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民营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当企业做大后,企业内部资金就很难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求,对外融资就显得尤为迫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国家金融政策的限制,民营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巨额贷款,上市便成了很多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正在准备推出创业板,这将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广阔的上市舞台。
如今,资本市场已向民营企业敞开大门,这是时代给予民营企业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撬动资本杠杆——吉利集团的上市之路——“天天充满了挑战,如履薄冰。尤其是吉利这样的企业,我们的困难很多,人家都很强大,我们还在成长过程中,压力很大。”
——“发达国家是一年工资能买一辆轿车,美国、日本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人均年收入能买两辆。我们国家的人均收入3年都买不起一辆轿车,所以吉利汽车就是要为老百姓造买得起的好车,吉利的目标,就是要让中国人一年收入买得起两辆中国自己品牌的轿车!”
——李书福
一、为了一个美丽的理想天天奋斗
和很多民营企业一样,吉利的成功是凭借低价策略。吉利集团的董事长李书福曾经说,当初进入汽车行业相对比较容易,聘请一位国内知名的专家,月薪仅需2000元,而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吉利就这样利用中国特有的成本优势,以低价震动了整个车市的价格体系。
吉利集团的上市之路
2003年至2004年年底,是吉利汽车整体上市的第一准备阶段。李书福为在香港借壳上市设计的方案是:以合营方式,通过交叉控制,用汽车资产换取香港上市公司的部分股权,继而实现吉利汽车的上市梦,同时又将吉利汽车核心资产的控制权保留在李书福自己手中。
当时,吉利汽车的实际控制人是贺学初,持有PG68%的股份。李书福只是吉利汽车核心资产——浙江吉利汽车和上海华普国润的掌控人。
2005年是吉利汽车整体上市的第二准备阶段。贺学初借钱给李书福,让其全额收购吉利汽车控股股东PG的股权。
2005年1月11日,吉利汽车公告称: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吉利集团)将收购公司大股东PG另外68%的股权。据香港的有关规定:如果大股东股权变动,任何一方持有上市公司的股权30%,就必须对全体股东进行要约收购。而一旦公众股东悉数出让吉利汽车股份时,吉利汽车就将被吉利集团私有化,从而退市。
为了一方面获得吉利汽车这个壳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一方面又不引发退市,李书福进行了一项超低价协议收购。2005年5月11日,吉利汽车公告称:吉利集团以1.53亿港元收购PG剩余68%的股份。以PG持股吉利汽车68%、吉利汽车总股本41.2亿股计算,李书福每股出资仅为0.09港元。而交易时,吉利汽车市价0.46港元。因而,该全面要约基本上未获得流通股东的响应。这样,李书福最终掌控了香港上市公司——吉利汽车。
2007年8月10日发行的《上海证券报》报道:李书福左手将价值16亿港元的资产注入吉利汽车(0175.HK)、右手获得13亿股的吉利汽车股权,其个人拥有的吉利汽车股权随之增至37.88亿股。此举虽短期内对李氏个人财富无大影响,但对吉利汽车却意义深远。
随着核心汽车资产的控制权转入吉利汽车(0175.HK),吉利汽车集团将在香港资本市场实现整体上市。李书福经过几年的资本运作,从以资产换壳公司股权到控制壳公司,最终掌控了上市公司吉利汽车,其间吉利汽车股价也一路走高:从2005年的0.3港元升至最近的1.28港元。
2007年7月下旬,吉利汽车收购股东吉利汽车集团五大整车资产的传闻终于得到证实。吉利汽车的重大收购公告显示:五家整车企业(浙江吉利、浙江金刚、浙江陆虎、湖南吉利、上海华普)91%的股权、一家零部件企业(浙江福林国润)100%的股权将被吉利汽车以16亿港元的代价悉数收于麾下。吉利汽车此前仅持有五大整车企业46.81%的股权。此次收购,吉利汽车并不需要向六家联营企业的股东支付现金:其中用于四家联营公司44.19%股权的15.54亿港元,以12.8867亿股、每股计1.25港元支付;收购浙江福林国润49%股权的2248万港元,主要用浙江福林国润派发的利息支付。
如此一来,吉利汽车集团的汽车核心资产控制权均落入吉利汽车手中。这也正是李书福几年前所想的。
