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理想爱情的歌唱家:屠格列夫传
8327300000008

第8章 成名之作:《猎人笔记》

1846年年底,屠格涅夫把一篇题名为《霍尔与卡里内奇》的随笔交给《现代人》杂志编辑部,当时他对这篇不大的散文作品并没抱有多大的希望,于是便起程去了巴黎。他当时对自己的文学前程几乎失去信心,甚至想以这篇随笔来和文学界告别。

1847年《现代人》第一期上,刊载了《霍尔与卡里内奇》(以下简称《霍尔》),编者还在题名下加上了“摘自猎人笔记”的副标题。这篇作品发表以后,获得巨大成功,读者纷纷给《现代人》杂志编辑部写信询问,《猎人笔记》续篇何时刊出。这是屠格涅夫始料不及的。别林斯基读完这篇作品以后,立即写信给屠格涅夫说:“根据《霍尔》来判断,您的前途无量,这是您的形式。《霍尔》为您成为未来的卓越作家指明了方向。”《霍尔》的成功,给屠格涅夫以巨大的鼓舞,他又重新回到文学事业上来,继续为《现代人》写“猎人笔记”。从1847年到1852年,他陆续写了22篇,并且由《现代人》杂志编辑部冠以《猎人笔记》的书名出版了单行本。20年以后,屠格涅夫又继续写了三篇这样的“笔记”,这就是《巴尔托泼哈诺夫的末路》(1872)、《车轮子响》(1874)和《活尸首》(1874),并于1880年把这三篇新作收入《猎人笔记》。这样,这本由作家生前亲自编选的随笔故事集就作为定本一直保留至今。

《猎人笔记》以进步的思想内客、动人的艺术力量和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得到俄罗斯进步舆论界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赫尔岑都著文赞扬《猎人笔记》,他们把《猎人笔记》的问世看做文学界的重大事件。

但《猎人笔记》的发表和出版也触怒了沙皇政府和地主阶级。沙皇政府的教育部长秘密上书沙皇尼古拉一世,称“《猎人笔记》有侮辱地主的绝对倾向”。后来批准《猎人笔记》单行本出版的检察官也被撤职。1852年4月,屠格涅夫被捕,后又被遣送原籍软禁一年,除了他违反禁令写了纪念果戈理的文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写了《猎人笔记》。

《猎人笔记》以反映农村生活的新角度和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给文学界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也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文学声誉。艺术上的成功促进了屠格涅夫的创作个性的形成、稳定和发展。他找到并确定了与自己才能相适应的艺术方法和艺术形式,他对自己的文学前途充满了信心。作为一位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创作道路可以说是从《猎人笔记》开始的。

《猎人笔记》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它的思想价值。但在谈到这一点时,以往人们谈得很多的是《猎人笔记》如何真实地反映出农奴制度下的俄罗斯农民的悲惨命运,自然,《猎人笔记》确实是反映了这一点,这的确是它的思想价值之一。不过,仅仅这样去认识《猎人笔记》还是比较片面的,很难解释《猎人笔记》为什么会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新的气息,也很难解释别林斯基对屠格涅夫的赞语:“从以往任何人都没有这样接近过的角度接近了人民。”

须知,在屠格涅夫创作《猎人笔记》以前和同时,已有不少作家涉及过农民悲惨处境这一题材,如格利戈罗维奇的中篇小说《乡村》和《苦命人安东》就是这样的作品:前者写一个孤儿的命运,后者描述的是一个正直善良的农民的悲剧。别林斯基和屠格涅夫对这两部作品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猎人笔记》的角度之所以新,就在于屠格涅夫没有仅仅从格利戈罗维奇这样的作家所选择的角度去反映农村的生活。他在描写农民不幸命运的同时,以更多的笔墨着意表现了他们卓越的才干、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道德力量,赞美了他们纯洁、善良的天性。这种对俄罗斯农民的诗意的描绘,是以往的或同时代的作家没有做过的,或者很少做过的。这种诗意的描绘也是与屠格涅夫的天性和创作个性相适应的。

