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水浒人物品评录
8342900000028

第28章 后记

一本书要出版了,照例要说几句。说什么呢?思谋半晌,我想还是把这本书写作的前后一些情况,向读者交代一下。谈歌不说虚言,从实招来。

小时候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里边的人物情节都很熟悉,前几年赶上有杂志和报纸要我给他们写随笔,我就拿这两本书当了说话的由头儿。其实看过我这本书里文章的读者,都会知道,我是拿旧书里的人物和故事说现在的事儿。最早没有想到要出书,开始只是给两本杂志和三家报纸写专栏,现在出了这本书,是被两个朋友和一个老前辈撺掇起来的。先是好朋友兆林先生,看到了杂志或者报纸,他对我讲:“老谈啊,我看你写得有点儿意思,不妨多写几篇,出本书吧。”朋友如此说,我也就来劲儿了,那就使劲儿写吧!可是呢,越写越难。杂志社月月出刊,报纸一个星期一篇,我得一篇一篇地接上趟儿啊,这岂不是自己找难受吗?我就有点儿想打退堂鼓了。这个时候,那位一头白发的李国文先生开始热情“鼓励”我:“谈歌,写吧,你写得挺好玩儿的!”(天知道,老爷子是真心鼓励我呢?或者是成心让我出丑呢?)接着,又有一个朋友张继合也出来说话了:“干脆这样吧,你开一个博客,网友们总逼着你更新,你也就写了。”听人劝,吃饱饭。听朋友劝,更得吃好饭。继合是近年来在全国走红的散文家,肯定是明白人啊。行了,开博!

得,这就算是入了套儿喽!都说博客真热闹,开起来才知道,不好弄!贴上去一篇文章,如果一个星期不更新,性急的网友就开始骂街了,什么难听的话都说啊!你还不好还嘴,谁让你开博客呢?什么博客啊?唉,贼船!你笑嘻嘻地上去了,可就下不来喽!很是埋怨了继合一阵子,你这是出的什么主意哟。于是,在网友们的催促中,也就头晕脑涨着,一篇一篇地写出来了,说句不怕人笑话的话,不比女同志生孩子容易。我的博客也在一片骂声中有了二百万的点击率。之后,挑挑拣拣,就有了这本随笔集子。

任何一个写作下过苦功的人都知道,写东西,各方面的准备是必须的。写这种随笔,如果一路写下来,最怕的是写家儿的写法儿重复。所谓写法儿,首先是语言。是啊,你用什么语言说话呢?

写这本书,我使用了一种我过去不大常用的语言。即口语。也有人讲,谈歌用的是一种网络语言。此种说法,我不大同意。如果仔细分析,这里边有许多曲艺的语言,再认真一点儿说,多是评书的语言。我自小喜欢听评书,评书的语言活泼、脆生。说评书的,肯定不会板着面孔说话。这本书,我就有意识地把评书的语言引进来了。也算是一次尝试吧。有网友评论说,谈歌的语言挺逗儿,挺好玩儿。大概他们也认可了这种语言。

当年,有一位老作家对我讲过,如果你能用口语讲一个故事,你就成了。这位老作家说,这是他多年创作的心得。可是,用口语,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首先,你得说中国话,不是翻译语言,不是书面语。很多人知道,我是反对用翻译语言写作的。有位作家对我讲过,卡夫卡的语言多么好,博尔赫斯的语言多么好。其实,这是瞎说了,那不是卡夫卡的语言,也不是博尔赫斯的语言,那是翻译家的语言。如果翻译家是南京人,那你读的就是南京的卡夫卡;如果翻译家是东北人,那你读的就是东北的博尔赫斯。扯远了,打住!

这本书也就这样出来了,到底怎么样?还得请读者评判。如果说好的多,那我就再写一本儿。谈歌那《三国演义》里的人物还没有解说完呢。话是这样说,其实,我心里也是挺害怕,现在读书的人少了,如果写不好,就更没有人看了。可是,怕也不行,你要写,就得往好读里写,往好看上写。

2007年12月3日作者于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