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慧决定成败
8319900000019

第19章 20万怎样变成40亿

拥有20万元创业资金的人并不少,可是能把它运作成40亿元资产的人就不多了。除了需要破除小富即安、固步自封的狭隘观念,辅之以相应机遇以外,更需要个人的雄心壮志和胆量。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李海仓的致富案例。

20万元投资、20万元贷款起家

1987年,李海仓拿出自己在多年市场经营中积累起来的20万元资金,同时以其长兄等4人的名义,联合向信用社贷款10万元。然后和辛存海、侯岚云一起,与当地的一家国有企业——山西省闻喜县白水泥厂联合办起了一家联合焦化厂。这家白水泥厂也从当地工商银行贷款10万元,作为合资成立的联合焦化厂的投资。

这样,联合焦化厂就一共有了40万元资金,全部用来投资于固定资产。联合焦化厂成立后,又向当地工商银行贷款10万元作为流动资金。

由于联合焦化厂是一家新建的乡镇企业,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可以免交产品税、固定资产投资税等。所以投入生产后,当年就大见成效。

当时的市场行情是,焦炭成本每吨不超过100元,可是产品售价在400元左右。联合加工厂成立后,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00万元,实现利税10万元。

充分利用优惠政策扩大生产规模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李海仓1988年与三门峡机务段双方投资60万元,使该厂的年生产能力从原来的1万吨迅速扩大到了3万吨,当年的综合生产能力更是达到8万吨,1989年的综合生产能力又继续扩大到了10万吨。

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当时的焦炭价格又不断上涨(每吨价格上涨到了600多元),联合焦化厂每年的利税额高达1300万元。再加上可以享受免交3年所得税政策,1988年李海仓所创办的企业纳税额为10万元,1988~1990年累计纳税额50万元。

从中可以推算出,这3年间他所创的利润就达到了1000多万元。

企业发展步入快速期

在尝到创业的甜头后,1991年李海仓又一鼓作气与运城、洛阳铁路分局联合成立了洛铁焦化厂,成为山西省第一个机械化焦炭企业。该厂总投资60万元,其中李海仓投资40%,三门峡机务段、洛阳铁路分局各投资30%。

接着,李海仓又与运城车务段联合成立了洗煤厂。

至此,李海仓通过改造两个老厂、兴建两个新厂,已经拥有4个焦化厂,合计年生产能力26万吨。1990年,组成三铁焦化总厂后,1992年的固定资产达到1500万元。

除此以外,由于当时市场上的焦炭销售行情是,各经销商都要事先支付预付款订货,所以,李海仓平时手上拥有上千万元客户的预付款作为流动资金。不过,即使这样,由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流动资金还是略显短缺,所以李海仓不得不开始向银行贷款300多万元。

应该说,这样的贷款完全是生产所需,是很正常的。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与李海仓联合办厂的投资方,都在两年内就收回了所有投资,并取得了相应利润。只是,李海仓把自己所分得的利润再次全额投入到了上述企业。

这样的良性发展,再加上免缴所得税、只交产品税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得该厂1992年的净利润就将近3000万元。

正是有了这样的底气,接下来李海仓才开始了向钢铁行业的进军。

向钢铁行业进军

1992年初,李海仓通过多次走访用户,发觉钢铁企业利润空间很大,从而萌发了在家乡投资建造钢铁厂的念头。

1992年10月,李海仓先后与有多年业务往来的经销商们达成协议,注册资金4.2亿元,成立了山西海鑫钢铁有限公司。

该公司最初投资8400万元,分别由三铁焦化总厂投资5400万元,三个合作方河南省冶金建材物资供销公司、湖南省冶金供销公司、上海市冶金炉料公司各投资1000万元。

公司用这笔投资建造了两个124立方米的高炉,于1993年建厂、1994年4月投产。

1995年,海鑫钢铁公司又吸收洛阳铁路实业开发公司、中国铁路对外服务北京公司、山西南铁腾飞科工贸总公司的投资,进行二期工程建设,各方共投资3.1亿元。

工程投产后,产品由生铁转为炼钢、轧钢,1996年生产生铁15万吨,利润3000万元、税金1000万元。

这时,海鑫钢铁有限公司的企业贷款为6000万元,负债率20%。

“资本运营魔术师”

从中不难看出,李海仓在资本运作方面是很有一套的。

因为从1997年开始算起,截止2002年底,海鑫钢铁有限公司在这5年间,在建项目及建成投产后的项目总资产翻了14番,增长了12500倍、利税增长了13000倍,他因此在同行中获得了“资本运营魔术师”的称号。

截止2002年末,海鑫钢铁公司资产总额为40.36亿元,其中流动资产15.63亿元、固定资产21.77亿元;负债总额16.06亿元;资产负债率39.28%。

2002年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净利润4.13亿元、纳税2.2亿元。公司连续三年产销率达99%,资金回收率为103%。

由此不难看出,外界传说的李海仓银行贷款累计额为29.8亿元并不符合事实。

胆量和魄力

一般来说,在企业规模高速扩张时,企业很难保持利润最大化。也就是说,这时候企业的资产质量非常重要,很难达到“优良”水平。

那么,海鑫钢铁有限公司的高速成长率又从何而来呢?

2003年初,李海仓不幸被害。

从李海仓生前的资产运作来看,他在自己拥有2000万元资产的时候,就上了8400万元的固定资产项目(连同流动资金在内总投资1.5亿元);在拥有资产2亿元的时候就上了包括炼铁、炼钢、轧钢在内,总投资达4个亿的项目;在拥有资产10个亿的时候,就上了总投资13亿的项目;在拥有资产20亿的时候,就上了总投资22亿的项目。

这就是李海仓的胆量和魄力!

李海仓为什么敢这样做?关键就在于,在资本运营方式上他特别看好投资项目的预期收入,他在用预期收入目标来推动企业的快速扩张。

“超越极限”

李海仓把这种运营方式称为“超越极限。”

能够很好证明这种理论的事实是,在所有新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李海仓都强调工期的最短化,即早一天投产就能早一天见效益。这样,别人需要2000万元投资才能建成的项目,他几百万元就能运作起来。

新项目投产后,李海仓又通过产品质量和让利销售等措施吸收客户的预付款,其数量通常保持在1亿元以上。

截止2002年末,海鑫钢铁有限公司的可用资金在6亿元以上,再加上国际融资、国内融资,使得它有能力不断开发新项目。

从企业经营利润来看,海鑫钢铁有限公司的每吨生铁成本为840元、钢坯制造费用310~340元、轧钢制造费用130元,财务、销售、管理三大费用70元。

这样,其终端产品钢材的含税成本每吨只有1615元,比行业平均水平低300~350元,盈利能力可见一斑。

再以国际上最具有可比性的钢坯为例,这种钢坯在美国每吨成本1970元、欧洲为1710元、日本1690元,而海鑫钢铁有限公司的钢坯平均每吨成本只有1150~1180元。

显然,一方面,海鑫钢铁有限公司的产品成本在同行业中最低;另一方面,它通过收取客户的预付款,在不增加负债的前提下,省却了银行利息负担,其高速发展是有利润支撑的。

明白了这些,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李海仓会在短短10年间就积累起他个人控股的42.8亿元生产资本、从而登上200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