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创业时代的六堂必修课
8313900000027

第27章 沙漠种树

两人同时进入沙漠栽种胡杨树。

其中一个是老人,他待树苗成活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树苗浇水。

而另一个是年轻人,他一等到树苗成活,就来得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吹倒的树苗扶一把,从不浇水。

两年之后,两片胡杨树都长得有茶杯粗了……

忽然有一天卷起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老人种的树几乎都被风刮倒,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年轻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和树叶。

老人不解地问年轻人:我花费的精力比你要多,为什么反而树种得没你好呢?年轻人答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们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而我把树栽活后,就不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恨不得把自己的根一直扎进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么会倒呢?”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通过逆境的磨练,生存能力会更强。

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沙漠,胡杨树的生存之道只能是把根深深地扎进泥土之中,只有这样,它才能存活下来,才能应对严峻的挑战。

人也一样,我们生存的环境,永远不会是顺风顺水,相反,我们常常会面对逆境。人生伴随着欢乐,也伴随着悲苦,忧患是与生俱来的。顺境是我们的愿望,而逆境则可能是生活中应有之理,应有之义。不然的话,我们又何必讲“迎接挑战”或“参与竞争”之类的话?

要是人生的顺境和逆境让我们选择,我们都会选择前者。但生活本身往往并非如此。雨果说过,“人在逆境里比在顺境里更能坚持不屈,遭厄运时比交好运时更容易保全身心”。

“逆境”可以是大自然的莫测风云,也可以是人际间的互相倾轧。可以是飞来横祸,也可以是人为事端。总之就好像一条铺满荆棘人生路,在这条路上充满了障碍和阻力。逆境即能打击一个人,甚至毁灭一个人,也能成就一个人。逆境使强者获得新生,使弱者走向沉沦。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英国的培根也曾说过“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韧,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性”。对于强者来说逆境是上天给予他的最宝贵的财富,挫折则更是人生一所最好的大学。认识到了这一点,你就是强者。试看古今中外接踵走来多少大智、大勇、大才、大德者可有那位称的上“一生顺境”或“半生顺境”者!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人的内在潜能只有在逼迫中,在逆境中才能挖掘。真正能够在逆境当中成长的动力是因为逆境迫使我们面对问题,面对困难。人在解决困难中成熟,在解决困难中成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没有经历逆境就不会成长。人们在顺境中体现的更多是惰性。试想,如果一个人可以很容易的吃到足以充饥的面包,他会激情十足的去奋斗另一片面包吗?即使他有可能会去奋斗,但他的激情必定不高,同样,一个人始终处于安逸的生活而没有体验过劳动的辛苦,他永远不知道米香。因为他身处顺境,他没有逆境中的困难作为动力来支持他。所以,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逆境带给人更多的是磨练,是动力。

有句老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用现在的话说,人的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是——抗挫折能力。“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瑞士让中学的孩子到别人家当保姆,美国的孩子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日本把城市的孩子送到农村去“留土”,有的还“花钱给孩子买罪受”。而中国的孩子跌了一跤,做父母的就急忙扶起来。不同的教育理念,有不同的结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父母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这样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让孩子能够笑对生活。我们年轻人要做搏击长空的雄鹰,就要乐于经受暴风雨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