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财富人生(下)
8313400000009

第9章 附 李嘉诚的商业传奇(3)

60年代初期的李嘉诚开始注意回避东方式的家庭化的企业管理,并在当时就开始大胆起用洋人。李嘉诚高薪聘请了一位美国人ErwinLeissner出任总经理,负责日常行政。这之后不久,又聘请了一位美国人PaulLyons为经理,配合原来的200余位基层管理人员实行企业的国际化管理,自此长江实业的管理格局更加蔚为壮观。可以说,李嘉诚今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他集中西方企业管理的精华,大胆起用外国人是紧密相关的。李嘉诚财团今日成为纵横东西的跨国财团,一定程度上便是他周围这些外国人既出谋献计,又充当“大使”在前方“冲锋陷阵”的结果。李嘉诚所器重的另一个外国人,就是英国人马世民。1966年,雄心勃勃的马世民来到香港,是为了加入当时控制了整个香港经济的怡和财团。马世民聪明好学,积累了大量融合东西方企业管理之精华的企业管理经验。他已经学会了怎样在亚洲经营商业,也更精明地看出香港的发展前景。

70年代末的一天,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马世民与李嘉诚攀谈起来,马世民感慨之余说:“目前来说,我的经验及能力还有待于边干边学。但香港是这样,当你拿出真本事做生意时,你就学得很快。”这句话给李嘉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他正在有目的地含而不露地发掘人才,因此他立刻把注意力放在了马世民身上。

1984年,一直默默注视马世民发展的李嘉诚,看到任用马世民的时机已成熟,便通过和黄收埔购了马世民自己创办的公司,并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马世民提升为和记黄埔董事兼总经理。

在总结自己的用人心得时,李嘉诚曾生动地说:“知人善任,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长处,部分短处,好像大象食量以斗计,蚁一小勺便足够。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以量材而用为原则。又像一部机器,假如主要的机件需要用五百匹马力去发动,而其中的一个部件则只需半匹马力去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五百匹马力相比小很多,但也能发挥其作用。”“就如在战场,每个战斗单位都有其作用,而主帅未必对每一种武器的操作都比士兵纯熟,但最重要是首领亦十分清楚每种武器及每支部队所能发挥的作用……统帅只有明白整个局面,才能出色地统筹和指挥下属,使他们发挥最大的长处以取得最好的效果。”李嘉诚的成功,也是他知人善用的成功。

广罗天下之才而以诚相待的李嘉诚,用思想也用行动成功地证明了古代思想家荀子所说过的一句至理名言:“每一个凡人,其实都可以成为伟大的禹。”

一气贯通李嘉诚

——诚白手起家的秘笈

长江不择细流。

李嘉诚说:这是他为公司起名的初衷。

1998年夏的中国大陆,长江,这条中国第一大河,成为中国人心中的“危河”,长期的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母亲河在多日暴雨的冲击下,终于向她的儿女发难了。1997年掀起的亚洲金融风暴以及香港累积多年的泡沫经济因素,令香港股市备受冲击,一向以实力著称的“龙头”股长江实业,股价也随着大市下滑,但就像这次国家团结人民奋勇抗洪而形成巨大凝聚力一样,李嘉诚的长实集团亦在动荡中更突显其强劲的实力,在经济风暴中屹立,当股市处于浪底时,股价表现比大市稳健,而当股市回升时,其股价上升速度亦比大市为快。

香港经济发展孕育出很多奇迹,李嘉诚亦是其中之一。他从年轻年于逆境中一无所有,到领导四家上市公司部市值共4500亿,就是一个人生传奇。

岁末,我们在汕头大学专访李嘉诚,希望能让读者了解一些他除了金钱之外的东西。

骨气和义气

这个故事是最早在饭桌上听到的。

那是一次工作便餐,席间,李嘉诚神情颇为激动地与对面的老先生讲起始于西方某大国的一次商业竞争。看到作为记者的我竖起耳朵在听,他笑笑说:“我要改用潮州话讲。”

在单独访谈时,我问他:怎样看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他说:“经济合作对外商遵守合约的精神要确立。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拥有的企业,有不遵守合约的情况。”李嘉诚不止一次讲,在中国投资之所遇,他是以了解和理解的心态去看,因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并不是一条坦途,当中面对的困难很多,经常出现一些令人费解的人为障碍。故于碰到问题时,要确定在不破坏企业的尊严和商业规则的基础上协商处理。

