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抓住成功的机会,不放过每一种可能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很多人在感慨生不逢时,抱怨上帝没有给他创造成功的机会,但事实上,这样的想法往往是错的,因为当机会出现在眼前时,他们并没有抓住,而是让机会从眼皮底下溜走。只有善于洞察机会并抓住机会的人,才可能获得成功。
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即使再优秀,如果生不逢时,或者不会在最恰当的时候将自己“卖个”好价钱,其结果与“高买低卖”,在别人挣钱的绩优股中亏本,也没有什么两样。你可以说这是运气,但更是一种把握机会的能力。奥巴马这次盯上了伊州仅两个名额的联邦参议员一职,那可是一个州里为数不多的最高政治职位之一。
联邦参议员的名额马上要进行改选,而当时的参议员彼德·菲茨盖罗德看来在自己的职位上干得并不是很开心。这是因为彼德是个共和党党员,也是个政治实力相当不错的政客,可是奥巴马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彼德干得不是很顺手,也不是一个很有业绩的政治家。奥巴马认为作为一个民主党的挑战者,他有很好的机会击败这位在任的菲茨盖罗德先生。
奥巴马也深知,人脉和金钱及由此获得的优势选区选民的支持,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而他在这诸多方面还几乎是两手空空。但奥巴马喜爱政治,喜欢当个政治家。他认为自己能创造奇迹。面对别人的反驳,奥巴马说道:“我当政的目的是要改变政治和改变政治议题的优先度,是为了为那些平凡的人谋取他们应得的福利。我相信我能做到这点。但是,如果我继续待在现在这个伊州参议员的位置上,即使再给我二十年的时间,我能做的事也相当有限。”
同时,他的参选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当时奥巴马的两个女儿分别为2岁和4岁。如果他当选,最大的差别就是要从州府搬到首府,离芝加哥的家远了点罢了。他的妻子和女儿一直住在芝加哥,况且他的妻子米歇尔也已经适应了这个“不顾家”的政治家丈夫了,他很容易就得到了来自家庭的支持。
很快,奥巴马就洞察到了这个难得的机会,他告诉他的助手们和党内同人:这是一个难得的击败共和党的机会,我们必须拿出最后的勇气,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正如奥巴马所料,虽然最近几十年来的美国历史,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大多数是共和党人,民主党人偶尔会获得一些机会。但是如今的共和党正进入低谷,政治地盘正大面积失守,政治大环境对民主党人正有利。在共和党内部除了彼德外,目前还没有什么强劲的对手,而彼德的政绩不佳,人们埋怨较多。所以,对奥巴马来说,这简直是天赐良机,此时不战,更待何时。
到了2003年1月,他正式宣布,决定竞选民主党的党内提名,以便角逐联邦参议员一职。他在心中已经做好了苦战的准备,事实上,在几个月之前,他就开始造势了。有一次,他在芝加哥的联邦广场的一次集会上,就慷慨激昂,大谈美国卷入伊拉克战争后所面临的危险,他认为那是一场错误的、不应该发生的战争。通过这次演讲,奥巴马成了当地反战的领袖了,虽然那时他还只是芝加哥市的地区性名人,在伊州其他地方他还依然是默默无闻,就更别提在全国范围了,但他是民主党人正需要的斗士。
更让奥巴马想不到的是,同年4月15日,在他正式宣布参选联邦参议员后才几个月,作为当任参议员的菲茨盖罗德竟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宣布将不再参选连任。如此一来,奥巴马避开了一个主要的竞争对手。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
事实上,即使菲茨盖罗德参加选举,也不会给奥巴马带来太大的麻烦。虽然当任者连任竞选,通常有许多优势。当任者是上一届的赢家,曾得到过多数人的支持,人气人势都超过他的竞争对手;当任者的知名度当然是奥巴马远不能比的,而要拉平这一点,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选举对政治家来说很重要,但对许多小选民而言,只是名字的不同而已。没有现任者连任竞选,说明这个职位现在是真正完全开放了,都是新人,竞选将会容易得多。所以事后,奥巴马信心十足地开玩笑说:“我当时真的是相信自己能击败他,可惜他却不给我这个机会。”最后奥巴马成功当选联邦参议员。
每个年轻人都是自己人生的设计师,可以说你的命运就是由一连串的机遇联结而成,如果一味抱怨失败,而不去寻找和创造机会,将会让你一事无成。你的一生是否精彩,关键在于你能否抓住人生的机遇,尤其是在你最有发展潜力的年龄阶段。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要抓住了机会,就可以乘风破浪,跃上成功的巅峰。如果错失了机会,就可能让唾手可得的成功擦肩而过,因而懊悔不已。在某种意义上,机会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世界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谈到他的创业史时,也只说了一句话:“压倒一切的是时机。”
