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公你,归我管。
韩冈的话入耳,文彦博甚至没有发怒。
看着只剩两人的正厅,他想起了之前韩冈在报纸上的文章,以及文章中对自己严词厉色的抨击。
也就是说,当前这个朝廷,文彦博不论去找那条门路,站在路终点的,都是韩冈。只要韩冈不松口,有关文彦博的事上,谁也不能绕过他去。
“承蒙相公看得起。”文彦博极有风度的拱了拱手。
韩冈当真这么看重自己,显而易见,必然是有其理由。
来京多日,文彦博知道自己在京师中的份量。
二十年不得执掌大政的八十老朽,正常情况下,还当不起宰相的重点‘垂顾’,当然……也绝不是‘人畜无害’!
韩冈轻轻叹了一声,“并非看得起、看不起。而是潞公欲与两府相争的这个方面,正好是韩冈所管。”
文彦博出头争得是什么?
军权!
韩冈在快报上白纸黑字写着呢。
可韩冈他自己是怎么做的?
两府如今几乎是一起处置军国大政,而且章惇、韩冈、熊本东府中的三位宰执,正是两府中军功最著的主帅,而西府里面,却无一人在军事上的发言权,能与章、韩、熊相争。但无论如何,军政要务,理应还是西府的权力。可韩冈竟然说这事归他管了?
文彦博压着拐杖,“枢密院的事,如今要听政事堂的吩咐了?”
“潞公说到哪里去了?”韩冈笑着笑着,声音就沉了下去,“潞公你争得是国本,动摇的是如今群贤共治的局面,这方面,苏子容不愿管,章子厚也不想管,也只能我来管了。”
按后世的说法,韩冈除参与军国大政之外,于朝中主管的方向是教科文卫,包括极为重要的意识形态。
王莽由大司马做到真皇帝,还要拉扬雄过来写一篇《剧秦美新》,新党欲将新法长久,遂兴新学。当时新党的一号二号人物,便是新学的一号二号导师。
太后和宰辅们将皇帝拘在宫中,也必须在儒家经典中找到证据,证明行动的正义性。而这一切,从理论建立到舆论宣传,都是由韩冈主持。
韩冈很清楚,这个领域,你不去占领,就会给别人占了。因为这意味着人心,意味着舆论。
人心在己,舆论在己,拘禁天子就是上应天心,下应人事;人心在彼,舆论在彼,两府之为就是大逆不道、倒行逆施。
韩冈一力打压文彦博,甚至赤膊上阵,亲自带人写文章,就是为了控制住舆论的大方向。
他说文彦博谋夺军权,是欲复唐时藩镇旧事,而文彦博所做的一切,的确是趁着大议会将开的时机争夺兵权,不过往深里说,却是动摇了如今群臣共治的合法性。
“潞公。”韩冈目光诚挚的注视着文彦博,“当你决定从此处下手之后,朝廷就已经不能善罢甘休了,否则我辈有倾覆之忧。”
文彦博清晰的感受到从韩冈言语中传递出来的信息,韩冈越是诚恳,言辞间的杀机就越是浓烈。不过见多识广的老国公依然老神在在,“令岳当也反对吧……把皇帝关起来。”
韩冈摇摇头。以王安石的名望,当真要跟朝廷打擂台,两府也难办,到时候就只能直接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幸好王安石下台后,拗相公的倔脾气好转了许多,没有当真死硬到底,将孙女嫁给皇帝,把他可以接受的底限划出来后,就没有再多的动作了。
“家岳只是想保住皇帝的性命,可不是要与朝廷唱反调。”
文彦博嗤笑,“谁家的朝廷?”
“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韩冈引用了文彦博旧日的一句名言,原话反问,“谁家的朝廷?”
“天子现在何处?”
“士大夫无德无才可治天下否?”
