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眼界决定你的高度:任正非给创业者的人生智慧课
83199200000002

第2章 创业者要有眼界 气度和格局

眼界决定气度和格局,而气度和格局决定了人生的发展轨迹,这是创业者必不可少的特质,是公司做大做强的关键。唯有拥有广博的见识、开阔的眼界,才能聚集人才,继而有效提升创业的成功率,使创业少走弯路。眼界小了,气度小了,缺少容人的气量,自然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拥有长远的眼界,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向第一、二代创业者学习。学习他们在思想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勇于向未知领域探索;学习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坦荡的胸怀,坚持和不断完善我们公正合理的价值评价体系;学习他们强烈的进取精神和责任意识,勇于以高目标要求和鞭策自己;学习他们实事求是的精神,既具有哲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眼界,又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选自《华为基本法》(1998年)

创业成功需要许多要素,其中眼界是最重要的因素。

眼界是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深度和广度,是对未来的预见。生活在大千世界中,每个人的眼界都是不同的:有的人目光锐利,一眼就能看透事物的本质;有的人目光短浅,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眼界决定人生的轨迹。眼界高远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而眼界狭小的人,人生之路早已被限制,注定不会有大的作为。

翻阅华为的发展史,你会发现,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的眼界十分高远。初入商场,他就选择了通信行业,一开始做代理,没过几年就进行自主研发。等到有所收获以后,又立即朝着新的方向前进。任正非所走的每一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这一切都与他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童年时代的任正非一直生活在贫困中,因此养成了居安思危的习惯。虽然家里的经济条件很差,甚至连衣食住行都有困难,但是任正非的父母一直坚持为孩子们提供优良的教育,他们心里非常清楚,只有接受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后来,任正非顺利地考入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已并入重庆大学),攻读暖通专业,属于建筑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任正非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课程,这为他后来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之后,任正非进入部队,成了一名基建工程兵。这是一支专门负责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国防任务的部队,任正非参与了很多重点工程的建设。艰苦的施工环境,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在任正非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让他养成了坚毅不屈的性格。在之后的很多年里,任正非都像一个军人一样,谨慎地分析眼前的形势,然后做出详细的战略规划,而不是任意制定决策。

任正非在1983年离开了部队,转业至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任正非雄心壮志,想要干一番大事业,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初入商场的任正非缺少商业经验,又过于轻信他人,致使公司损失了200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天文数字。很快,任正非就被开除了。

背着一身的债务,任正非遇到了人生的低谷期,然而他没有时间自怨自艾,因为家庭生活的重担容不得他沉沦下去。他很快就重新振作起来,并且凭借自己敏锐的目光发现了新的机会——数字式程控电话交换机。

1876年,世界上第一部电话在美国诞生,而交换机则是电话的核心部件。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电话也没有在我国普及开来,更不用说中国本土的通信厂商了。当时的中国通信市场被外国资本把持,形成了“七国八制”的状态,而售卖交换机的利润十分丰厚,因此很多中国人选择代理交换机的生意,通过转手倒卖获取高额利润。

多年以后,当任正非再次回忆起当初的情景时,他说:“开除后,我该做什么,我没有一点头绪。但那时候我有一种模糊的感觉,通信行业即将迎来井喷式发展。因而,我开始在这个充满潜力的市场里寻找机会。”

任正非从中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他认为中国的通信市场大有可为。正好当时他有一个朋友在做程控交换机的生意,由于缺少人脉而销路不畅,于是二人一拍即合,共同创业。任正非就这样踏入了通信领域。1987年,任正非拿着积攒下来的2.1万元,在深圳的一间简陋的出租房内创办了华为,主要业务是替一家香港公司代理交换机生意。

在发展的过程中,华为制定过无数项决策,其中的一些决策在当时饱受争议,事后却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这都要归功于管理层的远见卓识,而任正非的眼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课后总结

眼界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如果没有卓越的眼界,就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力争成为一流的国际性企业

华为公司若不想消亡,就一定要有世界领先的概念。我们最近制定了要在短期内将接入网产品达到世界级领先水平的计划,使我们成为第一流的接入网设备供应商。这是公司发展的一个战略转折点,就是经历了十年的卧薪尝胆,开始向高目标冲击。

选自任正非的《要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1998年)