所以,我们应该从失败的抱怨中走出来,重新审视自己,给自己更明确的定位。如果我们埋怨不被机会光顾,在那里自怨自艾,又如何才能获得成功呢?在实践活动中,如果年轻人能在时机来临之前就识别它,在它溜走之前就采取行动,那么你就很可能获得成功。
认清自己的优势,摆正所处的位置
成功是建立在自己的优势之上的,只有正确地认清自己的优势,并将其最大化地发挥出来,才可能击败对手。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清楚自己的能力,更能准确地把握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把握局势,做出最好的应对。
每个成功人士身上都会有一种气场,而正是这样的一种气场才使他变得与众不同。在奥巴马身上有着其他人所没有的敏锐感,它让奥巴马可以清楚地认清时局,并且使他对自己的优势有着明确的把握。
2007年1月16日,奥巴马就在个人网站上声明成立一个“考察委员会”,依据美国的传统,在正式宣布参选之前设立“考察委员会”,为的是起到“晴雨表”的作用,可以全面考察竞选的前景,包括选民的反应、媒体的报道、党内大佬的看法等等。1月17日,奥巴马向联邦选举委员会提出了《奥巴马考察委员会》的文件。依据美国的竞选法规,成立了考察委员会就可以筹集竞选资金和雇用竞选工作人员。奥巴马说:“我准备和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交谈,努力倾听和了解这个国家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总统竞选活动是否能促进国家整合。”
在决定是否参选之前,奥巴马曾对他身边的助手说,他认为希拉里是他获得民主党提名的最大障碍。他的助手们曾警告他说,曾经在2004年竞选总统、后来成为约翰·克里的副总统候选人的爱德华兹也不能轻视。很多人以为,奥巴马的最大弱项是缺乏“经验”,可是,他宣布竞选的演说中对此直言不讳:“我知道我学习华盛顿派的时间不够长,但是,我的从政时间又长得足以知道华盛顿派必须改变。”
如果我们分析美国当时的政治局势,不难发现2008年是民主党的丰收年。伊拉克战争的旷日持久,经济发展的裹足不前,房地产市场的节节萎缩,都预示民主党可以继2006年中期选举的胜利一鼓作气拿下白宫。但是,从民主党内部的情况来看,奥巴马的参选显得有点操之过急。
自2004年克里竞选总统失败后,民主党党内就一直看好希拉里,而且,希拉里在2006年中期选举中以高票连选连任联邦参议员,而希拉里自己和她的助手也觉得民主党最后的候选人非她莫属。从经历和经验来说,奥巴马其实并不占有什么优势:民主党参选的候选人中,希拉里、拜登、多德和理查森都有丰富的立法或行政经验,而奥巴马在华盛顿联邦参议院的“工龄”还不到三年。
虽然美国的人口结构近几十年发生了巨大变化,白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但是他们是否已经成熟到可以把一个少数民族候选人送进白宫还不得而知。如果全面考察奥巴马当时的情景,不难发现,奥巴马的优势和他的劣势一样显著,甚至还有过之。因为他高大,英俊,聪明无比,而且拥有出类拔萃的口才和别人无可比拟的与人沟通的能力和魅力。在民主党2004年的党代会上他发表了脍炙人口的主题演讲,成为党内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并且他在芝加哥有雄厚的支持基础,身边有一批极为能干和精明的助手,他们跟他一起夺得了2004年竞选参议员的胜利。奥巴马在进入参议院后,跟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同事相处得很好,特别是在年底中期选举中,他为党内同人竞选和募捐,建立了很好的人缘,在很多州都布下了自己可以使用的网络。
然而这些都不能成为奥巴马竞选总统最有利的武器,我们不能忘了,奥巴马早在2002年10月就在芝加哥街头发表了反战演讲,特别是对他威胁最大的希拉里和爱德华兹2002年都曾在参议院投票支持布什出兵伊拉克。2007年6月3日,民主党各候选人在新罕布什尔州展开了一场辩论。希拉里在辩论中说她并不后悔自己当时投下的一票,她说:“投票的时候是真诚的。”“我是纽约州的参议员,我曾经亲眼看到一小撮恐怖分子可怕地摧残我们的国家,我认为现在我们比过去更安全了。”
在之后的整个竞选中,希拉里一直拒绝为当时自己的投票道歉,而这种固执可能让她最后丢失获得提名的机会。爱德华兹2002年也投票支持布什,后来他承认自己当时并不了解整个情况,并为自己当时的一票向所有选民道歉。在宣布竞选之前,奥巴马的竞选资金募捐机器已经全部布置完毕。到2007年第一季度结束,奥巴马与希拉里募集到的竞选捐款不相上下。奥巴马共筹集到2500万美元,共有10万人捐款,其中5万人是通过互联网捐款。在同一时间里,希拉里共筹款2600万美元。在第二季度,奥巴马募集到3250万美元,希拉里募集到2700万美元。
奥巴马是否参选的决定只有他自己能够做出,他清楚地知道他会为此付出多少心血,他也知道他的家人会被卷入政治纠葛,他更知道失败之后要再爬起来的艰难,但是他还是决定去一试身手。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与他的精神价值有关,是理想促使他迈出了这一步,同时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完全有可能胜出,并且他知道自己身在哪里,对他所在的国家有着深深的爱和了解。
