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6年2月,在俄罗斯中部的奥廖尔省的一个教堂里,正在举行一场婚礼。新郎十分年轻,20刚出头的样子,英俊而又潇洒。新娘则比较显老,相貌也不佳。这一对新人看上去总让人觉得不大般配。然而,世上的事情总是复杂而又奇妙的:也许这婚姻并不美满,事实上,就这对夫妇后来的境遇而言,这是一场失败的婚姻。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又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婚姻之一,因为我们这本书的主人公——世界文豪伊万·屠格涅夫便是这桩婚姻的果实。
让我们先从新娘说起。新娘瓦尔瓦拉·彼得罗芙娜·卢托维诺娃小时候是个苦命的孩子:她早年丧父,母亲再嫁,继父又不喜欢她,对她态度粗暴。所以她的童年是在困苦中度过的。青年时代则又遭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歧视。在她16岁那年,终因不堪忍受种种虐待而被迫离开家门。叔叔伊万·卢托维诺夫收留了她,从此她便居住在叔叔的斯巴斯科耶庄园,过上了还算像点样子的生活。不过年迈的叔叔也是一个喜怒无常的人,但同时又非常宠爱他这个苦命的侄女,几乎是把她幽禁在庄园里,于是这种生活又养成了瓦尔瓦拉的怪异的性格,表面看来,她是温顺的,对自己的叔叔俯首听命,但是十分孤独的内心中又潜藏着某种莫名的暴怒。
中国有句俗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看来它也适用于异国他乡。就在瓦尔瓦拉大约30岁的光景,她的叔叔一命呜呼。于是一夜之间,她便成了一个拥有几千俄亩①土地和几千个农奴的庄园的继承者。换句话说,她从一个寄人篱下的苦命女一下子变成了当地最富有的地主。
我们再来看一下新郎。新郎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屠格涅夫生于1793年,在和瓦尔瓦拉结婚之前是个军人,军衔是中尉。屠格涅夫家族是俄罗斯一个古老的贵族之家,在俄罗斯第一位沙皇伊凡雷帝在位期间,这个家族曾有过显赫的历史。但此后便逐渐衰落,相继失去了祖传的领地。在叶卡捷琳娜女皇执政时期,谢尔盖·屠格涅夫的父亲也曾在军队供职。
谢尔盖·屠格涅夫与瓦尔瓦拉·卢托维诺娃是怎样认识的,现在已不得而知。但这位英俊潇洒的青年军官向这个年近30的女地主的求婚,显然是出于钱财上的需要。据说当年他的父亲这样劝说儿子:“看在上帝的份上,娶卢托维诺娃为妻吧,否则我们不久就要去讨饭了。”
至于在女方,这件婚事是不会遇到什么阻力的:瓦尔瓦拉在一见到这位青年军官时,就被他英俊的外表迷住了。于是求婚便很快得到应允,接着就出现了我们上面所说的那个婚礼。
结婚后,这对新人就搬进了奥廖尔鲍里索格列勃街的一所宅子。和许多俄罗斯家庭一样,这个家庭很快就人丁兴旺,在不到五年的光景里,谢尔盖·屠格涅夫与瓦尔瓦拉·卢托维诺娃就生下三个儿子。我们这个传记的主人伊万·屠格涅夫就是这三个男孩中的老二。
就在第二个儿子出生后不久,谢尔盖·屠格涅夫以上校军衔退职,携带全家由省城奥廖尔迁居到妻子的庄园斯巴斯科耶——卢托维诺沃村,过起了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这里也就成了未来作家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摇篮。如今,这个地方是举世闻名的屠格涅夫庄园纪念馆,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来这儿参观。
