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让拖延害了你
83198000000002

第2章 认清拖延的真面目——无处不在的时间吞噬者

不要以为你有的是时间,殊不知,无处不在的拖延正在悄悄吞噬你的时间。即使你发现了它的存在,也未必能让它消失得无影无踪。你能做到一时让它消失不见,但它还会卷土重来,防不胜防。可以说,它从来就没有真正消失过,也未曾远离过。让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的一尊“魔神”吧。

一种强悍至极的“本能”

拖延是指在开始或完成一项活动时实施有目的的推迟,使目标任务在最后期限内无法完成,甚至目标任务在最后期限内才刚刚启动。

释义虽然简单,但是不代表内涵简单。从心理学来看,拖延是一种强悍至极的“本能”。对它产生的根源,科学家和心理学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结果发现,拖延的产生与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功能有关。这个脑区负责大脑的执行功能,比如计划、冲动的控制和注意力,还能起到过滤器的作用,降低来自其他脑区分散注意力的刺激。如果大脑前额叶皮层受到了损伤或者活动性降低,就会导致过滤纷杂刺激的能力降低,进而使处理任务的组织能力降低。

细细分析,这个科学研究发现意味着什么?似乎意味着拖延近乎人的一种“本能”,鲜明的特点是:很容易产生,但是不容易去除。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受损或者活动性降低,就会使人处理任务的组织能力降低,这就给拖延的产生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和良机。看看下面的情况是否与拖延的产生有紧密的关联。

(1)太忙了。因为“太忙”了,所以一直拖着工作不做。如果是这样,那么过多要做的事情是不是导致了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敏感性和活动性降低,进而导致人处理事情的能力降低,并进一步导致了拖延的发生?结论是:这种情绪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

(2)强烈的对峙意志。有的人不喜欢做事被人催,越是有人催,他的内心越会产生强烈的对峙意识,会下意识地做出反应:你越催我,我越不做。

(3)低落的评估。每次任务的完成都没有让自己满意,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进而对自我的评估也越来越低。下次做事也就不那么积极了,因为反正结果都不会让人满意。

(4)对抗压力的需要。由于一直以来承受的压力都很大,因此就将要做的事情一直拖下来,否则压力会更大。

(5)操纵别人的快感。之所以拖延,是因为别人都很着急地催他,会让他产生一种操纵别人的快感。一些人很享受这种感觉,于是拖延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6)破罐子破摔。别人都会做,只有自己不会做,只怪自己无能,不如别人。那么没有办法,索性破罐子破摔,反正怎么努力都没用,不如让自己舒服一些。拖延也就毫无悬念地产生了。

实际上,上述这几条都是拖延产生的诱因。这些诱因都是从内而外自主、自发产生的,和人的“本能”很合拍。既然与本能扯上了关系,那么想要改变就自然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不能说我是个意志力很弱的人,但每次打开跑步机决心锻炼减肥时,我都觉得应该先弹一会儿琴。打开琴,我又觉得光弹琴不如看名家演奏更有价值,于是我又打开电脑。在电脑上杂七杂八看了一通之后,我才想起来我要干什么。可这时我的脑子被弄得昏昏胀胀的,于是我关上电脑,来到厨房给自己弄点儿吃的。吃完之后,我又觉得有必要先睡上一觉,于是我来到卧室睡了一觉。醒来后,我又一次重复了上面的事情。”

这是一位深陷拖延泥潭者的描述。从她的描述中可以发现,拖延的习惯在她身上已经根深蒂固,似乎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际上,不仅普通人深受拖延的侵扰,苦不堪言,而且很多名人也深有体会。大画家达·芬奇无法抗拒拖延,致使未完成的画稿占到他作品总数的三分之二;大作家雨果为了克服拖延症,强令自己赤身裸体地写作,让自己无法外出,不受外界干扰,以保证完成工作。

