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时候我们觉得,做第二也是很好的,一样能进入前三名,一样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可以得到同学的掌声、父母的称赞。但是第二总是不如第一,现在第二如果还能受到称赞,那未来第二将失去的就是一个很好的岗位,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1995年到2007年《福布斯》世界财富排行榜上位居首位的比尔·盖茨,拥有资产450亿美元,第二的沃伦·巴菲特拥有资产420亿美元,在常人的脑海里在看这张榜的时候或许还知道排在第二位的是沃伦·巴菲特,可是过了几天,几个星期就忘记了,第三、第四就更不知道了。可是比尔·盖茨的大名却传遍世界,深深地印在每一个人的脑子里。
无论你是管理者,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员工,若能抱着“比别人多做一点”的工作态度,你便可以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你的老板、同事和顾客会关注你、信赖你,你从而也会拥有更多的机会。
要想当第一,“你要想比别人优秀,就必须比别人多做一点”。多简单的一句话,却是很多事业成功者的取胜秘诀。
真正的成功是将勤奋和努力融入每天的工作、生活中的一个过程。著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得出了一条很重要的原理:“多一盎司定律。”盎司是英美重量单位,一盎司相当于1/16磅,在这里以一盎司表示微不足道的重量。所谓“多一盎司定律”,意即只要比正常多付出一丁点就会获得超常的成果。坦普尔顿指出:取得中等成就的人与取得突出成就的人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差别很小——只是“多一盎司”。但其结果是,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就的实质内容方面却经常有天壤之别。
其实,在工作中,有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多加一盎司”。多加一盎司,工作可能就大不一样。尽职尽责完成自己工作的人,最多只能算是称职的员工。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再“多加一盎司”,你就可能成为优秀的员工。尤其是我们应该为自己确立这样的工作标准:对自己的要求要适当地高于老板的要求。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
“多一盎司定律”可以运用到人类努力的每一个领域中。这“一盎司”把赢家跟一些入围者区别开来。在朝气蓬勃的高中足球队中,你会发现,那些多做了一点努力,多练习了一点的小伙子成为球星,他们在赢得比赛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得到了球迷的支持和教练的青睐,而所有这些只是因为他们比队友多做了那么一点努力。
在商业界,在艺术界,在体育界,在所有的领域,那些最知名的、最出类拔萃者与其他人的区别在哪里呢?答案就是多勤奋、多努力那么一点儿。谁能使自己“多加一盎司”,谁就能得到千倍的回报。
多做一点是一个良好的习惯。你没有义务做自己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但是你却可以选择自愿去做,来驱策自己快速前进。率先主动是一种极珍贵、备受看重的素养,它能使人变得更加积极。如今在每个公司,个人的工作内容相对比较确定,并不一定有许多“分外”之事让我们去做。而且,当一个人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的工作,付出了99%的努力,再“多加一盎司”其实并不难。
但是,我们往往缺少的却是“多一盎司”所需要的那一点点责任、一点点决心、一点点敬业的态度和自动自发的精神。
比别人多做一点会使你最大限度地展现你的工作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天赋,让自身不断升值,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的人。
有些公司的领导人退位了,这个位子当然不能空缺,那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就有很多人会来竞争这个岗位,因为位子只有一个,你总不能用当第二的态度去这个岗位,所以只有心态和实力都是第一的人才能有机会成为众多竞争者中的佼佼者坐上这个岗位,他既有非凡的竞争心态,又有非凡的实力,使其击败其他所有对手。
许多实例表明,当第二要比当第一失去很多,第三、第四就不用说了,人一定要当第一,不要屈居第二,纵使你现在当不了第一,你只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那第二经过自己的努力一样可以成为第一。
在历史上,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军队往往能获得最终的胜利。同样,一个做事不留退路、一心向前的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障碍,他都不会后退,也不会逃避。洛克菲勒曾说:“对我来说,第二名跟最后一名没有什么两样。”在洛克菲勒的心里,不给自己留退路,让自己没有回旋的余地,方能竭尽全力,锐意进取,就算遇到千万困难,也不会退缩,因为回头也没有路了,不如不顾一切地前进,还能找到一线希望。事实上的确如此,只有具备了这样一种“拼命”和“豁出去”的信念,才能彻彻底底地消除心中的恐惧、犹豫、胆怯。当一个人不给自己任何退路的时候,他就什么都不怕了,到最后自然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一位原籍上海的中国留学生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为了寻找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他骑着一辆自行车沿着环澳公路走了数日,替人放羊、割草、收庄稼、洗碗……只要给一口饭吃,他就会暂且停下疲惫的脚步。一天,在唐人街一中餐馆打工的他,看见报纸上刊出了澳洲电讯公司的招聘启事。留学生担心自己英语不地道,专业不对口,他就选择了线路监控员的职位去应聘。过五关斩六将,眼看他就要得到那年薪三万五的职位了,招聘主管却出人意料地问他:“你有车吗?你会开车吗?我们这份工作要时常外出,没有车寸步难行。”澳大利亚公民普遍拥有私家车,无车者寥若晨星,可这位留学生初来乍到还属无车族。为了争取到这个极具诱惑力的工作,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会!”
“4天后,开着你的车来上班。”主管说。
4天之内要买车并拿到驾照谈何容易,但为了生存,留学生豁出去了,决定先赶快学会开车,以后再补办驾照。他在华人朋友那里借了500澳元,从旧车市场买了一辆外表丑陋的“甲壳虫”。第一天他跟华人朋友学了简单的驾驶技术,第二天在朋友屋后的那块大草坪上摸索练习,第三天歪歪斜斜地开着车上了公路,第四天他居然开着车去公司报了到。
现在,他已是“澳洲电讯”的业务主管了。
这位留学生在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会!”的那一刻,已毅然决然地斩断了自己的退路。正是面临这种后无退路的境地,人才会集中精力奋勇向前,从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创造生活的无限潜能,只是很多时候只发挥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洛克菲勒曾经告诫自己的儿子小约翰说:“没有野心的人不会成就大事。”在洛克菲勒看来,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让关键性的想法“就要做第一”支配我们的各种思考过程。“就要做第一”的信念会激发人们的无限潜力,去创造成功;失败的意念则正好相反,常常也会引发失败。
洛克菲勒说:“我定期提醒自己:任何事情都要争取做第一,你比你想象的还要好。成功的人并不是超人,成功不需要超人的智力,不是看运气,也没有什么神秘之处。成功的人只是相信自己、肯定自己所作所为的平凡人。永远不要、绝对不要廉价出售自己。”让我们以此共勉,征服人生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阻碍,将事情做到最好,将成功收入囊中!
纵览历史上所有成功人物的人生轨迹,我们可以得知:他们的成功,往往是由坚定的成功信念浇铸而成的。他们从不肯屈从于所谓命运的安排,他们总能够从反对和怀疑中找到信心和力量。其实无论是谁,在确定自己要做某一件事情时,就应该执着、坚定地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进发,不做第一誓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