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外人士”是个很暧昧、无所不包的泛称。支持社会主义的统派,与万恶“共匪”同声一气,他们是“党国”的敌人;“台独”分子数典忘祖,主张分裂国土,是“党国”的敌人;描写工农生活的小说家,是工农兵文学的传声筒,是“党国”的敌人;主张改革开放、社经自由化的洋派,与党争利,也是“党国”的敌人;有国外教会关系,挟洋人自重的长老教会,是“党国”的敌人。他们,通通是“党外”。
当局不断宣传“庄敬自强,处变不惊”。讲明白点就是“乖乖听话,我罩着你”。还是沿用过去的方法,压制,再压制,不让你见到真实情况。
在这种氛围下,在台湾北部桃园县的中坜市发生了“中坜事件”,这次事件是到1977年为止台湾发生的最大规模群众暴动。原来在当年,几乎所有重要的选举都刚好在年底举办,可说是台湾实行地方自治以来盛况空前的选举,这也让许多对国民党不爽已久的青壮年政治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讲到“中坜事件”,就不得不说到许信良这位民进党前党主席的崛起。许信良本来是国民党党籍的省议员,当年也是被视为可大力栽培的明星政治家之一。但这个不乖的家伙竟然将野心打到县长宝座上去了,国民党说他“党纪记录不佳”。所以许信良就在国民党提名他人的情况下,宣布自己参选,当然就被开除党籍了。
许信良在当时的形象是比较好的,面对国民党的财大气粗,许信良不断收到支持者捐的各种物资及款项来维持开支,周围也有一群大学生义务帮忙。
终于到了投票的那天,国民党还是惯常地使用舞弊做票的小伎俩,因为国民党若不买票做票,就不是国民党了。可是不知道这次是新手还是怎么,总之,在中坜小学的投票所被发现有舞弊的事情发生。越来越多群众跑到中坜警察局讨一个说法,可是一直没有人理他们,这事就如同涟漪一样,附近有一万多名愤怒的群众包围并烧了警察局,而警察在驱散民众时开枪,流弹也打死了两个人。
最后选务机关终于心不甘情不愿地宣布许信良当选,而且还大赢20多万票,抗议群众才慢慢散去。这次全台性的大规模选举,党外人士也颇有斩获。党外不再是过去那种异议分子的孤军独斗,而逐渐形成一种政团的雏形,并且开始初步掌握地方行政的影响力。
“中坜事件”是台湾第一次有民众自发对抗选举舞弊,对国民党而言,自然也是一次震撼,脸上无光。虽然“中坜事件”轰动全桃园,可是相关新闻也被封锁下来,一直到几天之后,台湾的第一大报——《联合报》才大幅报道事件中暴徒的恶劣行径,这当然不是为了什么“满足阅听人知的权利”,而是以恢复人心秩序为目的的净化版,理所当然也不会告诉读者选务人员的舞弊。这种暧昧不清的报道,让越来越多的人好奇,结果这反而让“中坜事件”在市井流言当中广为全台人知了。
那时候的党外人士,对于争取民主一直都有所谓的“选举路线”跟“街头路线”的路线之争,就是因为这次“中坜事件”。传言闹得那么大,军队都已经准备进场了,可是后来国民党一反常态,居然没有大动作,也没秋后算账,真是出乎意料,就有人解读那是因为国民党那时虽然已经跟美国差不多走到最后了,可是还想极力讨好,所以不追究,算是卖美国一个面子。总之,“中坜事件”使部分党外运动者察觉到群众的力量,民心可用。另外有一些党外运动者突然意识到群众行为所隐藏的内在危险性。所以开始有“选举路线”跟“街头路线”的路线之争,一直争到20世纪9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