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慧决定成败
8319900000058

第58章 关心政治也是一种精明

俗话说,小老板精明,大老板开明。之所以会给人以这样的感觉,关键就在于前者是更关心赚钱,后者更关心政治。关心政治也是一种精明。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工商联常委郑卓辉的致富案例。他不但是一位身家数亿的生意人,而且还是高度关注民营企业老板的代言人。

赚钱越多越关心国家大事

针对有人认为生意人只想赚钱的说法,郑卓辉深有体会地说:这要分三步来讲。

第一步,是刚下海做老板、还没有完成原始积累的小老板,也就是从没钱到赚钱到赚到2000万。这时候的“小老板”最关注的的确是赚钱,多赚、快赚;

第二步,从2000万元赚到1亿元。这时候的“中老板”思想上就会有所变化,他们不但关注赚钱,而且还关注社会效益;

第三步,从1亿元赚到数亿元、数十亿元。这时候的“大老板”更关注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郑卓辉坦言,自己属于第三步,这时候的老板深感自己的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举例说,自己一个人就订了17份报纸,每天要看2个半小时。每当有新政策出台,民营企业老板们都会把报上的消息剪下来。因为他的身家财产都押在这里了,你说他关不关心?还有,民营企业老板参政议政的热情很高。他自己当了5年全国人大代表,年年都写议案,例如修改宪法保护私企、西部大开发、信用制度、推进以德治国等等。

大老板中关注国家和民族前途的不是少数、而是多数。而且,越是大老板他们之中爱国的就越多,并不是有人所说的那样“有了小钱花天酒地、赚了大钱移民海外。”

民营企业纷纷告别“家天下”

民营企业家关心国家政治和前途并不是一句空话,它突出表现在目前企业体制的设立和改造上。

例如,多年来政府大力推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而令人不解的是,一大批民营企业在这方面却走在了国有企业前面,纷纷告别了“家天下。”

这些老板从关心政治中发觉,国家为什么要进行股份制改造?目的就是为了消除“一股独大”现象,而自己虽然是民营企业,可是在其中同样存在着相同的弊端,需要进行改革。于是,这些民营企业也学着抛弃自己的“一股独大”,改造成彻底的社会公众企业。

企业的“企”字,上面是一个“人”、下面是一个“止”,这说明了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民营企业老板来说,企业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当然自己疼,所以“人”的因素会发挥得最好。

可以这样说,不管是何种所有制的企业,谁要是在“人”上栽了跟头,例如搞家族式管理,谁就必败无疑。郑卓辉认为,家族式管理这东西在西方国家也有,可是人家成功了,在我们国内就不行。只要你搞家族式管理,企业肯定长不大,只能是“盆景。”

例如,在江西省南康市的民营企业中,以前7成以上的企业都实行家族化管理:老子大老板、儿子是厂长、老婆是会计、女儿是厂办主任、媳妇则担任保管或工会主席。

再看看现在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百家民营高科技企业,就几乎没有一家在经营管理上存在“家族化”现象。重知识、重技术、重人才,已经成为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

某高科技企业年产值超过1亿元,可是董事长的亲戚却没有一个在企业担任要职。包括公司CEO和高层白领在内的管理人员,全部是从大学和科研院所聘请的知识精英。

另一家高科技企业的董事长出手更为果断,把创业时担任企业要职的亲戚全部“解聘”虚位以待。

国有企业反而钟情家族化

现在,家族化管理方式的落后性越来越受到民营企业的重视,相反,却受到国有企业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在改制中悄悄出现了家族化倾向。

有的国有企业领导借企业改制为名,先后除名、辞退、下岗、退养了近千名工人,代之以安插自己的亲朋好友担任要职。

有的国有企业厂长则在一夜之间把国有资产化为私有,轻而易举地买下大笔个人财权,然后组成家族化色彩非常浓的领导班子,公开把自己的子女放在“接班人”位置上加以“培养。”

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近亲繁殖”现象一片兴旺发达:两代、三代、裙带、连带关系形成的企业内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一个家族十多人甚至几十个人在一个企业工作的现象司空见惯。

这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最该发挥好的因素反而发挥得最差。

这种个人说了算的决策体制,与其说是让民营企业老板享受到了至高的尊荣,不如说是把这些老板推到了万丈深渊的边缘。所以,“企”字下面还有一个“止”字,要有制约才行。

人的因素发挥好了,企业就能创造出腾飞奇迹。就像中国首富刘永好所说的那样:他最早做饲料时一年赚2个亿需要8000人,后来做房地产一年赚2个亿需要80个人,现在做金融一年赚2个亿只需要8个人,人的作用真是发挥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