天子的确被囚禁在宫中,但士大夫无德无才不能治天下,同样的道理,皇帝无德无才也不应当治天下。
文彦博血脉偾张,心脏强而有力的跳动着,多少年都没有如此激动的情绪,一时间仿佛回到了当年的朝堂上,一句一句压着政敌和皇帝。
他怒视韩冈,“天子年幼,从未亲政,何谈失德。所谓不孝种种,人所未见,只闻得政事堂如此说。”
瞅着怒发冲冠的文彦博,韩冈突然微微一笑。
因立场截然不同而产生的辩论,从来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为了说服旁观者,眼下厅中只有他与文彦博两个人斗鸡一般的相互瞪视,争辩根本就没有意义啊。
政事堂说,天下人听,掌握了天下舆情,些许质疑又算什么。韩冈带着几许怜悯,几许讥嘲,
“潞公说的倒是没错。不过民情如水,堵不如疏,疏不如导。引导天下士民之议的结果,潞公此时当有切身体会了吧?”
文彦博一怔,旋即暴怒,“相公此番话,可敢当着世人说?!”
韩冈笑了起来,就像屠夫提刀看着待处理的牲口时的笑容。
“这话自不会对他人说,潞公你是例外。毕竟潞公你相比起家岳和吕惠卿,可算是人畜无害了。”
又是这四个字,文彦博陡然间安静了。
飞扬起来的胡须软塌塌的垂了下去,挺直的腰杆也弯了下来。
与当朝宰相对辩朝堂的幻觉被韩冈一句话戳破了,只有他和韩冈两人独处的厅室,不过是外路入朝的官员被宰相接见而已。
自己被泼了一身脏水,儿子又被押入了台狱,有什么资格跟韩冈辩论?
他颤颤巍巍的抬起眼,就像被猫儿抓在爪子下的老鼠,愤恨的看着韩冈。玩够了,戏弄够了,就啊呜一口咬上来,让他认清了这冷冰冰的现实。
韩冈唇角凝固着冰冷的笑容,“朝廷开疆拓土,有我一份,却没有潞公你的,元祐初平宫乱,有我一份,却没潞公你,元佑十年的太平日子,有我一份,却没有潞公你的。哪个士人二十年不做功课,还能考中进士?潞公,这二十年,你漏做的功课太多太多。”
没有谁比文彦博自己更清楚近二十年不履朝堂的后果,他恨声说,“日有起落,月有圆缺,今日相公笑老夫,来日相公难免为后人笑。”
将希望放在了毫无着落的未来吗?这与丧家犬的哀嚎又有何区别?如有可能,文彦博也不想说出这种话。
“所以我准备抽身而退。最大的愿望,就是在这之前之后都能太平无事。”
韩冈已经罗列好了未来的计划,就希望天下能按照他的计划走下去。不管是谁破坏了他的计划,那韩冈出手就绝不会留情。
谁让他一时不痛快,那他就让谁一世不痛快。
这一句,韩冈没有说,文彦博已经明白。
但文彦博已没有去想,他在韩冈的话中,抓住另外一条更值得重视的信息。
退?
文彦博刚刚沉寂下去的心脏猛地一跳。
韩冈还是要退。
这个时候韩冈不大可能再说谎。
也就是说,他的确会信守承诺按时辞去相位。
一旦韩冈没了宰相之位,他还能怎样操控朝堂?或许一开始的时候还能做到,可时间长了,
更重要的是,大议会他怎么控制。
提议设立大议会时,韩冈想的肯定是这边借朝廷压大议会,那里边借大议会压朝廷,两边互不统属,相互争锋,这样他就能站在中间左右逢源,掌握这最多的权力。
以韩冈之智,他理应明白大议会成立之后,根基浅薄的他决然控制不住大议会。不过有了朝廷为助力,或许就压制住了。反过来也是与一般。
或许这就是韩冈的如意算盘。
但只要有人看破了这一切,提前打断韩冈的盘算,那两边不靠的韩相公,定为当轴所忌的韩相公,就只能跟如今的自己一样,二十年做不得功课了。
文彦博仰起头,嘴唇微微颤抖,好似竭力维持自己仅存的一点尊严,“敢问相公,打算怎么处置老夫那几个不成气候的孽子?”
处置?
文彦博终于是服软了。
看着须发皆白的耄耋老者,韩冈又变回了怜悯中带着嘲讽的眼神。
如果文彦博可以自己安静的退场,何至于如此低三下四。
大宋的天下已经变了,天下人生活的方式也变了,这是历史的车轮,这是时代的洪流,如今就连士民间的日常用语、文章中的遣词用字都变了,还有什么没变的?