奥巴马认为:美国人从本质上讲是善良、温和和讲道理的,他只要能把他为什么参选的道理讲清楚,无论是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还是其他人种都会投他的票,因为他们都是美国人。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以真诚赢得了美国选民的支持,以自己出众的口才赢得了一阵阵喝彩声。他不放过每一个可能战胜对手的机会,他勇敢地走出了常人不敢走的那一步,而当我们再度回首时,发现在他身上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睿智,他及时地洞察了当时的局势,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并以此为基点,给他的对手一次次致命的打击,最终他成功了,成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
把握机会,更需要坚定的信念
信念可以使贫困的人变得富有,可以使黑暗中的人看见黎明的曙光,可以使绝境中的人看到新的希望,可以使难以触摸的梦想变为现实。如果一个人丧失了信念,那么他的未来将会变得无比灰暗。所以请坚定自己的信念,让未来的阳光更加灿烂。
每一个成功的人,除了拥有伟大的理想,还拥有非常坚定的信念,他们坚信自己的未来,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事实也是如此。正是这样的一种信念,使得他们度过人生的低谷,抵抗生活无情的压力。奥巴马在竞选美国总统之前,也曾遇到过不小的打击。
奥巴马是一个典型的和平主义者,他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这可以说是给他最好的奖励。在他坚持和平发展这条路线时,曾遭遇过很多的阻碍。在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国将矛头对准伊拉克,美国方面坚持认为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与此同时,伊拉克驱逐了调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联合国核查人员,并且拒绝他们再次进入伊拉克。这一事件给了布什总统以口实,他旋即要求国会授权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美伊战争似乎已经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了。
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却出人意料地站在了反战的立场之上。他在芝加哥2002年10月2日的反战集会上公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贸然开战对美国并没有好处,而且会带来国际化的影响。在布什的煽动和鼓吹下,萨达姆简直就成了恐怖主义的代名词,是美国国家安全明显而现实的威胁。在这样的环境下选择和民意相左的态度,对奥巴马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而且这也直接影响到他于2008年所参加的总统竞选。
事实上,要想获得民主党的提名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当时和奥巴马一同竞争的民主党人一共有七位,其中最大的威胁莫过于豪尔。豪尔是一个富有的商人,计划斥资数百万角逐提名,来势汹汹,志在必得。面对豪尔的进攻,奥巴马则采取稳扎稳打的战略,他极力寻求非裔美国群体和党内自由派人士的支持,其中包括著名的杰克逊牧师。那些真正为黑人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声誉并非是靠金钱和广告堆起来的,奥巴马勤恳服务社区的记录和在州议会优异的表现有力地证明了他的能力和诚意。
黑人群众开始相信眼前这位有着白人血统的年轻人的确是他们最好的代言人,以前的质疑烟消云散。对于白人来讲,奥巴马不是一个传统的黑人,或者简直就是一个白人。他的母亲祖祖辈辈都是白人,他接受过白人的精英教育,他在《哈佛法学评论》的事迹被当作传奇交口传诵,他把自己所有的优势都集中这里。最后,豪尔因为个人婚姻问题一蹶不振,这无疑给了奥巴马更大的机会。
在应对其他竞争对手的威胁时,奥巴马的竞选团队发挥了巨大作用。阿克塞罗德在电视宣传方面巧手运作,让奥巴马的公众形象不断提升,“是的,我们能!”一时间成为让所有人为之激动的竞选口号。奥巴马的追随者相信“是的,我们能!”的确能够为美国污浊的政治空气带来一缕清风,能够为民众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投票结果揭晓之前形势对奥巴马来说已经非常有利,最后奥巴马以压倒性的优势获得了竞选。在选举结束之后的庆功宴上,人群里不断发出“Yes,I can!”的呼声,这种发自内心的支持和狂热的场景是美国选举多年未见的景象。