在海外的商业行为,李嘉诚说他用另外的处理方式,由于彼此在开始时便知悉商业规则和惯例。于是,他再次讲起这个故事。

“在西方某大国,我有一个公司刚刚起步,因为当时经营环境不太理想而考虑卖掉,卖给什么人呢?就是跟我们可能是竞争对手的人。做生意有时候是这样,赚不了钱是常有的事,但是事情不这么简单。”“对方的总经理来跟我们开会,是上午11点,我们公司的代表事前跟他达成一些共识,表示这只是一个探讨、没有谈成以前,不要把消息透露出去,但在会议期间,他们采取的态度,好像一个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态度。12点,会议结束了,双方没有谈拢。但是在12点零5分,他的总经理打电话给我们那边的外籍高级职员说:‘你要听话,不然你的饭碗就没有了,我们要买你的公司。’我的人打电话给我汇报此事,我就逐个问我派去那边的香港职员,这中间有误会没有,大家都说没有,于是,我亮起房间的红灯,这个红灯一亮,所有的电话不会接进来了。我冷静地思考几分钟,第一个问题是这个项目有没有前途,第二个问题是,如果要完成这个投资,一定要超过对方50%的资金,我有没有这个力量。这两个答案都是正面的,5分钟,我打电话过去,通知我们在那边的总经理,在这个国家发正式通告,全面和对方竞争。”“他们的主席以前是该国很高地位的领人之一,也是一个公道和有作为的人,懂得做事,他知悉我的决定,24小时之后,就到香港来找我,他带来一封信,恭恭敬敬地说:‘我带了份大好的礼物给你,你看看,一定高兴。’当时我内心明白信封内一定有一个条件比前更佳的建议,我回答说:‘你拿回去,三年后我们再谈,可能三年后,是我收购你。’我知道这个话我讲重了一点,我解释,我们想平心静气进行讨论。但是,你们不守承诺,你们总经理态度不好,坐井观天,我就是放弃了这个项目,我们公司也不会受影响,因为我们除了这个项目外,还有很多其他业务可以发展,今后我们开展良性竞争吧。”“这件事过后6个月,我们的工作如火如荼的全面开展,我们的发展计划是完美及进取的,设备及技术都是最新、最好的,他的主席再次来找我,他说:‘你讲的对,我现在要求合并。’我说:‘对不起,我们还是良性竞争。’结果,我们今天非常成功,在那个国家100大上市公司中,我们在前30几名。”

李嘉诚今天是有能力笑到最后的。因为他一早察觉今天世界的经济大气候,经营策略一定要放眼世界,从事跨国业务,才能使企业有更大的发展。他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洲、日本等24个国家都投有巨资,电讯为主要投资项目,货柜的投资是其重点的跨国业务。弹丸之地的香港,现在可操纵全球最大的货柜吞吐量。其中李嘉诚在全世界拥有80个货柜港泊位,占世界市场占有率达11%。粗略而言,他在这些国家的投资都进展顺利,与有关国家亦合作愉快,所得收益占集团收入比重日益增加。

李嘉诚于1979年从汇丰手中购入“和记黄埔”有限公司22.4%的股权这一事,亦为人所津津乐道,他是香港第一个入主英资财团的华人总裁。“未有香港,先有怡和。”怡和洋行于1832年成立,其属下的“置地”早年亦执香港地产业的牛耳。

但随着华资企业日益壮大,这些实力英资大行亦逐渐被华资赶上。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时,李嘉诚提出“赶超置地”的目标,认为只要做得好,华资亦一样可以后来居上,不少人对此都表示怀疑。单以地盘物业比,拥有35万平方英尺的长实,如何比得拥有千余万平方英尺的地王置地。然而到1979年,长实拥有的地盘物业,急速增加到1450万平方英尺,在数字上超边置地。1979年,它击败置地,取得中环及金钟地铁上盖的发展权,曾是李先生的秘书,而今是长实集团执行董事的洪小莲说:“李先生把不可能发生的事也能实现。”李嘉诚从小就以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随着事业的扩展,海外亦有很多华人对他认识,他们发自内心的说话往往令李嘉诚感动不已。他说:“一次在加拿大一家中国餐馆,吃饭至半途,老板拿了一瓶红酒,他说,刚刚为您服务的是个将考博士学位的博士生,他说他要送你一瓶红酒,又怕你不接受。博士生说,我们中国人听说你购赫斯基(加拿大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一事,都非常兴奋,中国人不单单在这里开餐馆、开洗衣店,中国人来这里真的干了一番大事业。”还有一次在加拿大的飞机场,我乘的私人飞机要离开时,骤然看到一辆车,飞快地向我们驶来,驶近后,司机交给我一封信,他说:‘几个Alberta省的中国学者一定要我赶到您离开前送到!’我一看,这是一封有中国的学者、讲师、副教授、教授联合签名写的信,信上说:“我们第一批中国人来,是建设从加西到加东的铁路,很多人都死了。虽然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高了,我们有职业,有很多的专业人士。可是我们的专业人士一升到工程师,就没有办法再升上去做行政管理者,今天,也有了中国人做大老板。下面有超过1000名的外国人是助理员工,我们感到扬眉吐气。”

