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决定一生成败
8334300000054

第54章 因小失大是最无知的

有些人在做人之计上总易犯“舍大取小”的毛病,这是由骨子里的性格决定的。做人必须要有大眼光,看得开,看得远,才能让自己的每一步人生战术都符合长久之道。

对于善于做人与谋事者而言,他们通常的做法是:把眼光放在远处,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力戒因小失大。凡是成大事者一定要牢汜这样的例子,在生活、工作、事业之中养成善忍小节的习惯,从而成就一番事业。

《三国演义》中说张引闻知关羽被东吴所害,下令军中,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报告张飞,三日内办妥白旗白甲有困难,须宽限方可。张飞大怒,让武士将二人绑在树上,各鞭五十。打得二人满口出血。鞭毕,张飞手指二人:到时一定要做完,不然,就杀你二人示众了范疆、张达受此刑责,心生仇恨,便于当夜,趁张飞大醉在床,将张飞一刀刺死:时年五十五岁的张将军就这样因一件小事而结束了叱咤风云的一生:值与不值,后人自有评论,只希望大家以此为鉴,该忍则忍,顾全大局。既然木已成舟又何必再去做那些图一时痛快而损害了长远利益的事情呢?

“尖锐的批评和攻击,所得的效果都是零。批评就像家鸽,最后总是飞回家里:我们想指责或纠正的对象,他们会为自己辩解,甚至反过来攻击我们。”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是人与生俱来表达情感的方法,一个人在这世上,难免会遇到令人高兴或气愤的事。兴奋的事可以使人心情愉快,精神焕发,并使生活充满无限的希望,而令人气愤的事往往就会使人义愤填膺,怒火中烧,很可能使人丧失理智,做出不可收拾的不良举动。

当一个人气上心头时,意气用事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不论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总是超出人所能想像的,在这个时候,即使平常说话非常谨慎的人,也会因丧失考虑而祸从口出。

然而,尽管生气是人之常情,但一个人生活在世上,若能高高兴兴地过一生,那不是一件很美的事?所以,我们应尽量以愉快的心情,来处理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即使一旦发怒,最好能尽量忍在心里,不要爆发。用理智来抑制激情,才能使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一件小事,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水准,在小节上能够表现得很好的人,他在成功之路上,定会少去许多漏洞。能忍小节的人,才能够经过千折百转之后成就一番大事业。青年人要从小事做起,牢记着忍小节才能成就大事的道理。

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味地强调细枝末节,以偏概全,就会抓不住要害,没有重点,头绪杂乱,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无论是用人还是做事,都应注重主流,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阻碍了事业的发展。须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用的是一个人的才能。不是他的过失,那为什么还总把眼光盯在那些过失上边呢?忍小节,就是不去纠缠小节、小问题,要宽容待人。顾全大局的人,不拘泥于区区小节;要成就一番大事的人,不追究一些细碎小事;观赏大玉圭的人,不细考察它的瑕疵;得木材的人,不为其上的囊蛀而怏怏不乐。因为一点瑕疵就扔掉玉圭,就永远也得不到完美的美玉;因为一点囊蛀就扔掉木材,天下就没有完美的良材。

对于一个几乎把自己射死,又曾经保护和追随自己政敌的人,你敢用吗?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就大胆地使用了这样一个与自己有“仇”,但确实能辅佐自己的良才——管仲。正是由于齐桓公能够忍住个人的宿怨,不拘小节,大胆任用人才,才使他在春秋战国时代首先称霸。而齐桓公称霸,全靠他的参谋管仲。

桓公名小白,原是齐国公子:管仲原本是小白之兄公子纠的师傅:齐国的君主僖公死后,各公子争夺王位,到最后剩下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管仲为替公子纠争工位,还曾用箭射伤公子小白。最终结果是小白回到齐国继承了王位,是为齐桓公。帮助公子纠争王位的鲁国在与齐国的交战中大败,只得求和。桓公要求鲁国处死纠,并交出管仲。

消息传出后,大家都同情管仲,因为被遣送到敌方去无疑是要被折磨致死。有人建议说:“管仲啊!与其厚着脸皮被送到敌方去,不如自己先自杀。”但是管仲只是一笑了之。他说:“如果要杀我,当该和主君一起被杀了,如今还找我去,就不会杀我。”就这样,管仲被押回齐国。