华为公司推出的许多项决策都与任正非的长远眼界密切相关。例如,华为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企业文化,即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仍然强调奋斗精神;华为成立几年之后,就开始自主研发,如今每年投入的研发金额已经达到上千亿元;华为遭遇禁令,危急时刻任正非出面接受媒体采访时,却特别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的发展方向,任正非有着清晰的规划。尽管任正非在创业初期一贫如洗,全家老小都挤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任正非给华为指定了一个发展方向:跨出国门,力争成为国际一流企业。

起初,华为做一家香港公司的销售代理,并从中获得利润。在当时,这是一笔不错的买卖,国内厂商没有能力制造交换机,而国外厂商对中国市场不了解,双方各取所需,共同合作,一台交换机能卖到数百美元的价格,还有价格高昂的装机费,利润十分丰厚。然而,任正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不满足于做一个销售代理,他决心把华为做大做强,掌握属于自己的技术。

任正非清晰地认识到掌握技术的重要性,他说:“在战场上,军人的使命是捍卫国家主权的尊严;在市场上,企业家的使命则是捍卫企业的市场地位。而现代商战中,只有技术自立才是根本,没有自己的科研支撑体系,企业地位就是一句空话。”

于是,任正非开启了华为的研发之路。在当时,很少有人相信研发这条路能够走得通,但还是有人愿意去尝试,华为就是其中之一。

另一方面,华为选择自主研发之路也是被逼无奈,任正非很清楚,当前的和平局面不会持续太久,“七国八制”的背景早晚会被打破,安静的国内市场会变成企业厮杀的战场。历史的发展印证了任正非的判断,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通信市场发生了巨变。由于国际通信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各大企业纷纷将目光集中到刚刚起步的中国市场,由此开始了日益激烈的市场争夺,给众多国内厂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很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企业最终被一一淘汰,而研发实力较强的企业逐渐崭露头角,并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其中包括巨龙、大唐、中兴、华为,人们把这四家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企业合称为“巨大中华”。

为了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任正非也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和经验。1994年,任正非前往美国。在那里,他参观了CP公司、德州仪器、NS(国家半导体)、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知名的企业和学校,从而对美国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回来以后,他把这次旅行付诸文字,写成了《赴美考察散记》,详细叙述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

1997年冬天,任正非再次前往美国,访问了休斯公司、IBM公司、贝尔实验室与惠普公司等多家世界知名企业。通过这次考察,任正非从美国带回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在IBM公司的帮助下,对华为公司进行大改造。这次改造花费了数十亿元,轰动一时。

2001年,华为的业绩蒸蒸日上,任正非却从中看到了危机,为此他专程前往日本,向日本人学习度过冬天的经验。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经济便一直低迷,很多企业都倒闭了,也有很多企业活了下来,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些什么经验,能给华为什么启示,这是任正非极力想要了解的。

在一代代华为人的不懈努力下,华为已经走上了国际舞台,被世界各国人民所了解。如今的华为历经风雨,却仍然屹立不倒,运营商业务、消费者业务、企业业务三箭齐发,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佳绩,华为渐渐步入鼎盛时期。但是华为人知道,前方的道路还很长,他们仍将继续奋斗。

课后总结

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创业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条件,更需要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因为领导者的境界,决定了企业能够走多远。

品牌建设的核心因素是诚信

品牌的核心是诚信,是我们为客户提供的质量、服务与竞争力的提升。要紧紧围绕以客户为中心,形成我们的宣传主线,围绕品牌战略与宣传务虚。我考虑的是怎么紧紧围绕以客户的需求(远期的、近期的)为中心形成我们的宣传主线。怎么把我们对这种需求的解决方案,做成的体验,在全球可以体验。

选自任正非的《紧紧围绕客户,在战略层面宣传公司》(2013年)

长期以来,在一些消费者的眼中,“中国制造”是廉价、低质量的代名词,一些中国企业家不守规矩、没有诚信,给品牌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就连华为本身,也曾因此深受其害。2017年,华为爆发“闪存门”事件,由于华为P10手机存储混用,受到众多消费者的质疑和指责,给华为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不利影响。这是市场和消费者给华为人上的生动的一课。它让华为人意识到,在处理消费者业务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麻痹大意,要以诚信的态度对待消费者,否则就会失掉人心。

“君子取之以道,小人趋之以利”,任正非对这句话推崇备至。大多数人之所以创业,是为了赚取丰厚的利润,但是赚钱也有很多种方法:有的人踏踏实实地做产品,一步一个脚印;也有的人投机取巧;还有的人甚至毫无道德底线,损害公众的利益。