迁居到乡间后,靠着这偌大庄园固定的丰硕收入,这对夫妇便像当时所有的俄国地主一样过着富足而懒散的日子。不过,和别的地主家不大一样的是,管理这大片庄园的不是男主人,而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谢尔盖·屠格涅夫是个花花公子式的人物,他一生在任何方面都无所作为,甚至连想干点什么的念头都不曾有过,他对家庭对子女毫无责任心,一心追求生活的享乐:玩牌、打猎、酗酒,向邻近庄园的小姐献殷勤。伊万·屠格涅夫后来在回忆他的父亲时这样写道:“他对家庭生活不感兴趣,他喜欢别的事情,并且在那些事情上完全得到了满足。”直到成年,作家还清楚地记得父亲对他说过的“生活原则”:“你能够拿到手的,你就去拿,千万不要让别人控制你,做自己的主人——人生的全部滋味就在这里。”伊万·屠格涅夫在他著名的中篇小说《初恋》中描写了他的父亲。谢尔盖·屠格涅夫的寿命不长,他在42岁就离开了人世。
瓦尔瓦拉·卢托维诺娃是一个性格古怪的女人,童年时代的不幸,青年时代的厄运,后来突然间的“发迹”,再加上婚后夫妇感情不和,这些来自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她复杂而又矛盾的性格。她一方面极为专横、残忍、喜怒无常;但另一方面又喜爱花卉、书籍乃至艺术。无论是在她的儿子面前,还是在她的农奴面前,这种矛盾的性格都显露无遗。
她有时对儿子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有时又严厉而苛刻。“我的童年没有一个愉快的回忆。我就像怕火一样怕我的母亲。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使我受到惩罚……一句话,她就像严厉训练新兵一样对待我。”这是屠格涅夫后来回忆起他的母亲时所说的话。
至于对待农奴,她自然是肆无忌惮,凶狠残暴。奴仆们一听见女主人的名字便胆战心惊。关于母亲的残暴,屠格涅夫在许多作品中都有过详尽的描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短篇小说《木木》。那个暴躁残忍的老地主婆,因一只名叫木木的小狗偶然间吵闹了她,便逼迫与小狗相依为命的看门人——一个可怜的哑巴把它沉入水中。而这个地主婆的原型,就是作者的母亲。
瓦尔瓦拉非常爱花,在她的精心安排下,斯巴斯科耶的花园十分美丽而又别致。在屠格涅夫的记忆中,这里的花卉是最美丽的。但他同时也清楚地记得,母亲对花匠们是十分残酷的,有时为了花卉的丢失而严惩花匠。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脾气暴躁的女地主还十分喜爱读书。每天下午是她的读书时间。这时,她关起门来,浏览各种书籍,她尤其喜欢读法国人写的书。斯巴斯科耶庄园有一个很大的藏书室,藏有各种文字的书,甚至还有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样的名著。一到晚间,在花园一棵大树下的舞台上,总是有各种演出活动,演员大都是农奴艺人,小屠格涅夫也曾参加过演出。瓦尔瓦拉在年轻的时候,还结识过当时俄国的大诗人茹科夫斯基,茹科夫斯基甚至还来过斯巴斯科耶好几次,并参加过演出。小屠格涅夫在地下室里还见过茹科夫斯基扮演魔法师时戴过的尖帽子。
这个位于俄罗斯中部地带的乡村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树林茂密宽广,平原一望无垠,湖泊星罗棋布,河川纵横交错。而屠格涅夫庄园的花园更是个美丽又神秘的所在:古木参天,曲径通幽,花圃四布,草地延绵。身处这美丽的大自然中,小屠格涅夫每天都有说不尽的快乐。
从这个家族的父系和母系的历史看,都未有过从事文学的记录,然而这个孩子却有一颗充满诗情的心灵。造就这颗富于诗情的心灵的首先是这斯巴斯科耶的诗意盎然的大自然,她把这孩子拥进她那温暖的怀中,用她那富于灵感的柔情哺育着这个未来的文学家。
