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我们台湾这些年2
8313200000058

第58章 从康熙年间说起

客家人到底是从什么时候来台湾的,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大概从郑成功来台之后,许多广东和福建一带的闽南人、客家人跟着来台开垦。一直到了康熙皇帝时,施琅攻下台湾,康熙皇帝觉得施琅收复台湾居功厥伟,因此台湾政事全交由施琅处理。为了避免反清势力再度集结,对来台者的申请严格控制。有这么一说,施琅因为是郑军手下一个客家籍将领的手下败将,内心对客家人不爽,所以绝对不准客家人迁台,因此迁台族群主要是来自闽南的漳州与泉州。可是闽粤一带客家人呢,还是想办法绕道从闽南偷渡来台,他们来台之路比闽南人更艰辛,除了要面对恐怖的黑水沟,还要逃避官府的追查。有一首3000多字的客家山歌诗“劝君切莫过台湾,台湾恰似鬼门关。千个人去无人转,知生知死都是难,就是窖场(坟场)也敢去,台湾所在灭人山(必死无疑)……”就是在讲当年客家人渡台的处境。

就这样将近一个世纪里,客家人口在台成长几乎是停顿,被大量来台的闽南移民所取代,到19世纪末,台湾岛上有250万汉人,客家人只有25万。

由于客家人在人口上显得弱势,在与闽南人争田地、争水源等资源上闹得有点不开心,但是真正让台湾闽南人跟客家人爆发严重冲突,以至于种下心结的算是在康熙末期的朱一贵抗清事件。

朱一贵是漳州人,渡海来台后做过不少工作,最后在现在台湾高雄一带以养鸭为生,传说他能指挥鸭子摆阵,所以也被称为鸭母王。当年台湾知府贪污滥权,引发百姓不满,为人豪爽的朱一贵被推举为盟主,自称明室后代,举兵抗清,反清复明。而刚好在附近客家庄屯垦的漳州人杜君英,也带着许多客家佣工,因他事起兵,两军合流,很快就打败清军,攻下当时台湾首府台南,众部将拥立朱一贵为“中兴王”,恢复明制,这是台湾第一次大型的反清民变。

不过朱一贵与杜君英已经为了谁该称王的问题引发内讧,杜君英觉得自己功劳比较大,因为他先入台南城,而最早是约定谁先入城谁就称王。没想到朱一贵反悔,人多势众的闽南人当然拥立朱一贵了,为此,两者开始产生不和,客家军甚为不满,就抢夺几名妇女藏在官舍中。朱一贵因此不爽杜君英,虽然杜君英后来交出七名妇女,但朱一贵心想这样不行,两人迟早要翻脸,干脆先下手为强好了。

所以朱一贵假意表示感谢杜君英的配合,就邀请客家子弟兵在台南赤崁楼这座城堡内大摆宴席,大吃一顿,杜君英不知是鸿门宴,就率部前往。客家军大快朵颐没多久后就突然感到肚子绞痛,抬头一看,城墙上都是弓箭手,出口城门都被关住了。朱一贵下令放箭射杀已中毒的客家军,然后再乱刀砍杀。杜君英虽然侥幸突围而出,但是无数客家精锐士兵都已惨死在赤崁楼内,他只好率领驻扎城外的客家军余众数万人向北逃窜,一路逃到台湾中部即现在的云林境内才得以休息,原本的五万客家大军,现在只剩下一万人。

杜君英派人穿过封锁,回到南部客家庄的根据地,告知闽人屠杀客家人的惨状,当地客家百姓暴怒,也开始对闽南人的村庄展开报复性的屠杀,朱一贵眼见闽南人被客家人攻击,决定派大军南下。怎么说客家人都不是闽南人的对手,为了保护身家性命和得来不易的垦地,客家人决定以拥护朝廷为名义,组成民兵讨伐朱一贵。他们将屯垦所在的屏东平原上的客家庄,划分为六个区域,按照位置分别命名为前、后、左、中、右、先锋六个“堆”,每堆管辖若干聚落,你可以把“堆”看成古代军队里的“营”,这个“堆”其实就是指“队”,在暗示自己如国家的军队一样,但又没那么明目张胆。

最后六堆民兵与渡海赶来支持的清军,在高屏溪与朱一贵展开大决战,朱一贵败走,被清军歼灭,朱一贵与残部也被押至北京处死。

六堆的成立与联合清兵讨伐朱一贵,化解南部屏东一带客家人被灭族的危机,这样的举动也得到朝廷的“忠义”封赏,还让清廷终于解除粤籍人来台限制,此后潮州、惠州客家人纷纷渡台。“六堆”这种民团的联防组织方式就这样一直流传下来,本来是战斗组织,逐渐变成当地客家人聚落所在的标志,现在你到高雄县原来六堆那一带,老一辈的人都还是讲某某堆而不是讲什么乡。对于客家族群来说,“六堆”也变成一种代表团结不屈服的精神和一种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