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慧决定成败
8319900000067

第67章 荒年饿不煞手艺人

根据自己的一技之长、从手艺制作开始最容易成功。

绝大多数民工常年在外闯荡,靠的就是一技之长。所以,如果能把自己的手艺进一步发扬光大,很容易形成一个创业项目。而且,由于这样的项目投入少或根本不需投入、又是自己非常熟悉的领域,成功概率非常大。

下面介绍几种适合于民工创业的致富之路,每个人都可以从中举一反三,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创业项目。

每个地区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确定主导产业,建立关系和渠道,形成广阔的市场,为农民创业提供许多致富门路。

专做烫画葫芦月赚9000元

在2000年西安农业博览会上,任海庄的烫画葫芦绝技让海内外人士大开眼界,一个精品葫芦烫画能卖700元呐!

烫画葫芦是陕西的一种传统工艺品,不管是花鸟鱼虫、三国豪杰、西游人物,还是F4、赵薇,全部能烫上去,而且栩栩如生。品种有酒葫芦、茶葫芦、水葫芦、药葫芦,琳琅满目。精美的图案、天然的葫芦清香,盛物不变质、不走味,让人们争相购买,或送礼、或自用,千余只葫芦在博览会上不到一天就卖了个精光。

任海庄的烫画绝活,得自于岳父叶老。叶老是民间艺人,会用名字做画,更擅长做烫画葫芦。

平时他在公园、商场、校园、机关门口现场制作,赶上节假日更是招人,小摊前面常常被挤得水泄不通,每天能赚六七十元。

一开始,初中毕业的任海庄因为自己做玻璃生意,所以还有些“瞧不上”烫画。没想到,只用一两天他就学会了这门手艺。由于年轻,任海庄便想方设法要创新。

现在,创新以后的葫芦烫画不但具有立体效果、而且从颜色到质地面貌焕然一新。

3家礼品店看好他的作品,不但自己代销,而且还销往日本。

现做芝麻糊月收入6000元

当一个个面包房、豆腐坊、榨油坊火爆开张时,太原市的曹路玉就一直梦想着自己哪天也开它一个什么坊。

然而,他到市场上一看,虽然现做现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是要投资这些项目少则一两万多则五六万,这对他来说实在无能为力。

有什么其他办法吗?他把脑筋动到了爷爷每天早晨喝的芝麻糊上。

翻开营养学书可以看到,黑芝麻的营养价值极高,尤其是钙的含量比虾皮还高,而且很容易被人体吸收。

这在补钙已经成为时尚的年代,实在是一个市场契机。况且,现在市场上各种袋装的芝麻糊含糖量较高,假冒伪劣层出不穷,许多消费者对它抱有一种戒心。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现场制作一种无糖芝麻糊来呢?这样不是可以眼见为实了吗?

说干就干。经过几番努力,曹路玉终于掌握了黑芝麻糊的十几种原料制作及其配方,随后订制了相关设备,总共才花去1000多元。

为了做到薄利多销,曹路玉把每0.5公斤成本2元左右的芝麻糊售价定为7元,放在离家最近的菜市场出售。

由于价格大大低于袋装芝麻糊,而且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需要调配十几种原料的比例,好喝又直观、营养看得见,所以一下子就引发了抢购风潮。

一个月下来曹路玉一算账,竟然可以赚到别人大半年的工资。

现在,他又开发出了莲子核桃粉,0.5公斤可以卖到20元。每天仅仅芝麻糊就可以卖出40多公斤。

旧门窗旧家具生意红火

在河南省兰考县孟寨乡肖蔡庄,旧门窗市场非常红火。

每天一早,周围农民就开着三轮车从四面八方涌来选购称心如意的旧门窗、旧家具,全村300多户家家户户做旧门窗生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

从1985年开始,肖蔡庄的几个民工到郑州市打工,偶然发现背街小巷的废旧门窗、淘汰家具堆积如山,便以极低的价格买回来,很快被抢购一空。

就这样,随着旧门窗生意越做越大,精明的肖蔡庄人开始对旧门窗、旧家具进行再加工,对破损的换框换面,然后油漆一新。

当地100多名木匠、油漆工天天有活干,月收入都在600元以上。

小扫帚扫出致富路

福建省厦门市洪塘头蔡店自然村的村民,由于从事个体扫帚制作,如今已经是家家盖起了小洋楼、户户过上了小康生活。

改革开放之初,该村由于招商引资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本钱。是进工厂打工还是自主创业?村民们纷纷选择了后者,目光瞄准在加工制作扫帚这一传统行业上。

