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我们台湾这些年2
8313200000043

第43章 49年“国军”入台:一个打酱油都会改变命运的时代

1949年,中国又发生一次大迁徙,有来自大陆各省将近150万的人口,他们随着国民党的脚步,从东北关外、黄河两岸、长江南北、滇桂边陲、苏浙两广,在饥馑恐怖或枪林弹雨中,来到东南沿海的台湾,这个对许多人来说从来没听说过的小海岛。

在当年的台湾社会中,就突然出现了很多“外省人”。这些1949年大批涌入台湾的族群,就是“外省人”。与其说“外省人”,不如说是“陌生人”,这些陌生来自他们与本省人讲不一样的语言,想不一样的事情,做不一样的工作等方面。

但有一点倒是一致,就是在这几十年台湾由穷变富的发展过程当中,大家都在想办法努力生存下去。

这几十年来的台湾社会,很大一部分就是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冲突、融合、互相理解、一起努力的过程。

国民党在内战失利后,一路用“共军”追赶不及的神速转进了台湾,很多人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小岛,也有人觉得台湾根本就是个蛮荒之地。可是不管他们爽不爽,愿不愿意,已经没地方去了,只好暂时待在台湾。

人跟人之间总是因为陌生而产生误解,一不小心又变成冲突。外省人从1945年台湾光复后就陆续来到台湾,很多事情都是因为误解而产生的。比如说,台湾才刚结束51年的日本殖民统治,虽然当时也是高高兴兴地欢迎祖国的接收,一心觉得终于可以当个中国人扬眉吐气,可毕竟这51年养成的很多社会风气、生活习惯不是那么容易一下就改掉的。这些国民“政府”接收大员,还有些外省人,由于自己的历史生活经验常常就会有些心态,觉得台湾人怎么看都像皇民,老子好不容易打了8年仗,把鬼子赶跑,结果来到台湾又见到一堆“二鬼子”,这怎么受得了。在心态上常常一开始就有偏差,再加上有些外省人的心态就是觉得台湾需要被教化,需要被管,就会产生老大心态,看不起台湾本省人。

台湾本省人对这些陆续移入台湾的外省人也有些意见。台湾光复以后,接收台湾的“国军”开始来到台湾,在很多书中都提到,在码头欢迎“国军”的台湾民众无法相信他们眼前看到的,一群挑着锅碗瓢盆,踩着草鞋,穿得破烂随便,毫无行进次序的“国军”,跟丐帮大游行没什么两样,有别于旁边着装规范、军容整肃的投降日军。不知道是谁打胜仗谁打败仗,欢迎的民众看了当场呆掉,于是有人替“国军”找借口啦,“那么差的条件还能打赢日本人,更应该敬佩啦!”可是再多的借口,也掩盖不了接踵而来一次又一次的失落。

日本殖民台湾时期,一直想把台湾打造成样板殖民地,至少在比较大一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做得还不错,偏偏很多来到台湾的兵和接收人员,素质不一,闹出很多笑话,比如说不知道香蕉要剥皮吃,一起吃下去还嫌难吃。有些兵看到水龙头流出水,以为只要买个水龙头往墙上一装就有水流出来……这些都是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笑话,也成为当时台湾人茶余饭后的嘲笑话题。

还有些兵痞,一副占领者的姿态,恶行恶状,报纸上越来越多这些人的负面新闻。而接收官员呢?国民党在大陆时就已经很腐败了,派来接收的人常常也只是想趁机捞一笔,公务就这样慢慢地荒废了。社会运作方面,螺丝慢慢松掉,这当然不是杰克搞的,本来在从日本投降到“国府”来台接收这段空窗期,台湾本省人自己尚且能维持社会运作,结果这些无法、无知、无能的“三无”人员一来,社会开始失序,感受最深的台湾本地居民自然都看在眼里。台湾民间有一句俗谚叫作“狗去猪来”,就是讲日本人战败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台湾人觉得日本人是狗,但狗起码忠心,还会看门,而国民党政府是猪,猪只会吃。族群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台湾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的心结大抵从这个时候就已经产生。

纵观几千年中国历史,乱世中有人口流动不是新鲜事,很多时候也比1949年这一次规模更大,但对于这个台湾小岛来说,本来只有600万人,一下子又涌进了150万人,突然增加四分之一的人口,因此改变了台湾的历史和社会结构,当然,还有那些乱世里不足以挂齿的个人命运。

在这些离乡背井的人里面,主要是国民政府公职人员、军人和他们的家眷,最多的是单身的军人。大部分的单身军人是基层士官兵,有人打仗,大半辈子觉得部队转移是家常便饭。有人比较敏感,知道在乱离之世,一到台湾就命运未卜。还有一种人,就是被国民党拉来的壮丁。和平的时候做再大的事日子还是那样过,乱世之中就算是最琐碎的决定都能影响命运发展——更有甚者,连自己做决定的机会都没有。很多人逃难,没得吃,没得穿,有人拿东西给他们吃,又给衣服穿,要他们在一些名册上画押签字,说是为了领馒头,这样就糊里糊涂地成了军人。有些人在耕田,国民党的部队一经过,就顺手带了几个走,连回家告别的机会都没有。还有些人,洞房花烛夜到了一半,抓壮丁的队伍冲了进来,当场软屌,在新娘的哭哭啼啼声中变成了兵。“国军”被“共军”打得不成样,要在上海、广州重新整编,就抓了些难民来当人头充数……太多人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拉进部队并来到台湾,那是一个出去打酱油都会改变命运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