任正非一直教导员工,要以诚心的态度,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他曾说:“华为多年来铸就的成就只有两个字——诚信,诚信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诚信文化是公司最重要的无形资产。诚信也是每一个员工最宝贵的财富。”

诚信是一种美德,能帮助我们赢得他人的信任。在现代社会中,缺乏诚信就会无路可走。对于创业者而言,诚信更加重要,因为商业是利益的往来,而缺乏诚信会直接导致对方的利益受损。在一个法治社会中,正需要我们彰显诚信的力量。

然而,有了诚信也未必能够成功,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提升品牌形象。

第一,诚信需要依靠企业的实力。市场竞争终究是靠实力说话的,只有诚信,而没有实力,最终品牌不可能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创业的过程中,企业由小做大,实力逐渐变强,再给消费者留下诚信的形象,企业的竞争力就会更上一层楼。

第二,诚信也要用点“计谋”。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诚信也不例外,我们当然要坚持诚信为本的理念,但是在实际运作中,也要讲究谋略。对于创业者,诚信与谋略二者结合才会得到更好的回报。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更需要以诚信对抗奸诈的谋略,才能避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剧。一味地坚持诚信,甚至把自己的底牌都亮出来,只会把企业引向毁灭的边缘。

第三,诚信需要持之以恒。做任何事都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诚信也是如此。有时,一些诚信的举动未必能在第一时间给你带来回报,甚至可能永远不会给你带来回报,但是创业者不能因此改变诚信的理念。做生意总是有输有赢,那些没有回报的诚信,也是投资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放弃投资。

纵观华为数十年的创业历程,以诚信对待客户的理念贯穿始终,其间或许会产生一些波折,但是总的态势没有发生改变,华为仍然坚持用诚信的态度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因此华为的业务不断拓展,先占领国内市场,再进军国外市场,成为一家世界知名品牌。

课后总结

诚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华为的一大利器。华为过去的成功建立在“诚信”这两个字上,未来仍将继续发扬诚信精神。

不想做代工厂,就要加大研发投入

作为高技术产品的程控交换机,同时也是高投入的,厂家只有紧跟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在开发上大量投入,才能保证设备具有世界一流的技术水平;只有在市场、培训、服务方面投入,才能保证设备在交换网运转良好,适应高质量通信网建设。

但目前市场并没有体现“优质优价”,做长线产品技术与设备大量投入,负担重,发展遇到重重困难,而短期行为投入少,利润却颇为不错。如果国内厂家几年之内,继续无资金进行更新改造,加速科研投入的话,几年后将被外国企业一扫而空。

选自任正非的《对中国农话网和交换机产业的一点看法》(1994年)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境内有很多不为大众所知的代工厂,他们只负责制造产品,却不负责设计和销售,也被称为“贴牌生产”“生产外包”等。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因此无法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在整个生产体系中,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任正非不想做这样的代工厂,他要走自主研发之路。

然而,自主研发这条路很不好走,原因有很多。第一,门槛太高,当时中国刚刚打开封闭的大门,还未融入世界市场,在通信领域的技术积累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如此低的起点,给研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别说超越爱立信、西门子等老牌企业。第二,自主研发需要持续、大量地投入,而当时的任正非还在为一家老小的生活而发愁,要在短时间内拿出大量资金做研发,简直是天方夜谭。第三,自主研发的风险很大,并不能保证一定会成功,很可能投入大量资金以后,也没有任何收获。

这三个困难,犹如三座大山一般,横亘在中国企业面前,直到今天,依然给中国企业带来无尽的烦恼。中国企业除了要向国外先进企业缴纳高昂的专利费以外,还要时刻警惕断供的风险。

相比之下,做代工厂是个更明智的选择,技术难度相对较低,更容易成功。改革开放以后,大大小小的代工厂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使得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

然而,从华为成立的第一天起,任正非就不满足于仅仅做一家代工厂,尽管在当时做代工厂是普遍现象。他要做的是世界一流的企业,他要将华为的业务扩展至全球,而不仅仅是成为国内第一。多年的军旅生涯为任正非铸就了强大的意志力,而他又将这种意志力贯彻到华为的发展中,使华为变成了一支具有野狼精神的团队。任何业务领域,华为不进入则已,一旦进入,就会力争做到世界第一。