拖延就是这样“霸道”,容易产生,却很难清除;可以随时随地降临,却久久不愿离去。很少人对此有免疫力,只有那些精神力量和行动力很强的人,才可以“幸免于拖”。

明天只存在于我们心中

美国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曾说过一句关于时间的名言:“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话语言简意赅,意思是要求我们做事要立足现在,不要拖延。

思婷是个爱画画的女孩,这种爱好曾让她一度立志成为一名油画家。上高中的时候,她想报个油画培训班专门学习油画知识,可是,当时同学们都在为考大学而拼命地学习,每天都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这使得平时不那么努力学习的思婷也跟着紧张起来,学油画的事情也因此被搁置了。当偶尔打开油画册子翻看时,思婷却静不下心来仔细思考。于是,她这样对自己说道:“明天再说吧!”

高考终于结束了,思婷考入了省内一所名牌大学。进入大学后,先军训半年,然后开始了忙碌而紧张的课程。思婷又想起了喜爱的油画。她想去学油画,但是又觉得时间很紧张,每周都有忙碌的功课,还有各种社团活动,稍有一些空闲,她又想走出校园去逛街。于是学油画的事再一次被搁置了起来。

在这种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中,思婷的大学生活结束了。毕业后,思婷开始找工作,终于找到了一个还算满意的工作。接着是入职培训,然后正式上岗。

在工作中,思婷一步步战战兢兢地走下去。每当想起学油画的愿望时,她看看眼前一堆还没完成的工作,先是无奈地叹口气,然后说:“明天再说吧。”晚上躺在床上,她就想着明天一定要抽出时间报个油画培训班,从头学起。可是,第二天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事情要做,就这样十几年过去了,思婷还没能开始她的油画学习。

思婷的梦想在拖延中破灭了。她就如同那个不停叫着“好冷啊,好冷啊,明天就搭窝”的寒号鸟一样喜欢拖延。人和鸟的结局大同小异:人的梦想破灭,鸟的躯体被冻僵。

一些拖延者喜欢抱着“今天就这样了,有事明天再做”的心态,在这种情况下,明天对他们来说就是心中所期待的未来。他们对明天充满了期待,充满了美好的想象。“万事待明日”是拖延症患者们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倾向,在这些拖延者眼中,明天就是一种幻想,一段可以充满遐想的时光,缥缈无形却美丽动人,就如地平线那样,永远在前方,却无限美好。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了。”我们梦想中的明天很快就会来到,而在到来的时候“明天”将变成“今天”,“明天”过后还有“明天”,因此在这个今天再盼望明天,那这样的明天将永远都不会到来。昨天的一切都已经属于过去,都已经成为身后的风景,而明天的一切尚未到来,还只是未知数。聪明的人会聚精会神地关注今天,把手头的事情全心全意地做好。

“不珍惜今天的人,没有明天。”的确如此。我们只有现在,只有当下,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现在,生活在当下,而不是明天。“明天”只不过是喜欢拖延的人创造出来麻痹世人和自我安慰的词语。它只存在于我们心中。

大音乐家贝多芬曾说:“你没有学习到一些有用事物的日子,都白白浪费掉了。没有比光阴更贵重、更有价值的东西了,所以千万不要把你今天应做的事情拖延到明天去做。”

拖延的人以为明天很美好,明天总会比今天更好,但实际上,他们也清楚明天不一定会发生什么事,可能还不如今天呢。把事情推到明天去做,是一种逃避行为。结果往往是这样:随着截止日期的临近,明天可能会比今天更焦虑,会经受更多的折磨,而且越是拖延,最后越是狼狈。

明天不再,期待明天的行为会无情地吞噬我们的时间,让我们一步步走向失败和衰老。

最后,让我们朗诵那首脍炙人口的《明日歌》吧!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拖延——职场中的慢性自杀

在职场中,拖延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可以说随处可见。拖延是职场中的一种慢性自杀,它每时每刻都在消耗拖延者的热情、能力,乃至宝贵的生命。

