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慧决定成败
8319900000079

第79章 炫耀世界的鞋王

创新适宜从身边发现契机。因为无论是谁,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为某些事情所震撼。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长跑运动员菲尔·奈特的致富案例。

亲自制作运动鞋的著名教练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俄勒冈州大学,由于拥有一位一次次打破世界纪录的著名教练比尔·鲍尔曼而名闻天下。

比尔·鲍尔曼的秘诀是,要做世界长跑冠军,跑鞋的重量就一定要轻,哪怕是轻一盎司也会对比赛结果产生影响。

为此,他不断率先试穿各种运动鞋,以便能够找到这种重量更轻的跑鞋。

然而在当时的美国,并没有专门供长跑运动员使用的鞋,因为这样的鞋产量太小,不成规模。为此,比尔·鲍尔曼不得不自己设计鞋样,然后找厂家生产。结果可想而知,比尔·鲍尔曼总吃闭门羹。

令人忍俊不禁的是,那些资本家没好气地对他说:“我不想教你怎样当教练,你也别想教我们怎样生产鞋。”

无奈之下,比尔·鲍尔曼只好到街上去拜鞋匠为师。没有人愿意生产,他就自己动手制作。

虽然这种手工制作的运动鞋样子很难看,可是穿着这种运动鞋的运动员却在一次次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

为老师的精神所感动

比尔·鲍尔曼的这种精神感动了他的学生,他们纷纷把他这种对体育的热爱精神写进论文。

话说他有一位学生名叫菲尔·奈特,原来是一名普通长跑运动员。他参加1英里赛跑的最好成绩是4分13秒,离世界级运动员的门槛(4分钟)仅有一步之遥。

可就是这一步之遥,使他无法成为世界级运动员。但这并不妨碍他与那些体育明星的交往和友谊。

后来,菲尔·奈特在攻读斯坦福商学院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硕士时曾经发表了一篇论文,从此开始对运动以外的事情发生了兴趣。

在一项题为“日本运动鞋能像日本相机冲击德国相机那样冲击德国运动鞋吗”的作业中,菲尔·奈特描绘了一幅低价生产高档运动鞋的发展蓝图,多少开始展现出自己的企业家潜质。

菲尔·奈特毕业后前往日本,申请到了在美国分销泰格尔跑鞋的资格。回到美国后,他把鞋样带给了自己的田径老师比尔·鲍尔曼。

成为日本鞋商的分销商

当时的日本鞋商急于要在美国打开市场,所以他们提出了由自己生产产品,比尔·鲍尔曼设计鞋样、并负责在美国包销全部产品的要求。忠诚于体育事业的比尔·鲍尔曼,不得不答应了这个条件。

就这样,1964年,菲尔·奈特和比尔·鲍尔曼每人投资500美元,合伙成立了一家布卢里帮制鞋公司,为这家日本公司生产鞋底。

比尔·鲍尔曼白天在一家企业做会计,业余时间就重点盯着各学校,在他们开运动会时向运动员兜售运动鞋,第一年的销售额就高达8000美元。

困境中寻找突围机会

随着市场的逐步打开,日本商人提出了先付款后发货的苛刻条件,并且撕毁合同,将优质产品留在日本销售、把残次积压产品发往美国销售,极大地败坏了菲尔·奈特和比尔·鲍尔曼的企业信誉。

不但如此,日本厂商还提出要收购他们51%的股份,否则将立即停止供货。

在这种情况下,菲尔·奈特和比尔·鲍尔曼不得不宣布合作破裂。他们很快就找到了新的合作人,并把企业更名为耐克公司。

1972年,菲尔·奈特和比尔·鲍尔曼自己发明了一种鞋,并且决定自行生产。

由于他们并不具备生产能力,所以他们把生产任务承包给了人员工资较低的亚洲企业。

就在这个时候,美国的鞋商看出了运动场上的商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在1976年举行的奥运会上,鞋商们纷纷孤注一掷,争抢金牌运动员穿着自己的运动鞋。

耐克公司由于实力有限,他们只能眼望着自己惟一争取到的一个准金牌得主,在进入赛场前的一分钟时脱下耐克鞋。为此,公司全体员工立即关掉所有电视和电灯,在黑暗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这样的打击使得菲尔·奈特一连八九天卧床不起。后来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进一步对全体员工明确了“一切为了运动员”的企业理念。

从此以后,比尔·鲍尔曼专门致力于运动鞋的研究和改进,为此他几乎跑遍了全美国的所有运动场;菲尔·奈特则主持日常经营管理工作。

创建耐克公司

在给企业命名时,一位雇员开玩笑说,他梦到了一个名字NIKE——古希腊长着翅膀的胜利之神,于是菲尔·奈特就把这种鞋取名为耐克。同时,他们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标志Swoosh(意为“嗖的一声”),用在每一双耐克鞋上。