为了达成世界第一的梦想,华为必须在自主研发中投入巨额费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华为摆脱了最初的生存困境,积攒了第一桶金,于是开始大举投入研发。

90年代中期,华为自主研发的C&C08万门机研制成功。这款设备刚一出现,就在市场上大受好评,很快成为国内公用电话通信网中的主流交换机。C&C08万门机的成功,让任正非看到了实现梦想的可能。任正非决定,向英特尔、西门子、IBM等国外先进的科技企业学习,每年按照销售额的10%拨付研究经费,必要时还将加大投入的比例。

很快,华为凭借优秀的销售业绩,在国内市场崭露头角,而华为大力投入自主研发的举动,也引起了众多企业家的重视。2001年,联想总裁杨元庆来到华为参观,对华为的研发体系感到十分敬佩,当下表示要加大研发投入,让联想成为高科技的联想。任正非以一位长者和前辈的身份对他说:“研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做好投入几十个亿,几年不冒泡的准备。”“研发,你要做就得大做,你要是小打小闹还不如不做,因为做这个东西是很费钱的一件事。”

正如任正非所说,研发是一件很费钱的事,时至今日,华为在研发上的支出已经是国内第一。如此庞大的资金投入,势必会对企业的现金流造成巨大的压力,很少有公司能够承受得住。据统计,近10年来,华为在研发上的支出累计达到了4850亿元,仅2018年,华为的研发费用就高达1015亿元,超过BAT的总和。2019年1月2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公布了《2018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对全球数千家企业的会计年度研发投入进行了排名,榜单的前五名分别是韩国三星电子、美国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德国大众、美国微软和中国华为。需要注意的是,在榜单的前五十名里,华为是唯一一家上榜的中国公司。

持之以恒的研发投入,也给华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数据可知,2018年,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43.2万件,其中华为名列第一。在竞争激烈的5G领域,华为凭借长久的技术积累,成为全球5G标准的主导者之一,处于领先地位。

课后总结

在高科技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才可以拥有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优势,因此任正非说:“技术开发的动力是为了生存。”

不要煽动民族情绪,老老实实做产品

整个考察期间,我们深感,美国人踏踏实实、十分专一的认真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毫无保守的学术风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美国人没有像中国人那么多远大的理想,也没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空洞抱负,也不像我们那样充满幻想。这个民族踏踏实实、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选自任正非的《赴美考察散记》(1994年)

经济学家们认为,社会化大分工可以增加社会的财富总量,由此产生的全球化活动,给各个国家都带来了一定的好处。然而,由于现实利益和意识形态等多种原因,全球化的趋势遇到了阻力,例如美国政府对中兴、华为等中国厂商的打压和封杀,给全球的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在这种背景下,任正非不得不亲自出面,接受全球各大媒体的采访。

在采访中,记者谈起了网友对华为的关心,以及汹涌的民间情绪。“现在大家对华为有两种情绪:第一,很鲜明的爱国主义,把对华为的支持上升到支持爱国的高度上;第二,华为绑架了全社会的爱国情绪,要是不挺华为就不爱国。现在情绪越来越严重了。”

对于这个问题,任正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华为产品只是商品,如果喜欢就用,不喜欢就不用,不要和政治挂钩。华为毕竟是商业公司,我们在广告牌上从来没有‘为国争光’这类话。只是最近的誓师大会有时候瞎喊几句,但是我们会马上出文件制止他们瞎喊口号,大家开庆功会、发奖章都没有问题,茶余饭后说两句过头话没问题,但是千万不能煽起民粹主义的风。”

在整场谈话中,任正非始终表现得坦坦荡荡,犹如身经百战的老将。一场接着一场的媒体采访,让人们见识到了这位年过七旬的老者的理性和从容。任正非用宽广的胸怀、冷静沉着的头脑、胆识过人的魄力,赢得了众多网民的支持和称赞。

对于现阶段的华为而言,煽动民族情绪可以帮助华为赢得全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但是任正非并不赞成这么做,因为他很清楚,国家的前途在于开放,改革和开放仍将是中国的主要方向,不可能被贸易战阻挠。煽动民族情绪,表面上看是在维护中国的利益,实际上是在阻碍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华为绝对不会这么做,任何公司也都不应该这么做。

况且,一家公司究竟能走多远,最终还是要看产品,只有做出的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才能真正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喜爱。