翻开《猎人笔记》,首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霍尔与卡里内奇。这是两个农奴,他们住在卡路格森林的深处,过着较为独立的生活。这两个人性格不同,但却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以各自的美好品质和才干吸引着我们。霍尔(“霍尔”在俄文中是黄鼠狼的意思)是一个秃头的矮身材但很壮实的老头儿,相貌“很像苏格拉底”,一举一动都表现出自信和自尊。他精明能干,讲究实际,善于营生。他住在树林的沼泽地里,可以远一点避开地主老爷的耳目;他埋头苦干,靠着自己的力量盖起了一幢木房子,生养了10个身强力壮的小霍尔,建立了一个大家庭,还积攒了一些钱财;他不但关心周围的事情,还关心政治和世界;他虽是一个农奴,但表现出惊人的独立性,能驾驭自己的全部生活。屠格涅夫借猎人的口说,在和霍尔谈话时,令人想起彼得大帝,这话含意很深。

与霍尔不同,卡里内奇却是另一种性格的人,用作者的话来说,他是个理想家、浪漫主义者。他身子很瘦,不像霍尔那样壮实;他没有家小和家业,无牵无挂,日子过得马虎但满意;他热爱大自然,性情也像大自然一样淳朴和充满诗意,常常采些鲜花送给好朋友霍尔;他拥有多方面的才能,唱歌,弹琴,会读会写,会念止血咒,会治病,精通一般人很难学会的养蜂……他虽是一个农奴,但在主人面前毫无半点奴颜婢膝之态。

在残酷的窒息人性的农奴制度之下,俄罗斯农民中竟然会有霍尔与卡里内奇这样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又互相补充,体现出俄罗斯农民卓越的创造才能和美好的精神境界。这不仅是生活的真实,也是屠格涅夫进步的思想立场和敏锐的艺术眼光的结果。屠格涅夫就是这样怀着对农奴制度的愤慨和对农民的同情,在以后一篇篇“笔记”中唱出了一曲曲俄罗斯农民的赞美歌。而作为《猎人笔记》的首篇也是最出色的一篇的《霍尔与卡里内奇》,则为这一曲曲旋律定下了基调。

《美人梅奇河的卡西央》中的卡西央,也是一个卡里内奇式的人物,他的绰号叫做“跳蚤”,既没有家眷和产业,也无固定的住处。他是大自然的宠儿,是一个农民哲学家。猎人第一次看到他时,他正躺在阳光下,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脸向着地,用上衣盖着头”。他热爱大自然,离不开大自然,并且他把大自然中的一切都人性化了。他一走进树林就忘记了一切,他模仿鹌鹑的叫声,接唱云雀的歌儿,与林中百鸟呼应,全身心都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他善于思索,说出的话富于哲理。如他说:“血是神圣的东西!血不能见到太阳,血要回避光明……把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是最大的罪恶。”他的理想就是要让“一切人都满足、正直地生活”,而且他决定穿上草鞋,行乞到库尔斯克草原那边去寻找真理。他慈祥、善良,然而不被人理解,人们把他视为“疯子”。屠格涅夫通过卡西央这个人物赞美了俄罗斯农民的淳朴、善良和美好的本性。在《歌手》中,屠格涅夫赋予农民歌手雅可夫以真正的艺术家的素质,细腻地描写了他的歌声的魅力。即使是对于在场听歌的农民,作家也赋予他们以艺术家的气质,他们热爱美和艺术,能更真正地欣赏美和艺术。

屠格涅夫善于描写少女形象,在《猎人笔记》中他写了一系列的农家少女,赞美了她们纯洁善良的天性,表现了她们对自由和美好的生活的追求。《活尸首》中的露克西娅,原是美丽可爱的姑娘,后来因患病变成一具“活僵尸”。她一个人孤独地在林中一间草房里躺了七年,但她从不诉苦,还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病魔折磨着她,然而她身上美好的天性却没有泯灭,还时常关心着别人。当偶尔在树林中发现她的猎人最后和她告别时,问她有什么要求,她自己一无所求,却提出要女主人为农民减点租役。《丘尔托泼哈诺夫的末路》中的吉卜赛女郎玛霞,怀着对美好生活的信念,毅然舍弃拼命追求她的老爷所给予的荣华富贵。《幽会》中的阿库丽娜,虽被负心汉抛弃,但她对于爱情的真诚追求使人深深感动。这些动人的农家少女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俄罗斯农民高尚、丰富的精神世界。

