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文化心理
马克思在《资本论》提出:“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006年以来,民营企业的“原罪”问题,再次成为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热点。原罪之争的焦点就是民企第一桶金来源不正。
有人认为,民营企业家存在着不规范的经营行为,有这样那样的原罪问题。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一些民营企业罔顾国家的法律,通过非法用工、压迫工人、疯狂榨取剩余价值、巧取豪夺、侵吞社会公有财产、偷税漏税、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或走私骗税等一系列不正当的手段达到资本的快速积累。这就需要民营企业通过向社会做善事,搞捐赠来赎罪,需要通过为社会做贡献来洗刷自己的“罪行”。而敌视民营企业家的“仇富”心态更加剧了原罪的争论。
还有人认为,私有财产是万恶之源,只有公有或国家财产才是社会财富,一部分人贫穷是因为另一部分人富裕,民营企业家占有私有财产就意味着社会共同财富的损失,可以通过剥夺私有财产来增加社会财富,只有无私奉献才是对社会的贡献。其实,民营经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履行社会责任不应该强化所有制性质上的区别,也不应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由于少数民营企业的不良行为而对整个民营经济全盘否定。在社会责任与治罪面前“人人平等”,不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营企业或外企,都要遵守社会责任,如有犯罪,都要治罪。
二、政府与媒体的社会责任
企业本质上是一种营利性组织,获得利润是企业的基本特征。但是,盈利只不过表明了公司善用资源,成功地向社会提供所需的产品与服务,现代企业的盈利只有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才是正当的、合乎道德的。对这种承担社会责任、具有社会价值的企业,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与肯定是重要奖掖。因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舆论引导。新闻媒体等舆论监督机构应发挥更加活跃和积极的作用,摒弃“资本原罪”的固有观念,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理解和关注,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给予积极响应,加强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宣传引导,营造“承担社会责任光荣、逃避社会责任可耻”的舆论氛围,从而引导企业积极地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公众要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那些不讲责任的企业和产品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做坚决的斗争,怂恿、放任等于漠视自己的权力,从外部迫使企业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而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应更新财富观,树立良好的心态,既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能理性看待企业商业化行为。只有社会大众对于企业所面临的环境给予适时的援助与关怀,协助企业争取更有利的竞争优势,才能让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表现上拥有更大发挥作用的舞台,才能有效克服民营企业片面追求资本积累的冲动,主动承担法律责任、道义责任以及其他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因而,在社会公众文化中,要积极引导企业树立“企业公民”理念,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乐善好施、扶贫济困良好道德形象的认同相联系,用扬善来否定企业不道德的行为和现象,从而造就一种企业积极参与社会责任和义务的社会文化氛围。
三、企业社会责任需要政府引导与监管
政府在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仍然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规范化、有序化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政府应当在西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加大对企业违背社会责任行为的惩处力度,使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国际接轨。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对企业守法行为的情况要充分了解,并做出定期评估。
如英国政府于2002年建立了公司责任指数,作为企业管理衡量手段,旨在支持公司改善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该指数使企业能够明了其在多大范围内在管理社区活动、环境保护、销售市场和工作场所等四个关键领域把战略转变成负责任行为的情况。政府以表格形式把各个公司责任指数从1到10排列,并把这个指数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公开发表,为未来企业运营提供一个参照基线,考察因素囊括领导情况、企业责任和重视程度等。因此,中国政府也应该设立相应的社会责任指数,并以此为依据,表彰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对那些严重违反劳动法、生产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的企业提出批评或惩罚,从而引导企业转变观念,朝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向发展。
四、企业社会责任需要法律制度约束与规范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存在一定的法规制度缺失现象。规范企业行为的相关法律主要包括《中国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中国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中国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中国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在这些相关法律中,没有一部法律对企业社会责任设有专门的条款。而且,目前还没有企业公益慈善活动免税或纳税优惠的专项法律制度,这限制了企业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工作,以限制性措施规范企业行为,使企业严格在法制的轨道内运行,强调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同时以法律措施来激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使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中,从而在遵守国家各项法律的前提下创造财富,为社会多尽义务、多作贡献。
五、企业社会责任需要环境氛围的营造与完善
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使命,而且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不仅是一种道德和良知的呼吁,而且正逐步成为刚性的制度约束;不仅是一种理念、文化,更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环境氛围。在体制转型、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更需要加强公众监督、行业协会以及整个市场机制的作用,营造一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氛围与环境。
这种制度氛围有助于企业履行经济责任,加强经营管理,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有助于企业履行法律责任,诚实守信、依法经营,推动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有助于企业履行道德责任,促进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的形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局面,从而有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形成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因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完善的制度环境,需要加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进行社会责任绩效的定量评估,避免产生企业机会主义行为,逐步减少或消除企业负外部性影响,从而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健康轨道。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我们期待着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不渝地肩负起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将企业真正做得健康,有价值,有责任感,受全社会尊敬,从而在持续的发展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和良好的公众形象,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企业应有的力量。
六、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必须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相适应。具体来说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应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第二,应适应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第三,应适应我国的法律规定、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第四,应适应塑造崭新的国际形象、走向国际化的要求。
西方国家一谈到社会责任便突出企业,但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是一个需要各方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综合概念,需要企业、政府、媒体以及社会公众来共同履行,实现社会责任的和谐互动。
就企业而言,企业不仅应该体现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还应该树立负责任的企业价值观,履行对环境的责任,并对社会的发展做出广泛的贡献。企业应该处理好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的关系、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关系以及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关系。
就政府而言,政府的首要功能便是履行社会责任。除了要为新的社会管理机制提供制度平台、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以及在有限的资源下帮助社会最需要的人群外,政府目前首先应实现的是自身职能的转换,反腐倡廉,树立良好的社会基本准则。此外,政府也应当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化,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对待企业社会责任,政府应该有一个积极的、客观的态度,避免在社会公益方面“捧坏”企业。
就媒体和社会公众而言,首先应树立良好的心态,树立新的财富观,正确认识收入平等与机会平等的关系、“特殊利益集团”与劳动致富的区别、“按需分配”和“按劳分配”的区别。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公众心态,是履行有中国特色社会责任的重要前提。只有政府、企业和公众各自承担责任,并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应特别提出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也是将和谐社会观落到实处的一种途径。
摘自单忠东主编:《2006’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