面对重重艰难和险阻,华为没有使用意识形态的武器,而是不断提升自己的硬实力,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华为的选择是提前做好准备,老老实实地做好产品。在美国禁令之后,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很快发表了一篇内部信,宣告华为海思“在一夜之间全部转正”,从而保证了华为大部分产品的战略安全和连续供应。

原来,早在多年以前,华为就已经做出了极限生存的假设,而海思就是在这种假设下成立的。面对核心技术的缺失,大多数企业的选择是“造不如买”,因为研发需要巨额的投入,还要承担很多风险,相比之下,从市场上购买显得更划算。但是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一纸禁令就可以让“造不如买”的美梦成为泡影。即便是坚定信仰市场的人,也要防止别人用技术来发起战争。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踏踏实实的工作精神,才能制造出质量过硬的产品。海思芯片、5G专利、鸿蒙系统,这些共同构筑了华为的护城河。任正非的自信,来源于华为强大的实力,以及面对危险时的充足准备,这一点值得所有创业者学习。

课后总结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能迷失商业中最核心的东西。要想将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遵从商业的规则,回归商业的本质。

允许试错,对失败多一点包容

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谓宽容,本质就是容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同性格、不同特长、不同偏好的人能否凝聚在组织目标和愿景的旗帜下,靠的就是管理者的宽容。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其实,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

选自任正非的《开放、妥协与灰度》(2009年)

说起华为的管理,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狼性文化”“末位淘汰制”等,误以为华为是一家不讲情面的公司,甚至有人批评华为只有狼性,没有人性。其实,华为也有它宽容的一面。对于管理层,华为的要求很严格;对于员工,华为一向是很宽容的。

华为是反对完美主义的,华为人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至少不是华为能够做到的。任正非说:“跳芭蕾舞的女孩都有一双粗腿。”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由于长期的训练,她们的双腿比一般的女孩更粗,也更有力量,但这并不妨碍她们的优雅,因为她们的舞姿很优美。

创业之路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其间很难保证一帆风顺,即便是世界上最聪明、最伟大的企业家,也有犯错的时候。任正非知道这个道理,因为在创办华为的过程中,他也犯过很多错误,甚至一度濒临绝境。

有一段时间,华为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任正非只好给员工打欠条。他对研发人员说:“研发成功,我们都有发展;如果研发失败,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后来,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拖欠的工资折算成股份,约定将来员工可以凭借虚拟股份参与公司分红。华为最具传奇色彩的“虚拟受限股”就是这样出现的,它不是任正非有意为之,而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

2002年前后,华为又一次犯下战略失误。当时3G牌照迟迟不落地,而中国电信正在从日本引进小灵通,很多公司于是借机发展小灵通业务。华为内部也有很多人建议发展小灵通,然而华为将巨额资金和大量人力投进了当时在全球还没有商用的3G研发中。任正非不愿意分心,他认为这是个短暂的机会,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于是拒绝了这个提议。于是,在小灵通业务火热的时候,华为主动放弃了这个机会,出现了成立以来的首次亏损,而华为的对手如中兴、UT斯达康等,依靠小灵通业务的高速发展,在规模上逐渐逼近华为。

多次出现的战略失误,让华为人吃了不少苦头,却也锻炼了华为人的意志力。他们变得更加坚韧,以更加沉稳的心态面对市场,业绩急速增长,成为世界知名企业。华为能宽容失败,允许试错,没有前几次的失败经验,就没有华为的今天。

一个没有包容心的企业,管理制度会走向僵化,离死亡也就不远了。华为的企业文化是包容的,允许各种不同的意见,尽管任正非有时不赞同别人的意见,但他还是注意倾听,试图从中发现合理的意见。任正非甚至专门打造了一项特殊的制度——成立蓝军组织。蓝军专门负责寻找华为的弱点,并且提出批评意见。华为还从蓝军的优秀干部中选拔“红军”司令。没有能力打垮华为的人,说明他的职位已经到了天花板。只有找得到华为死穴的人,才有可能改进组织。

任正非认为,允许异见的存在,是公司的一种战略储备。很多企业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他们非常渴望招揽人才,但是等人才进入公司以后,却又不给他们发挥才能的空间,要求他们按照公司的模式去做事,这就相当于让人才做事,却又把他们的手脚绑住。

课后总结

由于性格、思维方式、教育背景等不同,创业合伙人之间难免会产生异议,如果缺乏包容心,不能妥善对待不同意见,那么团队终将会面临解散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