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期望子女成才,这本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但是一味地追求高标准,追求完美,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时甚至酿成难以挽回的悲剧。对此,妈妈不得不三思。
凌凌原来是一个非常活泼、开朗、懂事的孩子,在凌凌五岁时家长省吃俭用给她买了一架钢琴,并且为她请了钢琴老师,由父亲天天带着练琴,每周去老师那儿上课。但从此以后,每天练琴时,凌凌耳边不时传来父亲急躁的训斥声,上课时老师也难得满意一次,家庭气氛明显地变坏了,学琴成了她无法摆脱的痛苦。
然而凌凌从小就非常懂事,她理解妈妈是为自己好,她也知道自己必须忍受。凌凌就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与家庭氛围中长大了。当凌凌上小学二年级时,周围的人都注意到她变了,变得孤僻寡言,胆小怕事,不愿学习,害怕困难,回到家里也很少和妈妈说话,与妈妈的关系变得疏远、有隔膜。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文章,那时候,妈妈过分强调“恩”,讲究让孩子报恩。如今的妈妈过分强调“爱”,讲究向孩子献爱。但这种以牺牲自我为代价,将生命的赌注全压在孩子身上的爱似乎太沉重了。中国的妈妈望子成龙的心情特别迫切,妈妈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已成了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
妈妈几乎大半生都是为孩子活着:从孩子出生到抚养其长大,上学就业,结婚成家,到孩子生儿育女,几乎全过程妈妈都恨不得包办一切。这种“包办一切”的爱,充分表达了妈妈的慈爱心意,但并没有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带来适当的能量和养料。
很多妈妈之所以把过高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是因为他们知道现在的社会竞争很激烈,希望孩子从开始就赢在起跑线上,以增加孩子将来胜出的概率;也有些妈妈因自己某方面的不足,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弥补,而不顾孩子的喜好与特点,把自己过高的期望强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还有些妈妈片面地认为,孩子成绩好将来就能成功,从而天天盯着孩子的成绩,希望孩子能次次考得第一。无论哪种原因,妈妈不顾孩子的能力特质、天生禀赋而把自己过高的期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都不会有理想的结果。
妈妈对孩子期望过高,会严重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对800名上海市区幼儿园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95%的被调查者希望自己的孩子受教育的程度要达到或超过大学毕业,对子女就业期望率最高的职业依次是:医生、工程师、大学教师、科技人员、演员、运动员、作家、翻译,所占百分比在2.4%~6.7%,而目前上述几类从业者在全部就业人员中的比例不足1%。
妈妈对孩子抱有的期望,应该是在充分了解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基础上,让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妈妈为孩子提供学习的便利条件,满足孩子各种学习的要求,对孩子表现出积极负责的态度等,会增加孩子的自信,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主动挖掘自己的潜力,最终达到妈妈的期望。而把过高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严重影响孩子将来的前途与幸福。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妈妈如果只依据自己的愿望去塑造孩子,根据某一标准去要求孩子,结果往往出乎妈妈的意料。因此,妈妈应从实际出发,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和期望。
建议妈妈在以下方面对孩子进行教育:
第一,顺应孩子成长规律,杜绝揠苗助长。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个美好的未来,但是因为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常常使她们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其结果是揠苗助长,令自己得不偿失。教育孩子,应该从孩子的具体实际出发,估计孩子的爱好与特长,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学习规律,指导孩子踏踏实实地稳步发展,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对孩子的期望要实际。妈妈对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实际,顺其自然,不能异想天开。要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排忧解难,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提要求,逼迫孩子去做能力之外的事情。这种揠苗助长的方法只能适得其反。妈妈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提出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期望。对竞争意识不强的孩子需要这样做,对好胜心比较强的孩子更应如此。
第三,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现在的妈妈,大多数都只看重孩子的成绩,认为孩子成绩好就万事大吉,一心希望孩子将来考取名牌大学,因此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即便成绩再好,也不一定能在社会中成就大事,因为其他方面的不足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成功。
家长不要一提起学习,就和成绩、分数、差距、名次等联系起来,这些都是结果。受这些结果的影响,孩子就会一学习就容易急躁、消极,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把到终点看做是目的,就谈不上乐趣。科学教育学的观点是:学习成绩并不能决定一个孩子的优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前途。妈妈应该及时树立这样的现代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