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茅台故事365天
8340200000078

第78章 午卷 酒功之三 (10)

万世荣也熟悉李白这首豪迈之极的赞酒诗,接着也和她共吟起来,把在座的人听得如醉如痴。仿佛在场的所有人都被他们感动了,都端起酒杯,等他们一吟完就有人提议干一杯。

她又说到了杜甫。关于杜甫的诗她也记的一首。?她说杜甫最出色的饮酒诗,是他的《醉时歌》。诗中写他和郑虞痛饮狂歌,“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她说李白和杜甫不但是伟大的诗人,也是善饮的酒仙。她很钦佩他俩。

临别,法国小姐也许是因为过于兴奋,打破了外交礼节。笑着说:“再来一杯茅台,好吗?”万世荣欣然应允。她握着万世荣的手说:“还是茅台酒好,为了茅台,再见!”

中苏寒冬与火热茅台

杜梅

1950年2月,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同苏联结盟,成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线一边。中苏结盟前十年,中苏两大社会主义国家,曾经相互支援和合作。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了156项大型工业项目,帮助我们建设起一个工业基础。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仅得到了苏联的援助。中国也从各方面大力支持了苏联。在此期间,中国和苏联两国人民的友谊得到了很大发展。

中苏的友谊保持了十多年,因为各种建设项目双方达不成一致意见,关系开始逐渐恶化,到了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发生了严重边界冲突,此后双方武力对抗不断升级。随之中苏关系降到冰点,双方正式官方接触基本停止,两国大使馆人员大大减少,只有临时代办维持着使馆的存在。

在1969年到1979年这10年之中,双方外交官见面时的话题总是谈不拢,烟火味十分的浓重,不是抗议就是反抗议,彼此之间很难冷静地坐下来,就中苏的关系进行一番客观而科学的讨论。

在这种背景下,由外交部苏欧司策划,经部领导认可,指定3名科员为小组,同苏联驻华大使馆秘书级外交官不定期聚会,旨在开辟一条中苏官方之间非正式接触渠道。礼宾司出面最多的就是马保奉。

在一个招待会上,马保奉见到了苏联驻华大使馆负责交际工作的外交官,便告诉他说,苏欧司和礼宾司的同志拟请他和使馆另外两人看电影。敏感的苏联驻华使馆给予了积极回应。此后双方人员互相邀请,不定期聚会,没有特定话题,双方都注意不事张扬。

开始时,互相邀请看电影看戏,后来更多的是找一些比较雅致的地方进行聚餐。苏联人个个都会喝酒,而且每餐必要上酒。他们有时带来苏联产的“斯米尔诺夫”伏特加(伏特加中最好的一种)。伏特加很呛嗓子,中国人都喝不惯。因此更多的时候是喝茅台酒,6个人喝两瓶,有时也喝3瓶。

1973年6月22日,苏方在丰泽园请客,宴席用菜还没上来,首先便要了6瓶茅台,苏方代表的意思是每人干一瓶。然而中方3人酒量有限,那次只喝了七八小杯而已。可是苏方3人却喝得红光满面,意气风发。

尽管苏方人员放足了劲喝,还是喝剩了3瓶,那么余下的3瓶怎么办?

苏方的代表虽然醉意十足,但不忘了把茅台酒送给中方的同志。在酒桌上苏方代表坚持地说,“为了见证我们之间的友谊,请你们把这3瓶茅台酒带回去。”

中方让苏方带走,苏方不同意,并说了十分中肯的话,中方不能再推,3人只好把茅台酒带了回去。

这瓶“葵花”牌茅台酒在马保奉酒柜里放了30多年,一直当成一件珍品收藏着,从来没动过。而每次看到这瓶酒时,就会想到这段不同寻常的历史。这瓶茅台酒是特殊的证物,见证了在中苏关系低潮时期,双方外交人员努力的尝试。

这次的外交活动虽然微不足道,也不可能解决当时中苏之间的任何问题,但是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并且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这无疑是有益的。

茅台酒绵绵醇香沁人肺腑,留给双方的感觉是:尽管是寒冬,似乎春天的温暖仍留在人们心中。

中德庆建交茅台露头角于富

为了能和联邦德国建交,毛主席和周总理费了不少心血和周折亲自部署,终于在1972年建交成功,也算是我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

同年的1972年7月15日至29日,这几天,联邦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施罗德访问我国,大大推动了两国建交的进程。

1972年9月29日,中方邀请德方外交部政治司长史塔登及另外三名参加谈判的代表到新华分社驻地参加晚宴。

晚上七时,宴席开始,中方代表为他们斟上茅台酒的时候,他们好奇地要看看茅台酒白色的瓶子和当时包装瓶子的一层厚棉纸,心里想这是什么酒?散发如此醇香的酒味。他们几个还没有饮用,便被这酒香所陶醉了。

当他们面前的酒斟满之后,中方作为东道主即席说了几句话之后,并说现在杯中盛的是中国最有名的茅台酒。他们一听是茅台,眼睛睁得一个比一个亮。当中方人员举杯时,他们几人都迫不急待地端起来,一喝为快。

然而只有司长史塔登一人在细细品味,其他三人却像喝德国葡萄酒一样一口一杯,一个多小时后就醉意浓浓了。

在宴席上中方代表不但殷勤劝酒,还给德方代表们讲述了茅台酒各个时期的故事,还给他们介绍了品尝茅台酒的方法。德方代表觉得中国人很了不起,能酿出如此佳酿,很是佩服,赞叹不已。

酒至酣处,史塔登颇为感慨地说,以前只是听别人说起茅台,没想到今天终于品尝到了世界第一名酒的茅台,而且还学会了怎样来品尝这样好的酒。这要感谢两国建交,才能使我有机会喝上如此绝美的好酒。那天晚上,四个人满身尽带着茅台酒香味打车回家,没想到一开车门,的哥就问你们喝酒了,什么酒这么香?这四个人同说:“茅台”

