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借梯登天
8337400000002

第2章 成功依靠群体力量

一个人的能力本来就有限,而在当今这个科学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大背景下,个人的作用更是日渐减小。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拥有成就事业所必备的所有能力,成就事业的关键在于群体的合力。未来的竞争将是协作性的竞争,个人的力量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是不堪一击的。聪明的成功人士深谙此道,因此在他们的创业过程中,最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

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当你向成功终点冲刺时,切忌陷入单枪匹马、孤军作战的困境。

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相信没有人可以说出准确的数值。但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做好一件事情,自己做相当困难,如找人帮助,即使借一个人的力量再加自己的力量就会很容易办成。这就是最普遍地“合作”。合作是一把双刃剑。处理不好,就能使你毁于一旦,而处理好了,你就可以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迅速地走向成功。

约翰是一家农场的主人,因中风而瘫痪在床,靠农场维持生计。

当时,亲朋好友以为他活不了多长时间,然而没想到奇迹出现了。约翰的身体虽然不能动,但他还是不时地在动脑筋。忽然间,有一个念头闪过他的脑海,而这个念头注定了要补偿他不幸的缺憾。

他把亲戚全都召集过来,并要他们在农场里种植谷物,这些谷物将用作一群猪的饲料。而这群猪将被屠宰,并且用来制作香肠。

数年间,约翰的香肠就在全国各商店出售,结果约翰和亲戚们都成了富翁。

出现这样美好结果的原因,就在于约翰的不幸迫使他运用了聪明的脑子,集合了群体的力量,借助亲戚们从而取得了成功。

拿破仑·希尔曾讲过这样一次经历:

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在芝加哥创办一份教导人们成功的杂志。当时他没有足够的资本,所以和印刷工厂建立了合伙关系。后来事实证明这是一本成功的杂志,虽然必须花很多时间在工作上,但是他很快乐。

然而,他没注意到他的成功对其他出版商造成了威胁。而且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一家出版商买走了他合伙人的股份,并接收了这份杂志。他伤心地离开了那份深爱的工作。

他的自私和自负,其实应该负主要责任,而他在业务上不够谨慎,以及说话语气太强烈,也都是造成他失败的原因。

但是他能够从这次挫败中吸取教训。他离开芝加哥前往纽约,又创办了一份杂志。为了达到完全控制业务的目的,他必须激励其他只出资、但没有实权的合伙人共同努力。他同时必须谨慎地拟定营业计划,因为现在只能依赖他自己的资源了。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份杂志的发行量,就比以往那份杂志多了两倍多。其中一项获利来源,是他和他的合伙人们所想出来的一系列函授课程。而这一系列函授课程,成了个人成功学的第一笔编撰资料。

拿破仑·希尔后来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假如没有当初其他合伙人的帮助,没有在他们的帮助下积累起来的经验和资料,他的成功或许不会那么顺利。

维持和谐的合作关系,应包括许多因素,如对共同目标的认同和了解,对成就感的渴望等,但报酬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因为我们毕竟处在一个经济社会。

合作是有先决条件的,它要求每位合作者积极进取,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切记不能有私心、杂念。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大量事例证明,许多失败者都是单枪匹马闯天下的“个人英雄”,由于没有借助群体的力量,因而自己的不足与欠缺得不到补充;许多成功者都会借助别人的才智、技术、方法等等,因此取得了令人称羡的辉煌业绩。

通用汽车曾经被日本的丰田、本田汽车侵占了不少市场,因此与丰田汽车成了一对最大的冤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这对最大的冤家也化敌为友,联手合作。这一联合战略,使得通用汽车实力大增,促进了它大阔步向前发展。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成立于1938年,它是由丰田自动织布机制造厂老板的儿子丰田喜一郎创建的。在公司成立之前,丰田喜一郎研究了一台从美国买来的汽车发动机,经过几年的研究他于1935年制造出了第一辆串田卡车。丰田汽车创办之初,大量使用了福特车和雪佛莱的部件。

1957年,“丰田”小轿车正式对美出口,但整个年度只卖掉288辆。接着陆续向美国推出的“皇冠”、“光冠”,战绩依然不佳。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福特、通用、克莱斯勒都没有把日本人放在眼里。然而,日本人并不气馁,丰田公司“十年磨一剑”,他们于1966年推出世界级名车“花冠”,再度进军美国市场。“花冠”很受美国人欢迎,很快攻下美国这个通向汽车世界市场的桥头堡。

进入上个世纪的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使经过充分改进的“丰田”小型轿车,以节省能源等巨大优势,向美国发起了全面的进攻,争夺汽车市场份额。

日本汽车在美国大获全胜,使世界汽车行业的座次重新排定:第一是通用汽车公司,第二是福特汽车公司,第三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第四是日本日产汽车公司。美国汽车业虽然还占居前两位,但他们不得不惊呼:“狼来了!”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汽车公司全面亏损,其中1980年克莱斯勒赤字达17亿美元,福特达15.4亿美元,最少的通用公司也亏7亿多美元。而日本汽车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向美国。1981年日本车在美国的销量超过了美国汽车总销量的20%,美国人不得不采取措施,限制日本汽车进口量。

1990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高达4100亿美元,其中汽车贸易逆差竟达到75%。1992年,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访日,底特律三大汽车巨头紧随其后。日本首相表示:“通用汽车对于美国的重要性有如他们的国旗,我可以理解他们被日本人击垮时的感受。”此后美国调整战略,向日本汽车发动全球性反攻。

进入90年代后期,世界汽车业加快了国际化步伐,横向联合进一步展开。通用汽车公司也审时度势,与日本两家较小的汽车制造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不久保险公司又与日本丰田公司成为合作伙伴。丰田汽车公司和田副社长在底特律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称,奉田将和通用公司共同研究开发高科技环保汽车。

两强联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往日弥漫的硝烟被驱散,双方在世界汽车市场的竞争实力大增。特别是对于通用公司来说,使其工人失业等竞争带来的危机得到缓解,因此丰田与他们联合,一改只依靠个人的力量走向联合的道路。

通用汽车与丰田汽车的合作,引起汽车公司其他挑战者的进一步联合。例如福特公司拥有日本第三大汽车制造商东洋工业(松田)公司24.4%的股份。与此同时,大约有20家日本公司联合组成一个新公司——奥托拉马,目的是在日本国内推销小型汽车和其他福特牌汽车。

福特汽车公司在欧洲也有不少企业,比如设在英国、德国、比利时和西班牙的装配工厂。克莱斯勒也不甘落后,拥有日本三菱汽车公司15%的股份,并与法国的波吉奥汽车公司和德国的大众汽车公司建立起合作关系。后来克莱斯勒公司将其49.9%的股份卖给了法国的雷诺公司,两家公司合作不久推出了“联盟”小型汽车。德国大众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合作伙伴。

通过“强强联手”,丰田与通用在世界汽车市场具有了更加强大的竞争力。得到丰田协作的通用汽车公司,其发展速度更加迅猛。由此可见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集体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只有真诚相待,互惠互利,才是事业发达的根本原则。

一个人不可能独自凭借自己的力量闯世界获得成功,即使是那些白手起家的有成就的人,也需要借助众多的人的支持才能达到日后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