凌婷静是一家出版机构的办公室文员,她做这个工作已经三年多了,每天的工作模式差不多已经公式化了。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9点,凌婷静准时打卡上班,先是把自己办公的地方简单清理一下,然后拿起水杯去茶水间倒水。如果在那里遇见熟识的同事就畅聊一番,聊的内容五花八门,但几乎与工作没有什么关系。回到自己的位置,打开电脑,看看有没有什么感兴趣的新闻。然后在QQ上与同事八卦一下。

很快就到吃午饭的时间了。吃饭时与同事们接着八卦。下午上班的时候,想起该做一份统计表了,于是着手去做。做了几行,发现缺少一些数据,于是就朝相关的同事要,要的时候也不免跟对方聊一番。使用要来的数据时,发现不符合要求,于是又将数据返给同事,让其补充完整。等待同事整理的时间,她又看起微信、淘宝和娱乐新闻,终于等到同事将完整的数据传过来,这时已经快下班了,于是只好将这个工作推到第二天再去做。

文中的凌婷静是典型的职场拖延者,是万千职场拖延症的缩影。对工作的倦怠浪费了她大好的时光,她宝贵的时间、热情、能力在倦怠和拖延中泯灭。

一份有关“拖延症”的职场调查报告表明,将近90%的职场人士都是“拖延症”患者。另一份调查表明,86%的职场人士表明自己有“拖延症”,只有4%的职场人声称自己没有“拖延症”,而剩下的那部分人士则对此持犹豫不决的态度。

在“患病”程度方面,调查表明情况是不一样的,具体是:约50%的职场人通常要将工作拖延到最后一刻,不到最后,绝不“动手”;约13%的职场人是“不拖到领导再催,绝不完成”;约17%的职场人会将工作拖延一天左右;只有约19%的职场人通常将工作拖延一会儿。

在拖延症的发作频率方面,调查表明:约43%的职场人认为是经常性的,其中约31%的职场人坦诚相告他们的拖延是一直都在进行的;约8%的职场人相告他们的拖延最近发生的频率较高;只有约18%的职场人声称他们很少拖延或者偶尔拖延。

对拖延症一般都发生在哪些方面的调查情况是:约54%的职场人的拖延已经形成了习惯,所以他们无论在什么事上都会拖延;约35%的职场人只在一些琐事上拖延,而在大事上则会很快行动;约10%的职场人士则表示他们不但在小事上拖延,甚至在大事上,如重要报告、谈判会议等方面也会拖延。

很多人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枯燥乏味,没有意思,于是对工作产生了倦怠感,相应地下意识开始拖延手里的工作,工作倦怠症由此养成。工作倦怠症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职业倦怠。这种职业倦怠是工作中出现拖延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指个人由于工作的压力而产生的身心俱疲与耗竭的状态。鉴于行业性质的关系,职业倦怠最容易在服务行业出现,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行业。

正如上面所述,职业拖延情况很普遍,几乎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或多或少存在拖延工作的情况,包括那些看上去勤奋努力、认真上进的人。

职场中的拖延害处非常大,它会慢慢腐蚀职场人的敬业精神、执行能力,甚至影响身体健康;它使人无法按时完成工作,不能受到嘉奖,无法升职加薪;它还会破坏团队协作和团结,影响同事之间和谐的关系。长期下去,拖延者会“中毒”至深,以至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后断送自己的事业前程。

拖延的六种行为“效应”

拖延有六种行为“效应”,分别是:超限效应、等待效应、杜利奥效应、鸵鸟效应、视网膜效应和最后通牒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名字似乎很陌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超限效应”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对轮番“轰炸”的广告会产生抵触和厌恶的心理,对家人不厌其烦的唠叨感到烦躁,对领导的一再提醒和告诫产生厌烦和抵触的心理……

事实上,“超限效应”反映的是一个“度”的问题,凡事过犹不及,超过了一个限度,就会使事情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举例来说,工作中,明明没有偷懒,忙东忙西,一点空闲都没有,却拖延下一大堆工作,结果没有完成计划,达成目标。

