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圣经》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一本书,也是被引用最多的一本书,不了解《圣经》,在对外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中难免会产生沟通上的障碍。我在国外工作期间,由于对《圣经》有所了解,并能讲些《圣经》中的金句名言,这给我与外国人沟通增加了润滑剂,增进了我与他们的友谊和彼此的信任。
中国出版的关于《圣经》的书有不少种,但大多是圣经故事,很难让读者了解《圣经》的精髓。于是,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我从《圣经》中精选出一些充满人生智慧的“论语”式的句子,并给出个人的理解与感悟,希望对读者了解《圣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正如《圣经》所讲:“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
从文学和哲学角度来看,可以说《圣经》能与中国的《论语》等任何著作媲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借用《圣经》中“为了一碗红豆汤而出卖自己的长子权”的典故,形象地说明工人为养家糊口这个眼前利益,不得不出卖全部劳动力,揭示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关系。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引用《圣经》典故300多个,提及《圣经》中的人物80多个,这还不包括重复引用和提及的。
中国目前“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依然严峻。老人跌倒需要救助,居然是国人围观,外国人前去救助;边远地区学童失学,社会无动于衷;无钱就医的病人,只有躺在家里等死。所有这些现象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整体道德滑坡。如果每个人只考虑个人利益,“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那么,这样的民族很难形成凝聚力,更难想象把这样的国家建设得更文明、更富强。
《圣经·新约·腓利比书》第2章第4节讲:“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社会是个共生体,唇亡齿寒,别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最后必定危害到自己的利益。关心别人,就是关心自己,关心了别人,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会从别人那里得到帮助。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总是迷恋权贵,为权贵提供更多的服务,忽视贫穷位卑者的利益,就像英国18世纪哲学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写的那样:“我们对权贵人士的尊敬,极易失之太过;我们对贫穷不幸者的同情,极易失之不足。”
优秀的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补充。本书的思想主旨就是让我们要有责任感。首先从个人层面而言,对自己要担负责任,做个好人,做对事情,能自食其力,不给社会增加负担;继而从家庭层面而言,要对家庭担负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每个人都能照顾好家庭成员,社会机体必然是健康、充满活力的;最后从社会层面而言,就是要延伸到对社会担负责任,如果人只为自己活着,为自己的小家庭活着,那他还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有当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才能称其为一个社会人。一个完善的人应该是一个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人。
需要说明的是,对《圣经》这样世界级经典著作的理解,必然呈现出见仁见智的特点,加之本人对《圣经》研读不深,难免挂一漏万、理解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改。
本书中的汉语经文选自华人使用最广的和合本《圣经》,并对少数不符合现代用词习惯的词语进行了替换;英文经文选自最流行的新国际版《圣经》(NIV),为保持句子完整,个别英文句子句首单词有词形变化。
江西人民出版社余晖主任和李月华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劳动,并提出许多修改意见。她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让我感动,谨向两位编辑表达我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刘植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