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心向阳
82899200000002

第2章 礼部尚书周洪谟

周洪谟(1420—1491),字尧弼,号箐斋,四川长宁县人。明朝天顺、成化、弘治年间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思想家。正统九年(1444年),四川乡试解元,正统十年(1445年),廷试一甲榜眼,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一生经历正统、景泰、成化、弘治“五朝四帝”。先后出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兼署南京翰林院事、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成化十七年(1481)升礼部尚书,成化二十年(1484)晋太子少保。弘治元年(1488年)告老还乡,来到叙州府,致力于办学修志,主要完成《叙州府志》,为宜宾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贡献了智慧光芒。弘治四年(1491年)病逝,享年72岁。

家学渊源得以熏陶 聪明勤奋考上进士榜眼

周洪谟1420年出生在长宁县梅白乡白虎村。他排行老四,出生时又瘦又小,他的父亲周永隆担心其不好抚养,想把他送人,但母亲韩氏坚决不同意,而特别喜爱呵护四儿。

周家“世儒”家风。周永隆早先无意仕途,后经人点拨激励,开始发奋读书,乡试中举。韩氏家庭富裕,出身书香门第,是一位知书达理、贤淑温良的才女。家族的遗传、成长的环境,无疑对周洪谟少年时代人格的发展、价值取向产生直接关联,有着深远的影响。

7岁以前,周洪谟由其母亲教诵千字文、唐诗、宋词和练习毛笔字。他长相其貌不扬,个子矮小,但读书声音很大。8岁时就到古河镇上学,13岁从家乡跟随父亲到湖北长阳,四川松潘官所,并在当地就读。

周洪谟从小就能博闻强记,爱好诗文。他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喜欢游山玩水,四处采风。据传言,如今享誉世界的“峨眉天下秀”这句经典广告语,就是500多年前,他邀约文朋诗友游览峨眉山时,喝干了身背一个用竹筒装满的“烧酒”时,站在山巅,鸟瞰峨眉山,心情激荡,大声地唱响了“峨眉天下秀”这一名句。

1441年,周永隆在松潘府任职时决定辞官,在上京请辞到了成都时不幸去世。当时周洪谟21岁,正在长阳读书。闻悉父亲去世令他悲痛欲绝,当即回家奔丧。为求功名,从此,他更加发奋读书。

周洪谟第一次参加四川乡试,途经九顶山(注:位于阿坝州茂县县城之南)时,诗兴大发,写了这首《观九顶山》:

九顶峰峦插太清,西戎屏障倚长城。

四时积雪举关见,千里秋毫入眼明。

天簇莲华朝白帝,地方鳌足奠苍生。

我来坐啸情无限,要得凭高望帝京。

周洪谟在参加乡试时,一气呵成写出5篇“策论”,令考官赞不口绝、大家赞赏:“此作辞理明赡,笔力高远,远见卓识,当冠多士,既撤棘乃长宁周洪谟。”

25岁时,周洪谟参加全国礼部会考,当时有数千举人涌入北京参考,主考官为翰林学士钱习礼。周以扎实的经学功底顺利通过会考,并名列前芧。据传言:当时的皇帝英宗朱祁镇亲临奉天殿测试天下举人。英宗亲阅举人所作对策,对周洪谟的策论赞赏有加,意欲擢升为第一名,但观其“身材不硕、个子矮小、长相一般、其貌不扬”,就拔为第一甲第二名榜眼。

1445年3月26日,擢第一甲进士周洪谟为编修。从此,周完成了由民到官的重要人生角色转换,步入了大明宫廷,开启了40多年的仕宦生涯。

从政生涯政绩突显 御外抚内抓教育安民生

1445年(正统十年),周洪谟任翰林院编修,主要担任诰敕起草、史书纂修、重要会议记录等工作。他主要参与《环宇通志》《英宗实录》的编纂工作。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而翰林本身也和现代的秘书一样,他的作用和权力,因领导对他的信任程度而有所差别。实际上其重要作用在于培养朝廷的人才。

1449年7月,瓦剌人(蒙古族)入侵大同,宦官王振就鼓动英宗效法祖宗,御驾亲征剿瓦。周洪谟却主张英宗不可亲征,遭到反对,就命令他去巡视陕西、四川灾情,考察乡情。

英宗就同王振率50万大军,盲目前往土木堡征战,他们还没有做好战斗准备,就遭遇瓦剌袭击,强攻猛打,以致明军士气低落,迅速崩溃,兵败如山倒。英宗却在这场战争中被瓦剌所俘,这就是明代历史上最耻辱的“土木堡之变”。

明朝第7位皇帝朱祁钰(1428—1457年)登基后,悉知周洪谟有才学,见解独到,因而就将他诏回京城。周回宫廷后就向皇帝呈上奏章:

“……釆众善而尽力行之,致世太平,享国长久;加强军队的训练,保障戍边军队钱粮供给;亲经筵、讲圣学、谨德政、绝游逸、杜淫乐,这些都是谨德之功,保政之要;正统国变,教训惨痛,必需牢记,而当今的要务是外攘虏寇,内安生民,加强内治,防患未然。”

这道奏章,得到了朱祁钰的高度重视并认可,当即召集群臣会议,并宣布立即颁布实施。

在如何处理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内忧的问题上,一直困扰着明朝的当政者,没有一个有效的治理办法。而周洪谟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周的家乡宜宾,地处西南边陲,那里有蛮夷、僰人等少数民族和汉人杂居,犹以都掌蛮较多,以箐深为隐蔽,以悬崖为屏障,经常抢物扰民,骚乱不断。他对这里的情况十分了解,在上朝时他就提出:“以抚为主的防边之策”,得到宪宗的采纳。因而,才使西南民众避免了战乱之苦,使这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和汉族,暂且得以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周洪谟担任国子监祭酒时,隶属于最高学府国子监。主要任务为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他对近年来士子学风不正,学习懒散,严重破坏了历朝培养选拔优秀人才的规矩。并且有的士子成天造谣生事,不务学业。因此,向朝廷建言:必需严加革除,以整顿学风。得到首肯。

此后,周洪谟将明朝的规章制度加以适当补充,榜书于壁上,让所有监生牢记,不得违犯。又将监生学的内容改变为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需有益于国事),除《四书》《五经》《大明律令》等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外,还以身作则,亲监教舍,质问经史,组织学生“会讲、复讲、背书”,提高各种素质和能力,要求学用结合。规定学士每天练习书法,对学生的考核改为学分制,年内积八分为及格、给予贡士身份,不及格的仍然坐堂继续学业。

周洪谟主政全国最高学府尽责尽力,使学风为之一振,大大改善了以往不良的“惰学”局面。他狠抓教育体制改革,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且,他带头做好学问,文才很好,把枯燥的奏折写得声情并茂,可以当美文来看,连最怕批奏折的皇帝见了他的奏折,都十分喜欢阅批。

周洪谟一生的主要著作有《疑辩录》3卷、《南皋子集》20卷、《圣驾临雍录》3卷、《箐斋集》50卷、《叙州志》12卷。这些著作涵盖了他研究的执政理念,儒经、历史宗教、天文地理等范畴。

周洪谟在任职期间,还注重赈灾解困,关注民生。当时除了西北边患,南面夷乱以外,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灾荒不断,旱涝严重,民生困难,食衣无依。周洪谟深知中国是个农业、人口大国,民安则国兴的道理。根据他调查掌握的现实情况,就呈奏宪宗:“要解决灾荒问题,必需积谷备赈,以食为先,安得民心,此为天下第一要务!”得到皇帝许可,并实施周的方案,号召朝廷官员,积极主动存粮备赈,对所有府、州、县的官吏,把积谷的数量作为升迁考核的一项政绩。这项举措有其深刻的现实作用,对后世的吏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周洪谟为官低调,做了很多实事,抵制权贵的土地兼并,配合地方官整治跋扈的采办太监,劝说朝廷停止劳民伤财营造宫庙,提出安抚政策,妥善合理安置荆襄流民等等。

1476年,周洪谟升任礼部右侍郎,转左侍郎。上疏改造璇玑玉衡(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皇帝将此任务交给他,大家都说他做不成,可他只用了10天就制成了,受到了皇帝的奖赏。

周洪谟60岁时(1480年),晋升为礼部尚书(明代朝廷为6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三年后,加任太子少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他经常上书言事,对朝中事务多所裨益。

周洪谟为官40多年,在推动明朝政治、经济、综合改革,从忧国忧民之心出发,为实现富国强兵之目的,不断探索变革生产关系等等主张,都成为明朝“治国妙方”,并得以付诸实践。

周洪谟矜持寡合,博闻强记。其所论述,多有新意,文采飞扬,尤善读兵书,论事自有主张。他因与万安(四川眉山人)是老乡,万安当政时,他们二人关系较好。万安获罪时,因周为官正值敢言,曾得罪了朝中不少官员。因而,就有官奏周,周也因此而受到牵连,遂致仕归乡。

从政40多年告老还乡 传说他是“半人半仙”

1488年(弘治元年),68岁的周洪谟告老还乡,他没有回到老家长宁,而是来到了范围较大的叙州府,致力于办学和修志。他就在叙府城背后的翠屏山上,建造了一座翠屏书院(今赵一曼纪念馆所在地),《叙州府志》也是在他的倡导和主纂下完成的。在《翠屏山书院碑记》里,周洪谟写道,修建书院不仅“有裨风教”,而且“以正人心”;于是便“以明群圣之道,而垂法于天下万世”。因此,当时周洪谟被赋予“西蜀小圣人”的雅号。