从工作效率角度来看,“超限”部分的工作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汗水等都是“吃力不讨好”。如果不能从这种方式中摆脱出来,就会出现工作越忙越不出成果的现象。

“超限效应”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出现抵触和对抗的心理,最后导致拖延现象的发生。为避免“超限效应”的发生,就要保证在一定范围内努力和付出,不要超过这个限度。

“等待效应”是指因为对某件事的等待而产生焦急、烦躁等心理现象。等待现象在现代社会很常见,等待买票,等待坐车,等待吃饭,等待理发,等待下班……

等待很容易让人内心躁动,并进而陷入一种行动迟缓、思维懒惰的精神状态。举个例子,去银行办事,拿了号等待被叫号,在此期间绝大多数人往往不知道做些什么,或者根本无法安心下来做什么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担心自己一不留神会错过被叫号。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在等待中“煎熬”,而时间也就在这种“煎熬”中流逝。被拖延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发生了。

“杜利奥效应”是美国自然科学家、作家杜利奥发现的。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心态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心态差异往往造成了结果的巨大差异。他从这种现象中总结出了“杜利奥效应”。

“杜利奥效应”指如果失去了好的精神状态,一切都将处在不佳的状态中。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做什么事情,都要保持热情、积极的心态,这样才会让我们对工作、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才能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拖延。如果做事没有好心态,没有热情,就缺乏足够的工作动力,这种情况必然会产生拖延现象,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做事拖延的坏习惯。

“鸵鸟效应”来源于鸵鸟独特的逃避行为。鸵鸟在遇到危险、认为自己跑不掉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头插进沙子里,以为这样就安全了。

“鸵鸟效应”反映的是一种不敢面对问题、选择逃避的心态和行为。殊不知,很多时候,越是不敢面对问题,就越不利于解决问题,最后导致拖延,甚至招致失败。诸如“我完成不了这个任务,它太难了,还是让别人来做吧”“看着这么复杂、还有这么高的要求,我害怕,我拒绝”等皆是这种效应的反映。

“视网膜效应”指当我们拥有一件东西或某项特质时,就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注意别人是否和我们一样具有这件东西或者某项特质,并且更容易吸引那些和我们拥有同一特质的人,进而预期成为朋友,建立起特定的“小圈子”。

说得直白些,“视网膜效应”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表现。如果你悲观厌世,做事喜欢拖拖拉拉,那么你就会注意别人是否与你一样,并且还会在不知不觉中去吸引那些与你有同一特质的人。久而久之,你的这种特质会得到加强。反之,亦是如此。

“最后通牒效应”指明明可以提前完成任务,却偏偏要在最后期限到达之时,才去努力完成。从心理学上看,这种效应反映的就是纯粹的拖延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最后通牒效应”十分常见。比如,很多人还没有开始工作,就有了畏难情绪。因为惧怕困难,所以迟迟不开始工作,即使开始了工作,做事也畏畏缩缩,一拖再拖,以至于到了最后期限,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匆匆忙忙完成,应付了事。

对号入座

你属于哪种拖延类型

拖延有多种类型,你熟悉了这些拖延类型,对戒掉拖延,摆脱拖延的控制尤其重要,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下面是形形色色的拖延类型,你可以参照一下,看看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种拖延者。

(1)行为型拖延。即在做事上拖延,这种类型的拖延是工作和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完成一个项目或计划,但是通常在完成的过程中无法坚持到底或者草草收场。举个例子,一个房地产业务人员准备向公司领导建议开发一个新项目。为此他做了一番市场调查。调查后,他准备写调查报告,可是在写的过程中,却发现这个项目实际操作起来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需要耗费自己很大精力,而自己却没有足够的精力,于是踌躇起来,最后终止了写这个报告。这个项目也因此夭折了。

(2)迟到型拖延。这种类型的拖延者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喜欢拖延,没有时间观念。上班经常迟到,无论会不会扣掉全勤奖。约会也经常迟到,无论这个约会对象是谁。开会也经常迟到,无论这个会议重不重要。总之,这一类人就是超级不守时。实际上,这种类型中的绝大多数人也清楚自己的缺点,也想改正过来,但总是改不掉。