到了齐国,桓公马上任用管仲为宰相,这连管仲自己都没有想到。

齐国在今山东半岛一带,从整个周朝来看,只不过是东边的一个小国。如何使这个小国登上天下霸主的地位,这是管仲日夜思索的问题。

他决心要先整顿“法制”,谋求中央集权的强国富民政策。人性本是趋利避害的,因而必须实行以法为基准、赏罚分明的政治以达成严格的君民统治。而富足民生,拉拢人心更是明君之道。此外,还需同时致力于远播威名于四海的工作,这些不只是强国思想,也是称霸天下的统治思想。

齐国与鲁国相邻,由于国界绵延相连,武力冲突不断:齐桓公五年,齐国打败鲁国,鲁国只得割让自己一块土地求和。鲁王与将军曹沫一起前往齐国谈和。议谈中,曹沫突然站起来举起短剑抵在齐桓公胸前,以必死的眼光逼视着桓公说:“我鲁国是个小国,如今由于大王的侵略,国土越发狭小,无论如何请齐王退回所夺去的土地。”

“我答应。”桓公只得听命。

“那么,就在这里订下归还土地的盟约吧!”

由于短剑抵在桓公胸前,谁也不敢插手,于是签订了归还土地的盟约。

桓公为了保命才归还土地,并非真的要归还,于是在鲁王离去后,立即向群臣说:“盟约另行书写,绝不退出占领地,原有盟约无效。”此时管仲劝谏桓公道:“主君的心情我理解,但那样做必定因小失大。轻易破坏既定的法则,失信于诸侯,将会失去得天下最重要的后盾,千万不要迷恋于这样的一小块土地。”

桓公立刻冷静下来,接受管仲的建议,收兵而返。这件事很快传到邻近诸侯的耳里,大家传颂齐王的果断,更敬畏桓公的英勇,齐国的信誉大大提高丁。

齐国北方的燕国受到周边少数民族——山我的攻打,求救于齐国。齐桓公出兵征讨山戎,燕王为了表示感谢,亲自把桓公送回齐国境内。这在当时是违反礼法的行为。因为越境送别只限于对待公子。桓公便在自己与燕王之间挖了一道鸿沟,把燕王所到之齐地都给了燕国。

桓公赠给燕王一小块领土,小小的恩惠却被广为传诵,诸侯听说桓公所为,均归顺齐国,齐桓公霸业乃成。

“一年之汁,如植谷。十年之计,如植树。终身之计,如植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为谷,一分耕耘十分收获是为树,一分耕耘百分收获是人才。”

这是管仲留给后世的著作《管子》中的一节。

管仲之所以能够当上宰相,这与他的好朋友鲍叔牙有很大关系。他们年轻时曾秘密约定辅佐齐建立霸业。当时在公子纠处当师傅的管仲对当小白师傅的鲍叔牙说:“齐国必定是由纠或小白当上君主,其他公子不配继承。很幸运,我们在这两个优秀的公子身边当师傅:不管谁继承王位,我们都要合力辅助君主。”

结果,公子纠失败,桓公即位,因此鲍叔牙召来管仲,救了他的命,并且推荐他为宰相,遵守了彼此的约定:

鲍叔牙年轻时就发觉了密友管仲卓越超凡的才智,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有一次,两个人一起去做买卖,鲍叔牙将所得利益的四分之三送给管仲。因为管仲穷困,所以鲍叔牙认为这是应该的。又有一次,管仲为鲍叔牙做了一件事,反而使鲍叔牙陷入窘境,然而鲍叔牙并没有怨恨管仲。

由这些事,可以看出鲍叔牙对管仲有如家兄一般。而鲍叔牙本身也是个有才略的人。深谋远虑,处事恰如其分,正确无误,推荐管仲为相只是自己策略的转嫁而已。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齐桓公平定乱世成为开创霸业的先驱。

鲍叔牙不因为管仲贪小财而看不起他,知道他是一个有大才干的人,而齐桓公也是任人唯贤,不计较他曾射了自己一箭的小仇。正是这样,管仲才发挥了他的才能,齐国也得到了治理,成为强国。如果只是一味地考虑这个人的小毛病,那么这世界上哪有完人呢?用人就是要用他的大才干,不要纠缠于小过失,否则天下就没有真正的能人可用了。

你要成大事,必须要以古为鉴,善忍小节,培养自己成大事的良好习惯。能够忍耐小的过失和缺点,才有机会成就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