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沟通的方式是直接关系到家庭生活状态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沟通方式具有不同的功能。不良的沟通往往是沟而不通,反而对家庭生活气氛起到不好的作用,进而对家庭成员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更加不利。
迁就讨好孩子
“啊呀!妈妈不知道这个菜你不喜欢吃,将就着少吃点。你想吃什么?我明天就去买。”“怎么,我给你买的这个圆规是小学生用的?对不起,我明天再去重买。”……
妈妈一味地迁就讨好孩子,表面上一团和气,但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让孩子养成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另外,这种沟通同样也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沟通,是通过回避问题来“解决”问题,也是一种缺乏建设性功能的沟通。
解决方法:妈妈不要把孩子放在“太上皇”的位置上,一味纵容孩子。应该和孩子保持平等的地位,以一位朋友的身份给孩子提出建议和意见,这样孩子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学会尊重妈妈。
大声训斥孩子
“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做不好,真是丢人!”“你看看你,笨手笨脚的,养你这么大,有什么用?”……
孩子一旦有失误,好多妈妈都是严厉地训斥孩子。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自己只顾冲着孩子大吼一顿,这样自己的怒气消了,以为达到了教育孩子的效果。妈妈以为,训斥孩子,也都是为了孩子。
殊不知,从此孩子会害怕妈妈发怒,以后有什么事情就都不敢与妈妈交流了。
解决方法:妈妈最好放弃大声训斥的方法,暂时克制住自己的愤怒情绪,平静地和孩子沟通,好好引导孩子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对孩子反复唠叨
“在学校听话啊!”“作业做完了吗?抓紧啊!”“多吃点有营养的,身体好。”……
妈妈总觉得孩子小,有些道理要反复讲才行。但孩子却已经慢慢把自己当成了大人,面对妈妈的唠叨,就会陷入烦躁、焦虑的状态中,盼望着这种唠叨早点结束,妈妈说了什么根本没有听进去。
这种毫无效能的沟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造成孩子出现青春期问题,出现逆反和抵触,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孩子抵触的是妈妈的唠叨,而不是妈妈所说的内容。
解决方法:妈妈关心孩子,不放心孩子是人之常情,但管教也需要方法。并不是说的次数越多,孩子就记得越牢。让孩子愿意听进去自己的话才是目的。
按照自己的情绪来对孩子
妈妈心情高兴的时候,孩子做错什么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不高兴时,一点小事则一触即发,让孩子觉得莫名其妙。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对一件事情的正确与否产生怀疑,对妈妈的话也不再信赖了。
解决方法:无论孩子做了什么事情,妈妈都应该有一个评断的标准。不能因自己的心情高兴与否来随便改变对一件事情的看法。
对孩子超理智
“妈妈,我要买活动铅笔。”
“为什么要买?”
“原来那个坏了。”
“刚刚买的怎么就坏了?你怎么这么不爱惜东西……好了,下次可不准再搞坏了,小孩子要知道爱惜物品。”……
妈妈的“规范”意识过强,戴着过滤镜看孩子,孩子的一切成绩、优点都被过滤掉,剩下的只有缺点和危险,妈妈在任何时候都不忘了敲打、警示、规范孩子。这是一种严重缺少感情沟通,特别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碍的做法。从长远来说,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亲子矛盾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而刻板、缺少热情、固执、偏执、社交不良等,也往往会成为在超理智型家庭沟通下长大的孩子的人格特点。
解决方法:妈妈不要老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要善于看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多一些关心与热情,不要时刻规范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形成良好的性格。
对孩子算老账
孩子做错了事情,本来只是一件小事,妈妈马上把过去的老账一起翻出来。这种做法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解决方法:一件事情就只是一件事情,妈妈应该只针对此时的事情,不要再把以前孩子做过的错事一起又提出来,这样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和孩子形成良好沟通。
指责埋怨孩子
“你玩不够啊!作业又不做,我看你哪天才能成人!”“你看你桌子乱的,就不能收拾收拾!”……
妈妈经常指责埋怨孩子,不仅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也会使孩子与妈妈之间的关系变得或沉闷或紧张。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孩子要不逆来顺受,要不一味逆反、攻击性强,对其成长极为不利。
解决方法:妈妈不要指责埋怨孩子,应该以乐观的心态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动。
对孩子断章取义
孩子在陈述一件事情的时候,有的妈妈往往只听了一件事的片段,就不愿意听下去了,于是开始训孩子。这样的沟通方式对孩子毫无益处。因为可能孩子还没有陈述完的部分,对事情有着相反的结果。而妈妈断章取义的做法,只会浇灭孩子陈述的欲望,让孩子受委屈,导致孩子以后不愿与妈妈沟通了。
解决方法:孩子陈述事情的时候,妈妈一定要耐心听下去,让孩子从头讲到尾。这样,既会让孩子感到妈妈对自己的一种尊重,也会使妈妈了解事情的始末,做出正确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