§§§第一节温室大棚蔬菜简易保护地设施
一、风障
在蔬菜生产中应用最早的简易保护地设施就是风障,而且现在仍在应用。风障是用高粱秸、芦苇夹绑成,按一定的距离设置在菜田的北侧,呈东西方向延长,不仅能够起到减弱风速、稳定气流、改善小气候、增加光照强度的作用,还能使越冬的耐寒叶菜提早上市,加快育苗移栽的蔬菜生长发育速度,从而将生育期延长,提高产量。
(一)风障的设置
风障分为两种,即大风障和篱笆障。大风障的距离有30~40米,如果想达到更好的效果,可在各排大风障之间再设置4~5排篱笆障。近年来,由于高粱秸和芦苇比较短缺的缘故,大风障大部分用细竹竿绑成,用陈旧的塑料薄膜作披风,篱笆障也用细竹编成,夏季可以拆下来作为菜豆、豇豆、黄瓜等蔬菜的架材。
(二)风障的作用
设置风障的主要目的就是减弱风速,通常情况下,最佳的范围是风障高度的1.5~2倍,这样可以减弱风速约15%。风越大,风障的效果就越明显,若在大风障前5~6米处再设置一道篱笆障,会起到更好的防风效果。
风障设置的排数越多,就越容易减弱风速。
距离风障越近,其增温的效果就越明显,但是也要因天气而异。例如,有风的晴天增温最多,而阴天则增温较少。因此,风障在蔬菜栽培上的提早作用是受条件限制的,有一定的限度。它所起到的效果主要表现为气流比较稳定,光照较长,地温较高,蔬菜的生长发育较快,能够获得早熟高产。
最好在入冬前设置大风障,因为这样冻土层浅,到了春天土壤化冻比较快,能够促进越冬叶菜类早熟。
二、阳畦
在菜田将土做成框,然后在北面架起大风障,在风障前设置宽1.8~2米,长10~20米的阳畦,可根据地块的宽度,将多个阳畦连接成一排,钉桩挂线,按线划印,取出表土堆放一边,用底土来做框,北框比地面高出约20厘米,南框比地面高出约5厘米。做框时注意要分层夯实,切齐,在床面上挡上木杆,用塑料薄膜覆盖,夜间用草苫覆盖保温。阳畦可以进行蔬菜育苗,也能够进行速生蔬菜在阳畦的基础上,要加宽加高,在其后部筑起高约1米的土墙,在前面用竹片作拱杆,形成中部高约1.3米,宽3~4米的半拱形,用塑料薄膜覆盖,夜间用草苫覆盖,叫做改良阳畦,又叫小暖窖、立壕子。它的采光、保温效果优于阳畦,而且可以进入内部操作,比较适合蔬菜育苗,矮棵果菜类蔬菜提早延晚栽培,耐寒叶菜类蔬菜的越冬栽培。
三、地膜覆盖
1978年我国由日本引进了地膜覆盖技术,并推广应用。日本的地膜覆盖是利用高垄、高畦实行地面覆盖,因此,喜温蔬菜必须终霜后才能定植。我国通过试验,发明了改良地膜覆盖,利用高低埂畦和高畦沟栽,可以在终霜前约10天定植,先栽苗然后进行地膜覆盖,等到终霜后把秧苗引出膜外,这样就进一步提高了早熟效果。
地膜覆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增温作用
透明的地
膜覆盖可以提高地温,0~20厘米深的地温,日平均增加3~6摄氏度。但是不同的天气和不同的覆盖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增温效应。一般来说,晴天温度增高多,阴天相对减少;增温效应明显的是高垄高畦。
2.改善光照条件
因为地膜和膜下的水滴能够进行反射,促使近地面的发射光和散射光增强50%以上,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
3.保水作用
由于地膜的封闭作用,土壤的水分蒸发减少,这样便促进了土壤深层毛细管水向上层运动,使水分在地膜下形成内循环,使地面蒸发减少了,深层水分在上层积累,既减少了灌水量,还有利于雨季排水防涝。
4.抑制盐碱危害
由于地面蒸发,土壤盐分会随水分的蒸发上升并且滞留在土壤表面和浅土层中。用地膜覆盖不但抑制了地面蒸发,阻止了深层土壤盐分向浅层运动和积累,而且由于土壤水分的内循环作用,降低了耕作层的土壤含盐量,通常情况下可下降53%~89%。
5.防止肥水流失
地膜覆盖能够防止大雨造成的地面径流,防止造成肥水流失,提高了土壤肥料的利用率,节省了肥料。