这些海外华人对我说的话我都记在心里,其后那间石渥公司业务发展理想,有国际投资者——向我们收购,但当我回头一想以上种种,我便舍不得卖掉它。

李嘉诚先后动用69亿元全面收购了加拿大赫斯基公司,虽然加拿大一些地区曾因华人移民的急剧增加,而产生过抗拒情绪,但是,至今为止,李嘉诚的海外公司无论在加拿大或英国,都从未有发生过工潮,原因是他本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和坚持不分国籍,惟才是用的原则,对待所有员工一视同仁。他的观点是“世界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你的核心人物。老板也要讲义气。如果你令人对公司有归属感,亲信,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香港回归的晚上,我很兴奋,我们集团的所有香港和外地管理层聚在一起搞了个自助晚餐。快开始时候,我忽然意识到:我这么高兴,我英国的同事,美国的、加拿大的、澳洲的同事会不会跟我是一样感受?于是,我马上写了几个字,你知道我讲什么话?我说:‘大家还记得,我讲过公司还要发展得更好,所有的同事不分国籍,只要具有良好工作表现、有责任心、肯创新,对公司忠诚和有归属感,我都认为同样属于我们公司大家庭的一分子,荣辱与共,不分彼此,这是我。’这番话讲过之后,外国同事都很高兴。我的中国职员跑过来说:‘李先生,你今天讲的,正是他们刚才担心的。’”

“我没有童年。”

李嘉诚口中的童年,是那本该被双亲呵护、宠爱的时光。

“小孩子的时候,战争来了,日本人的飞机在我们的上空耀武扬威。我们没有什么可抵御。经历了很多次飞机在天上飞,我在地上跑的情形。10岁的时候,我第一次见到飞机扔炸弹,小孩子一定认为炸弹是尖头朝下。其实,炸弹刚刚离开飞机时是平的,我亲眼看见它翻转的。”

仓惶奔跑时,内心的苦楚,国破家贫时,所受的欺凌,使李嘉诚立下“要让一家人过得好”的志向,其后,他的这份志向随着财富的增长,成长为富国强民的心愿。“58年了,工作了58年了”,李嘉诚的这句话,作为杰出华人系列专题片《李嘉诚》的第一句话,说者、听者都十分感慨。今天,刚过70岁的李嘉诚,走起路来,步子飞快,精神矍铄,很难想像他在少年时代曾得过一场几乎要了命的肺病。

“我13岁时因为父亲患肺结核病,所以自己看医书,才知道自己也得了肺病,早上痰有血,下午发病,晚上盗汗,这些症状我都有。心里难受,却不敢向任何人倾诉,真是无处话凄凉。当时肺病无钱治,阳光、空气都是我的药,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身体偶尔伤风喉痛,就喝盐水,三年零八个月,没有看过一个医生。17岁的一个傍晚,我开始吐血,马上被送进医院,当时肺已经穿孔,如果用X光看,医生都要吓坏了。好在那时已有特效药,我的薪水也高了,于治疗三个月后,我恢复工作,一年后,肺病也就好了。”爱看相的人说,贫苦最容易在脸上刻下痕迹,很多历经生活磨难的人,脸上或多或少都有些愁怨的“苦相”,有人说:“李嘉诚少年的笑是俊秀,中年时的笑带着紧张,老年时的笑,是完全绽开了,一点都不做作,可见李嘉诚对所受的苦难,早已释怀,他还把当时的苦楚当作笑话来讲。”“我曾住在一栋高层的男子‘公寓’,晚上11时以后就没有电梯和电灯了,而我常常要工作到半夜才回来,所以天天都要摸黑爬楼梯,我想,一定有一个办法,可以令到我爬楼梯时,舒服一点,于是,我就算好级数,闭着眼睛向上爬,一数到尽头,眼睛自动就睁开了。”

22岁时,李嘉诚已成功创立了“长实”,事业发展十分顺利,有了衣食无忧的保障,开始不断寻找自己内心的世界。到23岁,忽然顿悟,挣钱是为了花钱,能够做些有意义,对社会有益处的事,才是内心真正的“富”。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幼年经历是他日后行为的最好注解,父亲的贫病过世,自己患病后“无钱”医治的痛苦,以及父亲是小学校长,自己过早辍学又梦想当教师的心愿,都促使他在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时候,希望用财富去帮助他人与命运抗争。1981年,在医疗教育方面,已给予家乡潮州大量资助的李嘉诚,决定将该地区一直纸上谈兵的汕头大学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