在古代中国,办学和修志是教化人伦中最为重要的事。可以这样说,周洪谟完成了宜宾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就是这样一位儒学老人,用他的智慧照亮了宜宾的文化天空。在往后的岁月中,有力地得到了证明,翠屏书院始终是四川著名的文化圣地、英杰辈出,许多青年俊才从这里走出苍茫的群山……

周洪谟辞官后也是身在江湖心忧朝廷,就是在他临去世之前,想到的还是为民请命:“积民食,抚流民,弭强寇,备胡虏,巢广寇,宽徭省刑,经制云南境外地方,经制湖广溪峒诸蛮,经制四川都掌大坝”。

以及征剿西南夷和吐蕃,征剿云南边境、越南、老挝等处的事务,上疏朝廷“安中国,御四夷”的治国方略。而且,周公还特地派官员将他的进言送到京城,可见其忠勤一生,忠贞之心。

周洪谟回乡4年后卒于乡,享年72岁,并赐谥“文安”。他死后葬于叙州府城东的白沙湾。墓已早毁。

在今天,去四川或湖北或者广西一些乡镇旅游时,游客们依然可以发现保存完好的周洪谟祠堂,而且历经数百年,当地居民依旧时时拜祭,香火不绝。

周洪谟为官40多年,其能在动荡的政治漩涡中,怀抱着以儒治国的传统儒家思想,“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作为为官之道。敢于坚持真理,直面时弊,推行改革,忠君爱民,是一位有着显著影响的历史人物。他是一个遇事即言的人,敢说敢做,敢于担当的大臣。

周洪谟所处的时代,是英雄无力的时代,他的面前有太多的障碍与制约。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周洪谟在理学、教育、礼乐、宗教,乃至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绩和杰出的贡献。

从偏远山区进入朝廷的周洪谟,在京城做了大官。后来家乡的民众就把他说得神乎其神,说他白日为人夜晚为仙,传说他是“半人半仙”,在他身上发生过很多如似神仙的故事,令今天的人们仍在传说,采撷几则以飨读者——

周洪谟圈树子。一天周洪谟在一座庙子旁看到堆起一大堆树子,小孩天性好玩,他就爬到树子堆上去耍,异想天开地在树堆上练习书法,惊动了庙里的菩萨。当晚菩萨就给庙里的住持托梦:“你们修庙子的树用不成了。因为那堆树子已被周神仙‘圈上’了,我们不敢享受。”

住持一觉醒来,感到十分蹊跷,便于天亮之时就去观看,看见那堆树子上写了好多“周洪谟”。住持喊人用木刨来推,推了一层又一层也推不掉。周洪谟也来观看热闹,为了帮住持解决问题,他就用桶提来水往树堆上一洒,树上的字就“不翼而飞”了……

赶石的本领。长宁有一条小河,常年水量太少,不适应当地农田灌溉。周洪谟就想把小河的出水口堵截起来,让小河变成大河,供农民浇灌。于是,他就开始从很远的地方赶石头。石头赶不走,他就“点石成猪”,用随身的竹棍一挥,“石猪”就滚滚向前,赶到了一个叫小三峡的地方,把石头垒成了水坝,后来就演变成了长宁的淯江河……

骑着竹马腾云驾雾。周洪谟经常身上带着一根竹棍,竹棍与他“生活”久了,也沾了仙气。如他去远方时,就把竹棍当马骑,他一骑上竹棍就飞快地跑了起来。后来他到京城做了官,经常晚上骑着竹马回来。

一次他回来时同母亲聊天聊晚了,刚刚睡下就听到了鸡叫。于是他翻身跃上竹马,竹马行空,飞到了京城的天空,听见朝廷点他的名,他就在空中应答……

猫擒金鸡护粮仓。长宁双河的金鸡山,猫儿山和万年仓,这三座山都与周洪谟的传说有关。一回周洪谟听说在这一带有“鸡”作怪,放野满山,吞吃了当地老百姓辛辛苦苦种出的庄稼,特别是吃空了万年仓的粮食,使百姓饱受饥饿。他就从京城专程回乡,施法整治鸡怪。

一天半夜时分他来到金鸡山,听到鸡啄谷子的声响,寻声看去发现一群闪光的金鸡正在偷吃万年仓的谷子,顺势举起宝剑向金鸡砍去。正在这时,一个仙女伸手阻挡他的宝剑说:“周仙人,金鸡是我家喂的,请你手下留情,你的职责管不了畜牲。”周立即回敬女仙:“用畜牲对畜牲的办法你总没有话说了。”

于是,翌日晚上,他又来到金鸡山施法,口中念着咒语,在金鸡山的周围就出现了成群的猫儿。等那些金鸡出来偷吃万年仓的谷子时,他呼唤猫儿出击,一举擒获了金鸡。从此,这一带就田野丰收,百姓安康。

“半人半仙”周洪谟的传说故事还有许多。譬如:说他从小在报恩寺读书扫地,菩萨也要为他让路;他能呼风唤雨,为民解难;他坐在长江边,望着波涛汹涌、奔腾不息的江水时,就想把长江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