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40岁以后的健康生活女性篇
8317100000003

第3章 感觉器官的特点

人体对外接受、传递、转化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感觉器官根据功能的不同又分为一般感觉器官和特殊感觉器官两类。凡是感受温、痛、触、压等刺激的器官,它们分布在全身皮肤、关节、肌肉、内脏、血管等处,通常称为一般感受器官。而另有一些感受光线、声音、位置、味觉等器官如眼、耳、鼻、舌等称为特殊感受器官。

一般感觉器官的结构比较简单。而特殊感觉器官是在人类长期进化的过程中,结构和功能得到高度的分化和发展,它对外界刺激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选择性,因此需要重点介绍一下特殊感觉器官的生理功能状况,尤其是视听功能在中年人的生活、工作中影响最大。

人对外界的视觉是由眼、视眼经和视觉中枢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眼是视觉的外周器官,外界物体发生的光,透过眼的透明组织发生折射,在眼底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视网膜感觉光的刺激,并把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将冲动传入视觉中枢,从而产生视觉。

眼随着年龄的增大,睫状肌调节功能的减弱和晶状体弹性减少较明显,使眼的前后径变短,如40岁的人平均有4屈光度调节力,而到50岁调节力平均减到1屈光度,这样使过去能看清楚的近物体,必须移远(距离增加)才能看清楚,随年龄的增加,此种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就是平常人们常说的“老花眼”,医学上称远视。中年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看书、写字时间稍长即感头晕、眼痛时,要当心远视(老花)的可能。

在眼球内,由睫状体上皮细胞分泌和血管渗出而产生的一种液体称为房水。房水对角膜和晶状体不但有营养作用,而且使眼球内有一定压力,能维持眼的形状,房水充盈眼球而呈现的压力称为眼内压。任何引起房水回流障碍的因素都可使眼内压升高,眼内压长期升高使视神经受损,从而导致青光眼。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都是透明体,加上角膜,组成眼的折光系统。晶状体无色透明,随着年龄的增加,晶状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混浊,便称“白内障”。

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主要包括鼓膜、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及鼓膜张肌、镫骨肌;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三个半规管。耳蜗与听觉有关系,前庭、半规管与身体平衡感觉有关。

耳蜗中的毛细胞是听觉的感受器,人接受声波刺激时,声音先经过听觉器官的传音装置(外耳、中耳),再传到感音装置(耳蜗内),这时毛细胞接受刺激而兴奋,产生神经冲动,传入听觉中枢便产生听觉。由此可见,内耳、耳蜗中的毛细胞在产生听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到中年后,多有动脉粥样硬化,毛细胞因其供血不足或本身的功能衰退,造成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骨与肌肉的特点

正常人体有206块骨,骨与骨之间由关节相连,肌肉附着于骨骼上,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牵动有关的骨骼,可产生各种运动。

全身的骨骼按人体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每块骨都由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组成。骨膜内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可以供给骨组织的营养,如骨膜损坏了,骨就容易坏死,骨膜附于骨的表面,其骨膜里边是骨密质,骨密质的里层呈网状为骨松质。长骨(四肢骨)的中间部分骨密质增厚、骨松质减少,形成一个较大的空隙,称为骨髓腔。在各个骨的骨松质的网眼内和长骨的骨髓腔中充满着骨髓。中年人长骨两端、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骨松质内是红骨髓,保持造血功能。

骨是由骨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细胞间质包括骨胶原纤维和骨基质,其中的骨胶原纤维在中年人初期约占骨重量的1/3,使骨具有弹性,不易折断,而其中的无机盐约占骨重量的2/3,随着年龄的增加,骨盐逐渐增加,骨更坚硬,但脆性增加,弹性减小,因而年龄越大,骨越容易发生骨折。

血液系统的特点

血沉若用显微镜观察手指甲的毛细血管较小的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当血流缓慢地流动时,许多红细胞成凹面相贴,重叠在一起,称为红细包叠连。这是由物理聚集性能所形成的。血流缓慢时,红细胞容易叠连亦即聚集在一起,像缗线一样。血流增快时,则红细胞叠连散开。医学上利用红细胞叠连现象来测定红细胞沉降速率(简称血沉),健康人血沉很慢,说明红细胞能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之中。如红细胞在血浆中悬浮性差一些,红细胞就叠连起来,其单位体积重量增加,与血浆接触总面积减少,于是血沉加快。

血浆中一些成分亦能影响血沉。如血浆中有一种对凝血功能有影响的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能促进红细胞叠连,使血沉增快,在急性感染如肺炎、肺结核进展期的血沉都会加速。因此医务人员有时根据血沉快慢来推导病情变化情况。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根据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道理,在正常状态下,红细胞之间相互排斥,所以彼此间保持悬浮与分散状态混悬在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增加,能降低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能使红细胞形成像铜线用绳串在一起、在医学上称“缗线状”或成串状的聚集。老年人由于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会形成血沉升高。中老年人血沉增高是属于生理性改变,但是一些感染、动脉炎、胶原疾病,某些未能诊断出的隐性疾病,也能使血沉增高,所以中老年人血沉增高应注意观察。

红细胞压积(又称血球压积)测定一定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百分比称为红细胞压积。人类血球压积变化规律是,刚出生婴儿血球压积较高,一岁以后开始下降,成年后上升,60岁后开始下降。男性血球压积比女性高,主要原因是雄性激素能促进红细胞增生,雌性激素抑制红细胞产生,所以男性红细胞压积高于女性。青壮年红细胞压积高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红细胞压积逐渐下降。血液和水都是液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但是在相同压力作用下,水容易流动,血液不易流动。因为血液内含有大量血细胞、蛋白质、电解质、脂质等,起着阻抗液体流动的内摩擦力的作用,这种内摩擦力称为粘度。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凝固性和变形性的科学。现代医学认为:血液流变学对冠心病、脑中风、糖尿病、红细胞增多、肺原性心脏病等的发病都有关系。因此有人发现脑中风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会发生一定变化,建议可利用这些变化规律预报中风,减少中风发病。当然这还需要深入研究才能作出正确预报。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全身脏器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不同程度衰变,血液系统亦有同样的变化。中老年人由于心脏“泵”的作用不足,使心排血量减少,血流缓慢,血管弹性减退,血液流动性变差,从而使血液粘度增高,特别在急性心肌梗塞,血液粘度增高更为明显。

纤维蛋白原增多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分子量较大的长链状分子。人体纤维蛋白原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纤维蛋白原的增加分子间互相牵引的作用,使血浆变成网状一样的结构,对液体的流动产生较大阻力。因此纤维蛋白原增加,能使血浆粘度增高,还能使悬浮在血浆中的红细胞聚集成缗线或串状。红细胞相互聚集在一起就增加血沉速度。纤维蛋白原在一些中年人疾病中如恶性肿瘤、脑血管意外、冠心病、感染、糖尿病以及血栓形成阶段都会增加。

在中年人血浆成分中,除纤维蛋白原增高外,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增高也会影响血液粘度。

红细胞变形性改变正常人体成熟红细胞是没有细胞核、形状圆而扁的,平均为7.5微米。红细胞可因血流速度、血管口径大小不同而暂时改变自身形态,当红细胞要通过比自身周径更窄的毛细血管时,就进行变形,通过毛细血管,供应人体组织氧气。这种变形在医学上称为红细胞变形性。年龄愈高,变形能力愈差。由于红细胞变形能力衰退,会引起许多疾病,如耳聋、糖尿病、冠心病、智力改变等。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一些改善红细胞变形性的药物,这将对疾病防治、延缓衰老起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