屠格涅夫没有忘记农民的希望——他们的后代,在脍炙人口的《白净草原》中,他以充满诗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群可爱的农家少年,他们天真烂漫,勇敢,充满幻想,在夏夜的篝火边绘声绘色地讲述着那些动人的鬼怪故事。在作品的结尾,作家不无用意地描绘了瑰丽的晨曦、初升的太阳,其中渗透着作家对农民后代们的希望、赞美和祝福。

自然,在《猎人笔记》中,屠格涅夫在一些篇章里也描写了农奴制下俄罗斯农民的悲惨境遇,这本身对农奴制就具有一定的揭露和批判作用。但《猎人笔记》的主要特点仍不在这里,须知艺术家总是把自己的观点包含于生动的艺术描写之中,他的观点“越隐蔽越好”。我们看到,在《猎人笔记》中,一方面是俄罗斯农民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创造力量,另一方面是他们又处在被奴役和被摧残的无权地位,这种极不相称和极为矛盾的状况,“显然地证实农奴制的不可不废”(瞿秋白语),屠格涅夫就是在这样的艺术描写中巧妙、含蓄但又有力地表现了他的反农奴制的思想。

《猎人笔记》描写了各种类型的地主。如果说充满诗意的农民形象是屠格涅夫从前人未有的或少有的角度给俄罗斯文学带来的新的创造,那么他笔下各种各样的地主的肖像画却是以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作家所创造的画卷的延续。

这些地主有的凶残暴戾,有的贪婪狡诈,有的无耻放荡,有的伪善阴险。尽管他们声势显赫,但无一不是愚蠢、卑劣和空虚的。可是这些腐朽、反动的人物却占据着高位,奴役欺压那些无论是在才干方面还是在道德方面都要比他们高得多的农民。屠格涅夫把这些地主与农民对照起来加以描写,其中分明包含有极大的讽刺性和揭露性。

《独院小地主奥夫谢尼科夫》写了一个专横残暴的大地主。他骑马外出,走到小地主的土地上,一挥手说“这是我的领地”,于是,这块土地就归他所有。小地主的父亲亲自向法庭提出申诉,却遭到这个大地主派来的猎师的毒打,于是硬是把这块土地夺去,并且还为这块土地取名为“棒地”,意即用棒子夺来的土地。但就是这个残酷无情的大地主,对他的狗却表现出无比关心和温存,在他的一只爱犬死了的时候,他竟下令奏起音乐,为狗立碑。

《两地主》中的斯捷古诺夫是一个“照老例行事”的地主,他把守旧和保持古风奉为美德。房子是按照旧式建造的,仆人都是穿着老式的服装,屏风上贴着古画。他的哲学是:“老爷总归是老爷,农人总归是农人,如果父亲是贼那么儿子也是贼。”他贪婪无比,肆意侵吞农民的财物,甚至连一只鸡也不放过;他残忍无情,把鞭打农民视为乐事。作家通过猎人的眼睛描写了这样一幅情景:他一面喝着茶,一面配合鞭打农民的鞭子声打着节拍,仿佛在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仅此一幕,其残酷面目便毕露。