这一做法得到了村委会的大力支持。村民们只要有创业欲望,村委会就会主动上门提供服务。

现在,蔡店自然村的扫帚行业越做越红火,全村有2/3的家庭从事扫帚制作,另外1/3的家庭负责运输销售。

全村产供销配套齐全,年产拖把500万把,占厦门地区50%以上的市场份额;年产扫帚1000万把,占厦门地区95%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名副其实的扫帚村。

旧轮胎形成新产业

在一般人眼里,废弃的汽车轮胎、破旧的塑料椅简直一无用处,可是在马巷镇桐梓村,这些废品却居然能够形成年交易额超亿元的新产业。

改革开放之初,该村重新搬出了祖祖辈辈从事的卖货郎生意,走街串巷收购废品。没想到,经过了十几年的艰苦创业,竟然形成了集回收、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废品集散市场。

现在,这个村有80%以上的家庭从事废品回收业,废品回收站点多达数百个,从事个体废品加工的有200多户人家。每个大型回收站点每天的回收额有两三万元,小的也有近千元。

远远望去,在车流如织的福州—厦门公路旁,堆积如山的汽车轮胎、废弃的塑料制品以及玻璃酒瓶等,分门别类,绵延数公里,成为厦门乃至闽南地区最大的废品回收集散地。

令人称赞的是,村内住宅区则看不见一点垃圾痕迹,道路宽敞通达,楼房鳞次栉比,鱼塘绿柳相映成趣。

出租蜂蜜一举两得

大家知道,蜜蜂的酿蜜季节是百花齐放的春季,每当冬季蜜蜂就无法采蜜,似乎成了“闲置设备。”怎样发挥它在整个冬季的作用呢,其中大有讲究。

北方的冬季异常寒冷,蜂群需要备足饲料蜂蜜、搬入室内或者地窖中越冬,如果在室外越冬还要经过严密的包装。

而如果把蜂群出租给大棚户为草莓等作物授粉,不但可以节约大量越冬饲料,还不需要建越冬室、挖越冬窖,既省去了许多麻烦又节约了资金,一举两得。

蜂群在春意盎然的大棚中为草莓等作物授粉,大棚草莓、黄瓜、油桃等经过蜜蜂授粉后可以提高产量30%~50%。

辽宁省铁岭市玉宝蜂场场长范广学饲养蜜蜂100多群。2001年冬季,范广学将群蜂租给开原县三家子乡草莓大棚户为草莓授粉,每群蜂租金200元,仅此一项收入就达1万多元。

2002年冬季,范广学将蜂群扩繁成200多群,以每群租金200元计算,租金收入达到3万多元。

养马拍戏年挣8万

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有个远近闻名的“巩义马队”,队长叫郭会。

从郭会家到村外边的大路,步行需要1小时,祖祖辈辈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出水沟的。直到1981年联产承包把生产队的马分到家家户户以后他们才结束了步行、可以骑马奔向外面的世界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们从中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

1981年,香港一家影视制作机构在巩义拍《杨家将》外景急需马匹,导演在逛街时发现了一批骑马的农民。

剧组一动员,郭会等连人带马统统来到《杨家将》麾下,成了拿租金的“沙场战士。”

有了第一次,后面的生意就好做多了。

1983年,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喋血黑谷》,同样找到了他们。这一回,郭会他们多长了一个“心眼”,在出租过程中慢慢搞懂了什么样的角色该骑什么样的马,而且广交朋友,为以后的合作打下基础。

果然不出所料,从此以后一封封加急电报飞往巩义郭会的家里,《天国恩仇》、《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剿匪记》、《白鲨恨》、《秋收起义》、《平江起义》……纷纷来找“巩义马队”;“巩义马队”也走出了家门,从蓝天碧海、椰林茂密的海南三亚,到银装素裹、滴水成冰的北国银川,在国内影视界闯出了名气。

现在,他们与潇湘电影制片厂和湖南电视台已经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少则接拍2部戏、多则可达四五部。

按照一匹马每日租金100元计算,一部戏的档期长则半年短则1个月左右。2001年4月,郭会在银川拍戏20多天,7匹马为他挣了2万多元,全年拍了3部戏净挣8万多元。

像郭会这样因为养马拍戏而致富的农民在巩义大有人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