在当年俄勒冈州尤金市举办的运动会预赛期间,耐克鞋首次亮相。穿着耐克鞋的运动员在马拉松比赛中一举囊括了第4~7名(穿着阿迪达斯鞋的运动员,则囊括了第1~3名),一下子就声名鹊起。

在这样的背景下,耐克公司开始以阿迪达斯公司的产品为模型进行仿制。结果天下人皆知,仿制品最终超过了发明人。在当年举办的奥运会上,耐克鞋首次登场销售额就达320万美元。

1975年的一个早上,比尔·鲍尔曼在烘烤华夫饼干的铁模时偶尔摆弄出的一种丙烷橡胶,被他制作成一种新型鞋底。看是不经意间的一种小革新,最终成就了他们两人的事业。

这种鞋底推出后立刻受到运动员欢迎,1976年销售额就达到1400万美元,大大超过了上年同期830万美元的销售额。

从中尝到甜头的耐克公司开始大量雇用设计人员研究开发新品。很快,研究人员队伍就增加到了100人,能够生产140多种针对不同脚型、体重、跑速、训练计划、性别、不同训练程度的人所穿着的运动鞋,专门从事设计市场上最新颖、工艺最先进的皮鞋。

需要提前半年订货才能买到

上面已经提到,1976年耐克鞋的销售额是1400万美元,可是仅仅半年过去后,其销售额就上升到了6.4亿美元,市场份额为33%(两年之后更是达到50%),位居行业之首。

1980年,耐克鞋在美国的销量超过了阿迪达斯,成为这一领域的老大。

也是在这一年,耐克公司的股票上市。

这时候,耐克鞋的市场规模已经非常庞大。在它的8000多个百货商店、体育用品商店、鞋店的经销单位中,60%的顾客都要提前半年以上时间订货才能买到鞋。

以至于1982年1月出版的《福布斯》杂志在“美国产业年度报告”中,把耐克公司评为盈利最多的企业,位居同行业之首。

耐克公司的成功策略

耐克公司的崛起,毫无疑问与当时庞大的市场需求有关(因为该行业中的大多数同行都取得了可观盈利),但不可否认,耐克公司能够击败所有竞争对手,包括当时最强大的阿迪达斯公司,原因并不能仅仅归于市场需求。

认真加以分析,耐克公司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是虚拟经营

由于市场需求的类型繁多,分摊到每个品种型号上的需求量较小,所以,耐克公司走了一条虚拟经营的道路——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设计、而不是具体生产上,从而回避由于单个品种生产量较小而造成的成本压力。

耐克公司通过把85%以上的生产任务承包给国外企业,尤其是远东地区的企业,实际上就巧妙地把生产成本的压力转移到国外去了,对它来说这个问题就不再重新成为“问题。”

其次是模仿策略

许多人认为,经营策略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要找到一种合适的经营策略难乎其难。

其实,耐克公司的实践证明,模仿策略运用得好,不但可以实现稳健经营,而且成功率极高。

再次,耐克公司的产品种类繁多,在同行业中首创先河,吸引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虽然表面上看来,生产范围过于宽泛会损害生产效率、增加生产成本,事实上,也有许多同行这样提醒他们,可是耐克公司我行我素,最终却取得了巨大成功。这表明,耐克公司有它的独到之处。这主要体现在,它让各种各样的运动员和跑步爱好者都感到,耐克公司能够给他们提供品种最全的跑鞋,“跑百家不如跑一家”,买跑鞋找耐克就行了。

最后,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

上面已经提到,耐克公司拥有100名研究人员,专门致力于寻求更轻、更软的跑鞋。这些研究人员绝非等闲之辈,其中不乏具有生物力学、实验生理学、工程技术、工业设计学、化学以及其他各种相关领域学位的研究专家。

除此以外,耐克公司还专门聘请了研究委员会和顾客委员会,其中包括教练员、运动员、设备经营者、足病医生、整形大夫等人员,定期审核各种设计方案、材料,改进运动鞋的设想。

耐克公司每年为此投入的研究费用达数百万美元。对于跑鞋这样一种普通商品来说,如此巨大的研究投入可谓无与伦比。

1994年,菲尔·奈特辞去总裁职务,专门集中精力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

至于销售策略,耐克公司主要是沿袭了阿迪达斯公司的成功运作策略,自己并没有什么标新立异之处。不过耐克公司在运用这些策略时,更加得心应手,比它的任何对手都运用得好。

终成一代“鞋王”

就这样,菲尔·奈特被称为全球有史以来从运动员身上赚钱最多的“鞋王。”

当然,它不只是赚运动员的钱——要知道,在今天的美国,平均每个男孩拥有10双耐克鞋!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国的绝大多数专业运动员就都穿上了耐克鞋,到1984年,美国篮球协会会员比赛时开始100%穿耐克鞋。

在美国芝加哥,最好的旅游景点不是风景区而是“耐克城”,尤其是其中的“乔丹部”,每天游客数量都超过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