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借梯登天
8337400000056

第56章 借一块金字招牌,为自己装点门面

一块打响了的金字招牌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可以吸引顾客,在自己没有能力打铸一块之时,借用一块,价值同样不会减弱。

一个名牌商标是企业长期辛辛苦苦蓄积起来的诚信换来的,是企业无形的资产,它牢牢地植根于广大消费者的心中,所显示的威望是初创的企业无法相比的。借名扬名,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借用有名企业的牌子,借用名牌商标。

据美国一家商报报道:在工商业界没有名气的企业,要想白手起家,失败率高达开业总数的60%;然而,借用“有名企业”的名字来开创事业的,失败率只有4%。因此,在美国国内,有经营头脑的人普遍采用租用品牌使用权的做法。有声望的企业或品牌,把自己的品牌出租给愿意加盟的公司或商号,使他们成为自己连锁系统的一员,并用自己的成功经验或经营方式对其进行指导。出租品牌,形成联盟,既增强了企业的实力,又让那些白手起家的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例如,某城市繁华路段的时装店,门前如果挂着大家不熟悉的招牌,无论商店怎样做广告宣传,都不能有效吸引大量的顾客。如果加盟于某个知名时装店的名号,招牌一挂出,顾客就会说:哦,某时装店又在这里开设分店了。店门一开,不需要什么广告,顾客会慕名而至。

在中关村这片中国的电脑圣地上,提起柳传志及其所创立的“联想”集团,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确,论公——上百亿元的年销售额;论私——上亿元的身家可不是人人都可达到的创富高度。经商取得如此成就,头上的光环自然多多,那艰辛的创业历程与那不平凡的努力却不是人人都想像得到的。成功离不开奋斗,但并非奋斗皆可成功。“借”一块金字招牌,是联想成功的法宝。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集团公司的前身)于1984年11月1日成立。当时的中关村还十分偏僻,却多了一家实在不起眼的新公司。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及其他10位“不安分”的知识分子在此活跃起来。

公司当时的资产有20万元,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还仅有一间20平方米的小平房,除此之外就只有那端着计算所“铁饭碗”的11个人。创办初期,与“两通两海”相比,这家公司实在不起眼。为了不让大家忽视公司的存在,联想的人可是费尽心机。政府部门的有关会议,坐在第一排的总是联想的总经理,讨论发言积极的也一定是联想。这样做,无非就是希望可以唤起某某领导的注意,从而得到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大概就没有人指望这个投资少、规模小的小公司能干出多么大的事情来。但毫无疑问,这是一家地道的国有企业。对于刚刚诞生的这个小企业来说,公司唯一的有利因素就是本公司属于国有。任何人都明白,国有企业在很多方面都具有民营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正是基于联想的创始清楚这一点,加上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柳传志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用活用足政策,把联想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一个举世瞩目的大企业,如果没有了“官办民营”这块金字招牌,就不会有今天的联想。这种说法是毫不夸张的。

在成立前期,规模太小,他们仔细思考,发现限制其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权力。于是他们向所里提出要三权:其一为人事权,所里不能往公司随便塞人。其二为财务权,公司把该向国家、科学院、计算所缴纳的资金上缴以后,剩下的资金支配所里不要管。其三为经营决策权,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由自己做主。

在柳传志的一再要求下,公司终于争取到了下放人事、财务和经营自主权这三件求强争胜的法宝,这一来在机制上保证了后来柳传志所说的“民营”;二来也保证有所里上千名科技人员做公司后盾。三是借了一块“中科院计算所”的金字招牌。这可不是徒有虚名而是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重要的无形资产,没有人可以估计它的价值,总之它将为公司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柳传志明白这点,一直到1988年还在强调“他们是官办公司”,他们认识到了那块“金字招牌”的优势,也充分地利用了它。

信誉,是一张支不完的信用卡。而“金子招牌”讲的就是信誉。所以,借一块“金子招牌”,无疑为自己增添了可信度,从而赢来了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