“茅台?”的哥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当他们给的哥说了茅台酒是哪个国家的酒,以及酒的制作工艺和那些酒故事,的哥大为惊叹的说,这样的名酒一定要尝尝。德国警察对酒后开车处理是非常严格的,他们不敢驱车回家。几天后,中国的茅台酒就闻名德国外交部了。

十多天后,谢尔外长带着大队人马在参加联合国大会后于10月10日从纽约乘机到达北京。当他们走进各自的房间,看到酒台上摆放着茅台酒,上贴着一首德国诗,诗里称赞茅台酒好喝,而且提醒怎样喝。他们对中国的这一作法,很是称赞。

第二天早上,姬鹏飞外长同谢尔外长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两国建交的联合公报。

当晚李先念副总理举行盛大宴会。

李副总理给谢尔外长介绍茅台酒时说:“这是我们的国酒,很好喝,但度数高,要慢慢地喝。”谢尔笑着说:“我们礼宾司的同事已告诉我了。”席间演奏了贝多芬和其他德国音乐家的作品,引起了客人们的轰动。谢尔外长的心情很好,宴会快结束时建议同李副总理一起拿起茅台酒到乐队去对他们表示感谢。第二天,周总理接见了谢尔外长,双方进行了亲切的谈话。访问结束时,德国朋友们不但把剩下的茅台酒都带走,还买了几瓶带回家去。从此,茅台酒就在西德传开了,连不会喝酒的德国人到中国饭店吃饭时也要尝尝中国的茅台酒。

“岂能没有茅台!”

金波

1993年12月的一天,是波兰政坛上元老米柯教授的生日,为了把这个七十华诞的生日晚会举办得特别具有声色,他和夫人经过几天的精心布置之后,家里焕然一新。

教授家的客厅里的一角,安置了一个很大的酒台,上面摆放了世界各地名酒,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不过最显眼的是茅台酒摆在了众酒的前面,有一种鹤立鸡群之感。

维拉女士显得格外年轻和活跃,不但和客人举杯喝酒还和来的客人翩翩起舞,在场的人都被她的热忱所打动,纷纷与她跳舞,把生日晚会推向了高潮。舞曲一完她就用托盘给客人们斟酒上菜,十分殷勤,顺便还和客人交谈几句。宴会办得很热闹,也很温馨。

这次米柯教授与夫人维拉女士请来好多客人为他们夫妇庆贺生日,除了政界上的人物外,还有他的亲朋好友,还请了当时中国驻波兰使馆参赞刘彦顺先生。

当一支舞曲停下来,维拉女士用托盘端来了两杯酒,一杯递到了教授手里,一杯递到了刘彦须手里,然后她微笑着说,“为你们的友谊干一杯。”

刘彦顺笑着说,“您想的很周全,来,为我们的友谊干杯!”

维拉女士的话让他很动情,又说了几句带谢意的话语,便举杯和教授的酒杯相碰。

酒还没有到嘴边,他就闻到了一股醇香的酒味,他知道这是茅台酒的味道,便说这个茅台至少是二十年陈酿,想不到米柯教授这里还有如此佳酿,让他甚感吃惊,便询问他从哪里得来的。

米柯教授来了兴致,为大家讲起了这瓶茅台酒的来历,他说这是一位很知心的朋友送他的礼物。(本来这次也请他来的,结果他有事抽不开身没来,只打了电话过来祝贺,很是遗憾,要不然他会把这位朋友介绍给大家,以后谁要喝茅台酒就找他买,保证能买到货真价实的茅台,还是陈酿。)说完他笑着又说,有一次我和他在一块交谈,说:“在生日那天,要用世界名酒款待亲朋好友。”结果过了些日子,他竟然为我送来两瓶中国的茅台,还是二十年的陈酿,这让我很感动。问他茅台酒从哪搞到的,他说是访问中国时特地托人买了此酒。朋友说这样的陈酿不好买,很珍贵。

刘彦顺也说,是啊!二十年的陈酒茅台也是酒中珍品了。能在您的生日喝到佳酿茅台,也算是我的荣幸。

维拉女士很风趣地说:“客气话不要说。”接着话锋一转说:“波兰人不仅喜欢酒,而且懂得酒。在懂酒的波兰人家庭里,岂能没有茅台!”

教授夫妇带着茅台酒的飘香,在葡萄架下为朋友们翩翩起舞。

晚会快散时教授对刘彦顺说;“听说中国人有一个很好的习惯,饮酒和饮诗密不可分,那就请你写一首诗,记载今天的盛会吧。”马上让人准备好了中国的笔墨纸砚,让刘彦顺抒写。

刘彦顺听了之后,凝思片刻就挥毫写下了四句古体诗送给了教授。

维拉女士在刘彦顺的帮助下,一字一顿的念给大家听:

米柯教授古稀翁,

童颜鹤发雪中松。

豪情畅饮茅台酒,

浪漫不减少年情。

大家听了之后,掌声如雷,都觉得这首诗是米柯教授七十华诞的真实写照。

半瓶茅台酒的逸闻

纪富强

说起茅台酒,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有着馨香馥郁的回忆或故事。

或许,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在我国70年代的英语教科书上有这么一句话:Maotai is no the aded(喝茅台酒不上头)。想想吧,那时候的茅台人可没有现在那么强的广告意识,居然能用教科书来宣传国酒茅台。由此可见,茅台酒很早就已闻名遐迩。

这里讲的这个故事,有些年头了,是关于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和曾经叱咤风云的外交部长乔冠华乔老爷子,关于半瓶茅台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