其次,来自人民之中的农民文学家也在这个孩子的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据屠格涅夫回忆,他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颇具诗人气质的家奴常常把他带到树林深处玩耍,并经常给他朗诵诗歌:“这些树木,这些碧绿的叶子,这高高的草丛把我们遮住,跟其余的世界隔绝;没有人知道我们在什么地方,在做着什么事情;……然而我们是跟诗在一起的,我们心中充满了诗意,我们陶醉在诗意之中……”
花园的尽头有一个不算大的池塘,池塘四周长满了各式各样的树木,这些树木把它们的枝丫伸向池塘的中央,有的还几乎贴着水面……这个地方是小屠格涅夫最喜欢的地方,他几乎每天都要到这儿来玩耍,一玩儿就是几个钟头,他有时用面包屑喂鱼,有时对着池水冥想……而每逢雨天,他只好待在家里,然而他心里最惦记的便是那令他流连忘返的池塘。他后来所写的第一首诗,同时也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诗就是献给这池塘和池塘边的橡树的:
年迈的树林之王——老橡树
在水面上弯下了蓬松的头颅……
小屠格涅夫八岁的时候,对家中的藏书开始有了兴趣。他和那个嗜爱诗歌的家奴冒着要遭毒打的危险,在一个夜晚撬开了书柜的锁。他爬在这个仆人的肩头,从高高的书柜里取出了两本大书,两人各拿走一本。第二天一早,两个“窃贼”才知道,小屠格涅夫拿走的一本是带有一千余幅插图的《象征与标志》,另一本则是叙事长诗《罗西达亚》。屠格涅夫后来在一部中篇小说中这样描述了他们“窃书”后的情景:“我无法描写我当时体验到的那种感情。在那时候只要有适当的机会,他就会像故事书中的隐士或仙人在我面前出现,腋下夹着一本沉甸甸的书,用弯曲的长指头偷偷地招呼我,神秘地递眼色,还用脑袋、眉毛、肩膀、整个身体指着园中偏僻的深处,没有人会到那儿去寻我们,在那儿也没有人能够找到我们!我们居然悄悄地逃了出来……我们两个人并排地坐好了,书本慢慢地打开了,从书中散发出一股刺鼻的发霉和陈旧的气味,当时我在这气味里面却闻到了无法形容的芳香!”
后来,小屠格涅夫在这个书柜里寻找到了更多的乐趣:莎士比亚、莫里哀、歌德、司各特、卡拉姆静、茹科夫斯基等欧洲和俄国的大作家的作品,把他带进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虽说他不一定完全理解这个世界,但这些大师们的作品已在他的心田里悄悄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可他童年的世界是广阔的、丰富多彩的,除了读书以外,他还有许多开心的事情。七岁的时候,他就学会了用逮鸟器和捕鸟网,而且乐此不疲。他因此而练就了一双敏锐的耳朵,能在一片嘈杂的鸟鸣中分辨出各种鸟叫。此外,他对打猎也怀有异乎寻常的兴趣。斯巴斯科耶的守林人和猎人很早就发现这个孩子这方面的天分,常常带着他去猎游。后来,打猎便成为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他后来从事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屠格涅夫自小就表现出正直和善良的品质。一次,母亲瓦尔瓦拉要卖掉一个农奴女,小屠格涅夫知道这个消息后,十分气愤,他认为把人像牲口一样地卖掉是非常野蛮的。于是他立即帮助这个姑娘藏起来。当警察来抓人时,小屠格涅夫手持猎枪挡在门口,不让警察进来抓人,他大声喊道:“我要开枪了!”后来那个姑娘终于留了下来。
1827年屠格涅夫九岁的时候,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屠格涅夫全家迁居到莫斯科。于是,小屠格涅夫就离开了他的故乡,来到了这个俄国最大的城市。故乡和童年的生活在他幼小的心中留下的,除了那美丽的树林和草原,除了林中的小鸟和树木环绕的池塘,也许还有一片阴影——一片农奴制度留下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