可是也有“文明”的地主,在有名的《总管》中,屠格涅夫写了一个青年地主、退职近卫军军官宾诺奇金,他受过“良好”的教育,风度翩翩,说话柔声细语,在家也十分讲究礼节,甚至称家奴为“仁兄”。可就是这个处处模仿西欧自由主义者的“文质彬彬的地主”,同样也是残忍、冷酷的。一次,仅因为葡萄酒没有温热,一个家奴就遭到毒打。别林斯基在听完屠格涅夫亲自朗读完《总管》后,愤慨地说:“多么刁钻的恶棍!”后来就撰文痛斥这类“优雅的”恶棍。列宁也多次提起这个人物,他在《纪念葛伊甸伯爵》一文中写道:“在我们面前出现一个文明的、有教养的地主,他举止优雅,态度和蔼,有欧洲人风度。地主请客人喝酒,高谈阔论。他向仆人说:‘为什么酒没有温?’仆人默不作声,脸色苍白。地主按了一下铃,轻声地对进来的仆人说:‘费多尔的事……去处理吧。……他是那样人道,竟不关心鞭挞费多尔的鞭子是否用盐水浸过。他这个地主自己对仆人不打不骂,他只是远远地‘处理’,他不声不响,不吵不嚷又不‘公开出面’……真像一个有教养的温和慈祥的人。”

除上述地主外,屠格涅夫还以讽刺的笔调描画出其他类型的地主,如旧式地主——穷奢极欲、荒淫无度的伯爵彼得伊里奇(《莓泉》);新式地主、狡诈的草原马尔主人阿纳斯塔赛·伊万内奇(《列别强》);还有惨无人道的女地主慈费尔科太太(《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等等。这些地主的肖像画构成一幅长长的画卷,大大地丰富了果戈理所开创的俄罗斯地主的画廊。

一般说来,在《猎人笔记》中屠格涅夫对农民的反抗没有进行正面的反映,除了少数的作品如《孤狼》暗示出农民的反抗情绪外,其他作品则很少触及这个问题。作家更多的是从整体上描绘农民和地主的生活,以真实的艺术描写来显示作家的思想倾向。有一种意见认为,没有正面写出农民对地主的反抗是《猎人笔记》的不足之处,其实屠格涅夫不仅打算写这一点,而且还确实写了这样的作品。在未发表的《食地兽》中,他写了农民怎样弄死了一个年年夺取他们土地的被称作“食地兽”的地主:他们强迫他吃下八普特最肥沃的泥土。须知,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这样的作品是不能公开发表的。

翻开《猎人笔记》,俄罗斯中部地区的大自然带着绚丽的色彩和扑鼻的芳香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儿有璀璨的朝霞、晶莹的露珠、轻纱般的薄雾、跳动着的篝火;这儿有鲜红的花朵、翠绿的草原、洁白的浮云、蔚蓝的湖水;这儿有云雀的铃声、夜莺的歌唱、知更鸟的啼叫、鹌鹑的鸣啭。屠格涅夫笔下的大自然,真是色声香俱全,无怪列夫·托尔斯泰这样盛赞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这是他的拿手。他以后的作家不敢在这方面动手……只要他写上两三笔,自然景物就发出芬芳的气息。”

在《猎人笔记》中,自然风景不是一个摆设,从总体上看,俄罗斯中部地区的山川风物为作家展现农民和地主的生活提供了一个背景;从具体上说,大自然又为作品中的人物提供了一个活动场所。但无论是作为背景还是作为具体场所的大自然却又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是活生生的,不时地加入到人的活动之中,成为整个《猎人笔记》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从《猎人笔记》中抽掉大自然,那么《猎人笔记》的光彩和魅力即使不是消失殆尽,也会大为失色。

但美丽的大自然风光主要是与农民美好的精神世界相联系的。《猎人笔记》中精彩的风景描写几乎都是围绕着农民或与农民相关的事物展开的,而腐朽贪婪、庸俗的地主则几乎与大自然无缘。

《白净草原》中七月的早晨、灿烂的霞光、明亮的太阳、闪烁的群星是属于那些天真、纯洁的农家少年的:他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和雨露,他们是大自然之子,又是大自然的主人。同样,幽深奇妙的树林是属于卡西央和卡里内奇他们的,也只有他们才能真正了解和欣赏树林的无穷无尽的奥妙。此外,美丽的大自然还属于那些美丽、善良、纯洁的农家少女,也许她们最后遭到不幸,也许她们的身心受到摧残,但她们美好的心灵世界始终与美丽的大自然交相辉映。《猎人笔记》最后一篇作品《树林与草原》所描绘的大自然美景中,更是洋溢着世世代代在这儿劳作和生活的农民的质朴精神。作家以这一篇压卷,又以对春天的赞颂作为结尾,不但突出地表明大自然在全书结构上的作用,而且似乎在向人们指出,那个不合理的违反自然本性的制度终将会结束,而象征着美好未来的春天就要到来。