6.优化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在地膜覆盖下能够始终保持疏松状态,因此土壤微生物活动加强,促使有机肥加快分解,有利于作物的根系发育,提高了吸收功能。
7.减轻病虫草害
覆盖地膜能够防止一些借风雨传播的病害以及部分虫害的发生,还可以防止土传病害的发生。覆盖银灰色地膜有很好的避蚜效果,能够防治蚜虫和由蚜虫引起的病毒病;若覆盖黑色地膜,可以闷死多种杂草。
四、遮阳网
在南方,遮阳网夏季可防强光、高温和暴雨,而在北方,遮阳网夏季应用于部分蔬菜的育苗,对于那些不耐强光的蔬菜,应用在盛夏高温强光季节,也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一)遮阳网的性能
遮阳网有银灰、黑、黄等颜色,它是由高密度聚乙烯拉丝编制而成,一般遮光率为35%~80%。
(二)覆盖方法
可以在田间利用竹竿设置简易支架,或者,在炎夏撤下大、中棚的塑料薄膜,将遮阳网换上,等到秋天再重新换上塑料薄膜。对于日光温室夏季不休闲、连续进行生产且不耐强光的园艺作物,也可以用遮阳网。
五、温床
温床可在露地设置,也可在日光温室或塑料大棚中设置。它是在苗床的床土下加温而形成的,常用的温床有酿热温床和电热温床。
(一)酿热温床
苗床与阳畦的规格差别不大,只是苗床的长度比较短,但是深度增加了,方便装入酿热物。
酿热温床是在一定的水分、温度和氧气的条件下,促进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从而产生热量,在酿热物上铺床土进行育苗。酿热物常用的是马粪和稻草,其比例为3:1,也就是要用厚度约3厘米的稻草,10厘米左右的马粪。在棚室中踩入一层酿热物,如果是在露地则需踩两层酿热物。
首先要在床底铺乱稻草,用热水浇透,再铺上新鲜马粪,穿胶底鞋将其踩实,直到稍溢出水为止。如果马粪的含水量不足,可以喷上水后再踩。踩完后将塑料薄膜盖上,到夜间再盖草苫,白天即揭开草苫让其见光,经过4~5天酿热物发酵,温度会上升到30摄氏度以上,然后再踩一遍就可以铺床土。
如果在露地设置酿热温床,由于四周受低温影响较重,所以为了保持床温一致,可将床底挖成覆锅形,以便利用酿热物填入量的多少,来调节温度。
(二)电热温床
电热温床是在苗床的床土下铺设电热线,通电后使土温上升。每根电热线的长度为80~160米,每平方米苗床的设定功率是80~100瓦,可以做成10平方米的苗床。将苗床的两端钉上小木桩,把电热线按10厘米的间距,挂在小木桩上。挂线要由三个人进行操作,一个人拿着线往返于苗床两端,另外两个人在两端把线挂在桩上,注意线要拉紧。挂完线后接上电源,等通电后检查没什么问题后再铺在床土上。接电源最好按说明书或请电工操作。
电热线与控温仪配套设置,能够自动控制温度。如果不设控温仪,可以在通电后用地温计实测床土温度,再根据温度决定通电还是断电。
§§§第二节温室大棚蔬菜塑料棚设施
塑料棚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一种保护地设施,塑料棚有大棚、中棚和小棚。在北方,塑料棚主要应用于蔬菜提早或延晚栽培上,在长江以南,大棚内扣小拱棚,再加上地膜覆盖,能够进行越冬栽培。
一、塑料小拱棚
塑料小拱棚的分布范围最广,面积最大,在全国各地普遍应用。
(一)小拱棚的规格结构
小拱棚的规格是:跨度为1~2米,高为0.6~0.8米,长为6~8米。一般用细竹竿、竹片或棉槐条,弯成拱形,将其两端插入土中,拱杆的间距为0.6~0.7米。覆盖上普通聚乙烯或聚氯乙烯薄膜,四周埋入土中踩实。
跨度为1米的小拱棚大多用细竹竿或棉槐条作拱杆,跨度为2米的小拱棚一般用竹片作拱杆,可以设一道横梁支撑拱杆以提高支撑的强度。
2米小拱棚结构图
(二)小拱棚的应用及小气候特点
小拱棚主要应用于春季提早栽培蔬菜,可以在夜间覆盖草苫保温,将其当做移植床,培育蔬菜秧苗。小拱棚的空间很小,一般晴天时升温很快,夜间降温也快。如果遇到寒流强降温,棚内外的温差很小,在生产或育苗过程中,不但要防高温危害,还要防冻害。
喜温蔬菜主要靠棚内较长时间的高温,生育迅速,从而获得早熟高产。因此,定植期的确定非常重要。