(3)穷忙型拖延。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群,他们似乎永远都在忙,忙得甚至顾不上喝水、吃饭或者停下来歇一会儿。他们真的有那么多的事需要忙吗?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他们的那些忙碌都是些无意义的事情,是“穷忙活”。而一些重要、有意义的事,应该早做的事情,却被他们遗忘了,他们是在舍本逐末地瞎忙,所以他们看起来忙得要命,但实际上等于在原地踏步,根本没有前进。

(4)反抗型拖延。这是一种源自消极反抗性行为的拖延。你认为自己的权益遭受侵害了,而你却没有办法采取主动的反抗形式,于是你“被迫”消极对抗,也就是采取拖延的方式表示你的不满。比如,你的上司要求你在一天之内做完上一季度的客户反馈报表。你认为一天之内做完这个报表有些难度,但是如果全力以赴的话,也有完成的可能,但你不想全力以赴,所以你觉得上司的这个要求有些过分,为表达内心的不满,你决定拖延做事。

(5)改变型拖延。改变型拖延是因为不想改变、害怕改变而产生的一种拖延。这种类型的拖延常出现在思维顽固的人身上。因为不想接受新鲜事物,害怕自己被操控,害怕适应不了新变化,于是下意识地拖延。即使这种变化是无法改变的,是终究要来的,不想改变者也会尽力拖延。这种情况下,改变型拖延和反抗型拖延通常交替出现。

(6)承诺型拖延。这种类型的拖延者内心清楚自己有拖延的习惯,也十分痛恨这种习惯,也想改掉这个坏毛病,重塑一个全新的自我,但是每当痛下决心要改变时,甚至都做好了具体的改变计划,可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却又变得拖拖拉拉,很多应该要做的事被一拖再拖。改变成了一句空话,依旧拖延。

(7)学习型拖延。这种类型的拖延相对复杂,发生的场所可以是单位,也可以是家庭或者学校。原因可能是对学习对象不感兴趣,或者担心自己学习能力不够,或许是没有考虑好,总之下意识地逃避学习。比如你想研究一下近代武器发展史,于是你花很多钱买了很多资料,又从网上下载了相关视频,但是当资料搜集得差不多的时候,你却失去了研究的兴趣,或者你担心自己精力不够,反正这些书籍和相关视频,你从来都没有打开过。研究的计划由此夭折了。

(8)保健型拖延。这是关于身体健康方面拖延选择的问题。你内心很清楚拖延对你是不利的,但却偏偏心存侥幸,认为自己不会那么倒霉,所以总是将该做的事一再拖延下去。你觉得你的近视镜度数有些小,你想去医院重新做一下近视测定。这件事你想了很久,但却一直没有去做。终于去了,又发现挂号的人很多,没有耐心等下去,就离开了。等下一次想起来,再去,依旧人很多,于是又走了,就这样一直到感觉眼睛实在不舒服的时候,才决心一定要去做检查,可是这时眼睛已经受到了较大的伤害。

(9)消极逃避型拖延。这种类型的拖延多是因为当事人胆小怕事,不愿得罪人,害怕得罪人,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尽可能给对方让步,致使很多情况下成全了对方,却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使得分内工作无法完成,造成了拖延。

(10)回避责难型拖延。这种类型的拖延是由担心别人批评或者责难而造成的。也许你很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也许你希望你在别人的眼中是无可挑剔的。总之,你害怕招致别人的不满、批评或者责难,于是你选择了尽力回避,并且努力掩盖那些看起来明显的错误或者失败,这种情况下,拖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对照一下自身,看看自己属于哪种拖延类型。无论你属于哪种类型的拖延,都说明拖延已经与你如影随形。为此,你要提高警惕,努力将拖延从身体里赶出去,而且这种警醒行为宜早不宜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