2008年4月,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用“为了一个美丽的追求天天在奋斗”来形容他和吉利的生存状态。李书福充满信心地说:“吉利汽车现在练内功,这些年的造车实践表明,吉利汽车对于未来已经具有足够的信心,六年之前,谁也不会预料到吉利汽车能够有今天。”
李书福认为:“可能有人会说不负债的企业就是傻瓜。吉利是小公司,其实是很缺钱的”,但是吉利还是要从紧“过苦日子”。
二、吉利上市:李书福不玩空手道
从吉利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无疑是中国商界的传奇人物之一:从没造过汽车的他,刚一跨入中国汽车界的门坎便在业内掀起了滔天巨浪,接连引爆降价风潮,得到甜头的是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他以民营企业家特有的朴实和苦干,打破了中国汽车工业多年来由国企铸成的铜墙铁壁。从照相营业部这种“小作坊”起家,继而成为中国汽车工业三大掌门人之一的李书福,始终对股市很感兴趣,不管是正规渠道上市还是买壳上市,李书福称,借资本市场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他已经有了“计划表”,但股市种种却又让他犹豫了。李书福把市场经济比喻为一个人,而股市就是这个人身上一个很重要的器官。李书福认为,股市这个器官在市场经济体内应该有的功能已经没有了。他说:“发展市场经济首先要发展股市,股市也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门,不管是胃、心脏还是什么,如果它的功能没有了,市场经济当然就不完善了。”李书福对股市的看法仍让访谈人员感到震惊:“我们上市的条件其实早就具备了,但我们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上市就是因为认为它有问题!”李书福对股市的描述词是“猫腻”、“联手操纵”、“黑幕”,可以看出李书福是以一个企业家的眼光来看待股市的。“我一直不赞成股票炒来炒去,投机倒把,而不是用来实实在在地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收入来增加股民分红,而是通过猫腻、通过联手操纵、通过黑幕,制造假信息来骗取小股民的钱,这算什么?我对这些是最反感的。”
李书福在汽车界的外号很多,“汽车大炮”、“汽车疯子”不一而足,但他一直有一套自己的理论——简简单单造汽车。在谈到股市的时候,他也将这套“简单理论”搬到了股市中。李书福并不否认股市也是一个投机的场所,若没有了投机,股市可能也就不存在了。但他认为,什么位置的人就该做什么样的事,而“搞投机不应该是上市公司的事。我们进入股市的目的很简单,是利用资本市场的钱,大家共同发展汽车工业,回报大家共享。”李书福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多次表达了对股市中做假账欺骗投资者行为的不理解和愤慨。也许真正的原因是,一个白手起家并通过实干一点一滴做大的企业家,其思维和那些专门玩“空手道”的人士的确不同。
观察中国经济不能忽视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未来中国最强劲的发展动力将来源于此。未来的中国股市肯定将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加盟。当越来越多的“李书福”来到股市,如果他们能言行合一,一定会为中国股市带来更多更新鲜的思维和动力。但今天,李书福对股市的描述,也许正是站在中国经济最前沿的民营企业家的最典型看法。
编者点评
改革开放至今,一大批民营企业成长壮大,它们渴望得到更多的资金来发展,希望自己能有一个蜕变,可是要想得到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支持并不容易,银行贷款更难,上市便成了它们做强做大的必由之路。可是,走过上市路的企业都知道,中国为非国有企业设置的上市门槛比较高,与此同时,海外创业板的上市条件就相对宽松。内地上市等候的时间长,要想上市必须经过股份制改革,在这种情况下,香港成为了内地企业上市的首选地,在那里企业既可以享受本土的优惠政策,上市门槛又不像内地那么高。
但是,从繁荣证券市场、优化证券市场结构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日后在中国证券市场中必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尽管实行核准制后,民营企业在内地直接上市的数量有所增多,但它们的上市仍存在很多苛刻的限制,国企仍处于相对优先的位置。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在大力呼吁扶持民营企业,可是对于民营企业的上市,政府并没有提供更多的便利,反而设置了更多的障碍,让民营企业的上市之路走得更加艰难。政府在民营企业上市方面的政策引导以及制定相关法规上的先行一步,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