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决定一生成败
8334300000045

第45章 直曲结合是多路方略

机智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让明白人更明白,很容易在直与曲之间找到出路。“直”与“曲”是相对的。张之洞有“直”的一面,也有“曲”的一面,这说明他的多面性。这叫直曲之境兼而有的做人之道。

《孙子兵法·战争篇》中指出:“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意思是在战争中,有时迂回前进,反而比抄近路走得更快。

张之洞刚到湖北时,本来想在湖北大兴洋务运动,但湖北官场上多是因循守旧或者昏庸无能之辈。湖北巡抚谭继洵是靠年头资历熬上来的,已是接近七十岁的人了,早没有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只想安安稳稳地做个太平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地混下去就行了。因此,对张之洞的洋务活动没有什么兴趣,而是能拖则拖,处处牵制,使张之洞难以成事。

张之洞就极力想调一个得心应手的人来湖北,使自己办洋务时阻力能够小一点,进而达到对湖北把持包揽的目的。不久,恰好湖北藩司黄彭年去世了,空出了职位。于是,他就想趁着朝廷尚未定下人选的时候,推荐自己的心腹来此任职,这样新任鄂藩与自己同心同德,在湖北大举推行洋务时,阻力就小得多了。

张之洞与自己的心腹幕僚一起,将自己认为合适的人选排了个队,挨个斟酌,比较来比较去,觉着还是现任广东臬司的王之春比较合适。他认为王之春器局开张,热心洋务,办事干练,与当时著名的洋务干将盛宣怀、郑观应等人也比较熟,以后还可以借助这层关系与洋人打交道。张之洞的心腹幕僚也有同感,认为王之春是个做事的人,他曾与王之春一起赴越南考察过,对王之春的能力比较了解。还有一点是王之春系张之洞在广东时,一手从雷琼道提拔为臬司的,这次如果又将他擢升为藩司,他自然会忠心耿耿,感恩有加。

同时,张之洞也考虑到广东方面现在正处在复杂微妙时期,藩司一职一直由游智开代理,而游智开已过七十,最近又病得厉害,他向朝廷具折请开缺回籍,估计朝廷会接受。如果王之春不离开广东,也有可能升藩司。但如果让王之春自己挑选,相信王之春会选择在自己手下做藩司,而不是在两广总督李瀚章手下。有了合适的湖北藩司人选,相信王之春会来湖北,张之洞又开始考虑需要替朝廷物色一个广东方面的藩司。这样,王之春调来湖北的把握性也更大一点。张之洞一贯主张做事之前一定要把各种可能性、各种结果及事情的各个环节都考虑清楚,这才真正算是深思熟虑,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情况。

张之洞的幕僚提出不妨推荐湖北臬司成允去广东做藩司,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成允是现在军机处领班礼亲王世铎的远亲,世铎一定愿意帮助成全他,他自己京师门路也很熟。如果由张之洞出面,表示要荐举他去广东做藩司,他一定会倾力在京师活动,尽快促成此事,而王之春从广东调来,湖北之事就好办多了。二来又可腾出湖北臬司一职,再调来一个同心同德,愿意协助自己举办洋务的人,就又多了一个帮手。湖北巡抚谭继洵虽然对洋务不热心,但此人是个本分人,只不过是因为年老气衰,不愿多事而已,既干不成大好事,也干不成大坏事,只想平安无事保住头上的乌纱帽了事,如果藩司、臬司齐心支持自己,此人也不会从中作梗,这样湖北的洋务局面就会很快打开。

为了调王之春来湖北,张之洞采取的就是以迂为直的办法。这样移动以后,自己得到一个有力助手,成允得以升官,一石双鸟,而且这两个人都会对自己心怀感激。接着,他又考虑好了臬司人选,即江西义宁人陈宝箴。十多年前张之洞就在京师认识了他,认为这个人器字宏阔,能办实事,自己曾多次向朝廷保举过他。三年前陈宝箴在浙江按察使任上被人无端弹劾,现在京师赋闲,正好让他到武昌来顶成允的缺。而自己此时保荐陈宝箴,又无异于雪中送炭,他自然感激不尽。

这样,经过张之洞的一番周密筹划,事情的结果果然如他所愿:王之春顺利调来湖北做藩司,陈宝箴当上臬司。他们两人的到来,使张之洞有如虎添翼之感。

欲速则不达,张之洞做人经常采用迂回曲折、委曲求全的变通之道,善于使用曲径通幽的权谋手段,才能成己所意。张之洞可谓老道圆熟。其启示在于:一个人要达到自己策划已久的目的,做事时,欲其东,先其酉;欲求速,先图缓。此谓“绕行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