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洙(997-1057),字源叔,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父王砺是戚同文的门徒,进士及第,官至屯田郎中。兄王渎曾执教应天书院。洙家学深厚,自幼又聪悟博学,记忆过人,享名一方。早在景德年间,范仲淹便结识了少年时代的王洙,终其一生,三荐王洙,谱写了一曲为国荐贤、功垂千古的佳话。
天圣二年(1024),王洙中甲科进士,补任舒城县尉。不久被免官,归居南京。晏殊任南京留守,早闻王洙博学多才,为提高书院教学水平,便请他到应天书院任教,并奏请将应天书院升为府学(开北宋官办府学之先例)。天圣四年(1026),晏殊又延请范仲淹主持应天府书院。范仲淹与王洙再次聚首,喜出望外。从此两人,促膝相谈,朝夕切磋,成为志同道合的挚交。不久,朝廷调王洙任贺州富川县(今广西东北部)主簿。范仲淹知悉后,认为如此安排王洙去边远地方任一小小行政长官,不利于发挥他杰出的才能,也将有误于他的前程,便主动去向晏殊建议。恰好晏殊也执意挽留王洙。于是,晏殊便授意范仲淹撰写了《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上奏朝廷。奏状中提出:“三代圣王,致治天下,必先崇学校,立师资,聚群才,陈正道。”又云:“国家崇儒敦古,右文致化,三京五府,多建庠序。”(古崇右,故“右”引申为尊崇之意。学校,殷曰庠,周曰序。庠序泛指学校。)所以,范仲淹认为南京为“近辅之郡,宜崇治本”。“素负文藻,深明经义”的王洙,已在书院执教三年,深受学子敬重,恳请朝廷“特与除当州职事官,兼州学讲说”。从全局来权衡,方为“治本”的用人之道。这份奏章,言简意赅,词恳情切,很快获准。王洙在应天府书院教授生徒八年,功莫大焉。欧阳修对其教学艺术有这样一段精辟论述:“语言初如不出诸口,已而辨别条理,发其精微,听者忘倦。决疑请益,人人必得其所欲。”
明道二年(1033)四月,范仲淹被宋仁宗召回京都,任右司谏,职责是监察官吏,选拔人才,建言规谏。以为国荐贤为己任的范仲淹,第二次举荐了学富才高的王洙。王洙被召为国子监说书,改直讲。校《史记》《汉书》有功,迁大理评事(参与评断大案要案)、史馆检修(参与编修国史),同知太常礼院。康定元年晋升天章阁侍讲,累迁太常博士同管勾(兼职管理)国子监,预修《崇文总目》,升尚书工部员外郎。修《国朝会要》,加官直龙图阁,权同判太常寺。庆历三年九月,受命与欧阳修共纂《祖宗故事》,历时1年,成20卷。
正当王洙如日中天大展才华之际,庆历四年十一月,因为参加苏舜钦一次宴会,被罗织罪名贬知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实则是章得像、王拱辰等人搞的一次清洗庆历改革派人物的阴谋活动。凡参加宴会的当世著名文人均遭贬斥。对此,“民以为过薄,而拱辰等方自喜曰:吾一举网,尽矣。”庆历五年,王洙又迁知襄州,途经邓州,特意拜会故友范仲淹。二人诗酒唱和,感慨良多。范仲淹《依韵和襄阳王源叔龙图见寄》一诗的后半部分:“与君誓许国……洁如凤食竹,乐若鱼在藻。安得长相亲,时时一绝倒。不忘平生期,明月满怀抱。”充分表达了两人以身许国、不以进退升沉为怀、光明磊落、恬淡守志的高尚情怀和亲密无间的友谊。
王洙在襄州,多有善政,深得民心。在邓州已抱病躯且自知来日无多的范仲淹,闻听王洙信息后,认为朝廷不能大材小用,更不能舍本逐末,便第三次举荐王洙,《乞召还王洙及就迁职任事札子》。奏章中高度评价王洙:“文词精赡,学术通博,国朝典故,无不练达,缙绅之中,未见其比,以唐之虞世南,先朝之杜镐方之,不甚过也。”并为王洙受牵连一事陈述不平之意:“以赴进奏院宴会,乃在京诸司常例,得从一日之休。徒以横议中伤,例谴居外,三经赦宥,未蒙召还,恐非圣朝弃瑕采善之意”,劝谏皇帝“不以人之小累而废其大善”,“乞特赐召还,仪表台阁”,并断言“乃知其才内外可用”,并承诺:“或不如举状,臣受上书诈不实之罪;如朝廷擢用后犯入己赃,臣甘当同罪。”如此举荐人才,古今能有几人!
这一次举荐虽未立时见效,但为王洙后来的任用铺平了道路。王洙正如范仲淹所言,“内外可用”。徙知徐州后,正值灾年,他减免税费,开仓赈民,劝说富户捐粮救困,招募青壮年千余人当兵治安,政绩卓著,吏民称赞,受到皇帝嘉奖。徙知亳州后,便恢复了天章阁侍讲,又迁兵部员外郎。编《大享明堂记》,任为史馆修撰,再迁为皇帝起草诏书命令的知制诰。这时,范仲淹已走完了人生之路,举世哀悼惋惜。宋仁宗亲撰碑额“褒贤之碑”,欧阳修为之撰写碑文,王洙为之书丹。王洙书法造诣很高。皇祐年间,王洙为仁宗讲《尚书·无逸篇》,仁宗说:“朕深知享国之君宜戒逸豫。”为警醒自己,命蔡襄书孝经,王洙书无逸,置于坐席旁边。王洙比范仲淹小7岁,他对范仲淹恩重如山的举荐怀着无限感激之情,此时皆倾注于笔端。他书丹的碑文,穿越了千年时空,留传到今天。
王洙也的确无愧于范仲淹终生三举的稽古鸿儒。他是北宋校勘编纂古代典籍的佼佼者,功垂千秋。是他独具慧眼,在翰林院所存的蠹简残策中,发现了东汉张仲景的《金匮玉函要略方》,后经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的考证编纂,《伤寒论》十卷,杂病论三卷,命名《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成为流传至今的中医宝典。是他编订的《杜工部集》,成为后世各种杜甫诗集的祖本。嘉祐二年(1057)七月,王洙患病,宋仁宗念念不忘王洙读讲经典的艺术魅力,特遣使慰问,并特带口讯,询问:“疾少间否,能起侍经席乎?”终因医治无效,九月一日去世。《宋史》在王洙传中评价云:“洙泛览传记,至图纬、方技、阴阳、五行、算数、音律、训诂、篆隶之学,无所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