小拱棚属于短期的覆盖栽培。在蔬菜秧苗定植后,经过通风锻炼,如果外界温度条件适宜,可撤下小拱棚,转为露地栽培。由于蔬菜的种类比较多,因此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差别也比较大,在早春,利用小拱棚可先扣耐寒蔬菜,经过一个阶段的生长后,再将小拱棚转扣到喜温的果菜类蔬菜上,这样就可以提高小拱棚的利用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如果将小拱棚与风障配套设置,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二、塑料中棚
塑料中棚是大小处在大棚和小棚之间的塑料棚,与大棚的区别只在大小的不同,一般大棚面积大多在667平方米左右,而中棚的面积只有大棚的1/10~3/10。
(一)塑料中棚的规格与建造
中棚的规格是:跨度为5~6米,高为1.8~2米,长为10~30米。一般用竹片或竹竿作拱杆,拱杆的间距为1米,设1排或2排横梁,构成单排柱中棚或双排柱中棚。如果拱杆强度较高就可设单排柱,若强度较低就可设双排柱。
在拱杆上覆盖普通聚乙烯或聚氯乙烯薄膜,拱杆间用压膜线将薄膜压紧。
(二)中棚的性能
中棚的小气候类似于大棚的小气候,因为空间比较小,热容量也少,所以升温快,降温也快,保温的效果没有大棚好。我国南方的大棚在跨度上接近于北方的中棚,只是高度比北方的高。
中棚的造价较低,也便于构建,虽然提早延晚的栽培效果没有大棚好,但是因为面积小,可以利用草苫进行外覆盖保温,在北纬40度以南的地区,可以进行耐寒叶菜类蔬菜的越冬栽培。
三、塑料大棚
20世纪60年代中期,塑料大棚开始发展起来,面积大多在667平方米左右。到了70年代曾一度向大型联栋发展,后来各地相继出现了0.7~1公顷的钢骨架联栋大棚。从理论上讲,联栋大棚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相对来说降低了造价,使棚内热容量增加,提高了保温效果。但是通过生产实践发现,这样会导致冬季和早春排雪困难,到了夏季通风困难,气温难以降下来,生产效果不是很理想,实用性比较差,因此,进入20世纪80年代相继被淘汰了。80年代以来,北方大棚向667平方米的单栋发展,南方大棚多为200平方米左右,近年来也开始向667平方米左右的面积发展。
(一)大棚的规格结构
大棚的规格为:跨度为10~12米,中部高为2.2~2.6米,长为50~70米居多。骨架主要是竹木,有的是利用水泥预制柱的混合结构,也有的是用钢筋或钢管做成骨架,建成无柱大棚。
1.竹木结构大棚
用直径为4~5厘米的竹竿作拱杆,间距为1米,设置了6排立柱支撑。在立柱上部距拱杆25厘米处,设拉杆。
2.悬梁吊柱竹木大棚
竹木结构的大棚,用小吊柱支撑拱杆,减少3/4立柱,可以适当地增加立柱和拉杆的强度。
3.钢架大棚
应用最普遍的是钢管架大棚,因为不需要设立柱,而且建材的截面又比较小。优点是采光好,作业方便,有一点不足就是造价高,有条件建造的只有从事生产有较多盈余的专业户或者资金充足的单位。
(二)竹木结构大棚的建造
建造竹木结构的大棚,规格为667平方米,跨度为12米,中部高为2.6米,长为55米,设置6排立柱,每个立柱的间距为1米,并且与拱杆的间距相同,纵向的间距为1.7米,中柱、腰柱垂直,边柱上端大约向外倾斜80度。木杆立柱,基部埋入土中深约30厘米,为了避免拔起或下沉,可在柱脚15厘米处钉上长约20厘米的横木杆。在距离柱顶25厘米处设置拉杆,然后用木杆连接起来,用铁丝将6排拉杆拧在6排立柱上。在立柱距离顶端5厘米处钻孔,用细铁丝穿过并把拱杆拧在立柱上。
竹木大棚的上部拱杆用直径约4厘米的竹竿,边柱以上的拱杆用约4厘米宽的竹片,将其完成拱形,将下端插入土中,上端放在竹竿上,然后用塑料绳绑紧。
悬梁吊柱大棚,用直径4厘米,长20厘米的小吊柱,距两端4厘米处钻孔,穿过细铁丝,下端拧在柱杆上,上端拧在拱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