屠格涅夫笔下的大自然,很少带有纯客观的性质。别林斯基说,屠格涅夫“不仅在自然诗意的外貌上描写它,而是按照他所理解的那样描写它”,这话概括得十分准确。值得注意的是,作家常常是通过故事的叙述者——猎人的眼睛来写大自然,有时还喜欢用第二人称来加以描述,作家仿佛是在邀请读者加入他对大自然的欣赏中,于是,这种欣赏就不仅是作家单方面的描述,而变成作者、猎人和读者三方面的“共同欣赏”了。在这样的欣赏过程中,作家的主观情感和评价会很自然地感染着读者,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此外,在《猎人笔记》里,大自然画面常常和作品中一定的人物的心理变化或一定的情节发展相关联,这种手法在作家后来的中长篇小说里运用得更为广泛。

《猎人笔记》中的自然景色描写充分显示出屠格涅夫卓越的艺术才能。屠格涅夫描绘大自然时,注意表现色彩、音响和气息,讲究层次,有时突出一点,有时兼而顾之,但不管是哪个画面,都表现出作家敏锐的观察力、听力和细腻的感受力。《树林和草原》中的画面色彩斑斓,层次分明;《霍尔与卡里内奇》中农家之夜的种种音息,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猎人笔记》中许多地方都写到各种鸟儿的叫声,就作家对这种种叫声的捕捉之敏锐、感受之细腻、描述之准确而言,的确非一般作家所能为之,无怪一向十分自信的托尔斯泰也断言,在自然风景描写上屠格涅夫以后的作家是“无人敢动笔了”。

《猎人笔记》的问世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根据作家自己回忆,有一次他在一个小火车站遇见两个青年农民,当他们很有礼貌地问明他就是《猎人笔记》的作者时,便脱帽向他致敬,其中一个还说以“俄罗斯大众的名义”向他表示“敬意和感谢”。

1854年4月,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法文本在巴黎出版。这标志着他的作品走向了世界,为他后来驰誉欧洲文坛打响了第一炮。著名法国小说家梅里美在《两世界》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文学与俄国的农奴制》的评论文章,高度肯定了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的成功,他颇具慧眼地指出:“《猎人笔记》只是他更重要和更有意义的作品的前奏而已。”

法国出版界和新闻界之所以这时格外重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有着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背景和国际背景。自17世纪末到19世纪后半叶,由于俄国屡次向黑海和巴尔干地区扩张而与土耳其发生了九次战争。1853年7月,俄国企图慑服土耳其,控制黑海海峡,觊觎近东和巴尔干,便以保护土耳其境内东正教居民的权利为由,举兵挺进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10月16日,土耳其对俄宣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一个月后,俄军歼灭了土耳其舰队。英法两国早已对俄国冒犯其利益而心怀不满,此时不愿再坐视俄军得逞,便派出联军参战。这年秋天,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登陆。1855年9月,俄国海军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被联军攻陷,俄国惨败。

就在英法两国向俄国宣战后的几天,《猎人笔记》法文本在法国发行。在法国人眼里,这是不可多得的绝妙的宣传品和适逢其时的政治性文件,它向法国读者有力地证明沙皇俄国这个黑暗国度内部是多么糟糕,多么缺乏人权观念和民主思想,上层贵族与特权阶级为非作歹,腐化堕落,毫无法律约束,广大农民备受压迫、怨怒不已、人心思变——这一切都说明俄国的局势并不稳定,这样的专制国家必将垮台。

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蜚声法国,被视为对俄国内情的揭露和对专制制度的控诉的最好的材料,这自然不错,但对于一部艺术性作品而非政治性文件来说,其价值并不在于适合一时的政治需要,而在于它自身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猎人笔记》之所以历经种种政治风云的变幻而始终脍炙人口,也证明了它自身非凡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