文彦博是旧势力的代表,没有在一旁静悄悄的死掉腐烂,反而不甘心的跳出来,那韩冈除了送他去他该去的地方,也没有别的选择了。
“很简单,潞公只要道个歉,认个错就行了。”韩冈的笑容仿佛魔鬼,“在报纸上。这样几位衙内就只要去云南住一阵就行。”
文彦博再一次陷入了暴怒之中。他知道韩冈不会那么容易让自己过关,但他也没想到韩冈的条件会如此苛刻。
儿子发配在意料之中,但前面低头认错却远远超出文彦博的预期。
大宋朝堂政争的传统是输人不输阵,就是被赶出朝堂,这头是不能低的。尤其作为领袖人物更是如此。
皇帝也在维护这样的传统,当他对现在的朝廷不满意的时候,随时可以将反对派,甚至只是某个人的反对者召回到朝堂上来。
所以百多年来,所有人都习惯了,把政敌赶出朝堂就足够了。
为了日后卷土重来,文彦博愿意现在付出一些代价。
可这个代价未免太大了。
韩冈是要他低头,承认黏在身上的脏东西,是自己吐出来的,拉出来的。一旦当真这么做了,那就再也无法将自己洗脱干净了。
这怎么能答应?!
答应了一身清明可就要毁了。
文彦博迟迟未答,韩冈便给出了另一个选择,“如果潞公不愿意,那就请潞公全家在京师安居好了。”
听起来比前一个条件宽松许多。
是说反了吗?或许会有人这么认为。
但文彦博清楚,这完全没有反。
因为韩冈煽动的暴民,除了从洛阳带来的二十几个家生子,在京师本地雇佣的仆婢,这几天要么辞工,要么干脆不辞而别,仅有区区数人留了下来。
要是全家被强制圈禁在京师,有钱在外也买不到东西,吃喝用度全都得仰仗朝廷鼻息,在韩冈的控制下,迟早全家死绝。
两个选择,哪一条就不是文彦博想选,看韩冈的态度,即使会有第三个选择,也不会比这两条更好。
究竟是该选哪一条?是低头服输,还是苟延残喘坐以待毙?
文彦博继续的沉默,韩冈又道:“听说潞公祖上是姓敬,为避翼祖【赵敬】讳,方改为文姓。”
文彦博祖上原本姓敬,只是为避讳不得不改姓文。连祖宗传下来的姓氏都能改,现在低头服软又能算什么?
被韩冈轻轻推了一把,文彦博身子轻颤,强忍住莫大的屈辱,低声道,“在报上认错要怎么写?”
这种体例的文章,过去可从来没有过。文彦博不想写,当然也不会写。
“潞公如此明白事理是最好了。令郎的事,我会让王寿明办好的。至于报上的公开道歉,我会让人送个模板,照着写就是了。潞公大可放心,不会太过分。”
这还不过分?
文彦博差点没气昏过去。
右手死命的掐着虎口,强忍住怒意。
心中不住的在告诫自己,再忍一忍。到时候,就让他这个一身粪臭的灌园小儿知道,他与世代簪缨的钟鸣鼎食之家,在底蕴上,究竟有多大的差距!
“既然说和了,潞公你的事也算解决了。”韩冈轻松的站起身,转过来,亲手扶着文彦博起,“劳动潞公这么长时间,韩冈这就让人安排车子,送潞公回府。”
韩冈前倨后恭,态度突然转变,让文彦博好不习惯。
被韩冈在自己胳膊搭上两只手,犹如被毒蛇缠身,文彦博忍住甩开韩冈的冲动,在当今宰相的搀扶下,缓缓向外走去。
“等天子大婚之后,再过两个月,由在下和子容平章共同倡立大宋自然学会就要在京师召开第一次大会,大部分人都是些对格物之道,常年在《自然》上发表些文章的。其中有不少人精通养生之道,潞公如有兴趣,届时也可来听一听。”
韩冈扯着不着调的闲话,文彦博还沉浸在卧薪尝胆的屈辱之中,嗯呐两声,并未放在心上。
韩冈低头瞥了一眼,又是淡淡一笑,悄然换过话题,一路将文彦博送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