2004年7月27日,面对5000余名代表,奥巴马从自己的身世娓娓谈起,展望美国未来的走向,整篇演讲酣畅淋漓、妙语连珠,将大会带向了高潮。面对美国意识形态极化、党派政治日益强烈的现状,奥巴马在演讲中称:“这里不存在一个自由派的美国和一个保守派的美国,而只有一个美利坚合众国。这里不存在黑人的美国和白人的美国、拉美裔的美国和亚洲裔的美国,而只有美利坚合众国,我们是一个民族,所有人都宣誓效忠星条旗,所有人都捍卫美利坚合众国。”奥巴马心中有一个融合团结的美国,而不是一个四分五裂的美国,所以他大胆地说出:“希望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最好礼物,是这个民族的基石,是坚信不曾见到的前景,是坚信明天会更好。”
奥巴马事后说:“我没想到我的讲话会引起那么多共鸣。我其实就是想把我在竞选中听到的话描述出来,有关希望的故事,有关普通人天天所经历的恐惧和斗争。人们在我的演讲中听到了他们自己的声音,他们因此感到亲切和兴奋。”
这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感染了在场的所有听众,也感染了电视机前的美国人。正是因为奥巴马出色的演讲,他真诚的态度感染了所有的人,他成为民主党最炙手可热的政治明星,打开了迈向全国的政治舞台。奥巴马能成功地度过危机,与他心中坚定的信念有着直接的关系,无论身处何处,他都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他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收拾好行囊,勇敢地前进。
一个生命能否战胜厄运、创造奇迹,取决于你是否赋予它一种信念的力量。一个在信念力量驱动下的生命即可创造人间奇迹,这种信念对年轻人来说,更是一盏通向成功的明灯,没有这种信念,成功就很难光顾,所以我们需要让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定起来。
机会源于充分相信自己的选择
当我们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时,往往会觉得无所适从,如同生活在黑夜里,看不到一点曙光。智慧的人总是会坚强起来,他们坚信自己的选择,即使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他也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接近成功,扬起美丽的风帆。
如果一个人不能坚持自己的选择,那他注定会一事无成。因为他的想法会被他人左右,他无法把握住成功的最佳时机。对这种人来说,机会往往是从他们手中溜走的,留下的只是永久的遗憾。对奥巴马来说,虽然他获得了参加总统竞选的资格,但是他所面临的困难仍然不小,因为他强劲的对手希拉里所展现出来的力量让所有人侧目。在民主党内部选举民主党候选人时,奥巴马和希拉里在各州的你争我夺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对他们来说,每个州都是一个目标,都是他们要攻占的城池。
然而,在美国总统大选之初,奥巴马并不被人看好,特别是在某些白人占主导地位的州,在那些地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黑人很难被贴上领袖的标签。但是奥巴马没有放弃这些地方,令人惊讶的是,奥巴马却先拔头筹,在很多白人占主导地位的州都以较大优势取胜。奥巴马正确地分析了当下的问题,打出了最漂亮的一副牌。
在谈及这些问题时,奥巴马说:“在一些重要议题上,尤其是在谁来带领这个国家的议题上,人民的选择会超越种族。”他对自己的支持者说,有些人不相信他们会取得成功,觉得他们是在做一件极其荒谬的事,那些人甚至说国家分歧太多以致意见难以统一,但是选民的正确抉择让批评家闭上了嘴。面对别人的怀疑,奥巴马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他相信他会取得越来越多的成功。事实正如他所料,在以后的竞选过程中,奥巴马和自己的支持者用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但是竞选之路并非坦途,奥巴马除了要抵御对手的攻击,还要抵御对手的眼泪,这样的方式让人更难以招架。在一次与选民的见面会上,希拉里被问到如何化解竞选时的压力时,竟潸然泪下。她说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在世界各地奔忙,她问过形形色色的人同样的问题,现在她终于明白了那个问题的含义,那是她与普通人之间的问候、了解和关怀。希拉里的这一表现感动了许多人,为自己拉了不少的选票。
面对希拉里的眼泪,奥巴马并没有惊慌失措,在接下来的辩论中,奥巴马与希拉里僵持不下,当奥巴马亮出自己曾在贫民社区工作过的经历,以争取这个州的黑人选票之时,希拉里狡黠地指出奥巴马也干过见不得人的勾当。奥巴马提出是未来对抗过去,不是黑人对抗白人,希拉里则呼吁选民不要被奥巴马的谎话蒙骗。两人的势均力敌也让南卡罗来纳州的选民一时难以抉择,他们最后不得不进行专门的讨论。
奥巴马就是这样走下来的,每到一个州他都全力以赴地争取最后的胜利。他脑海中从没有放弃某个州的念头,奥巴马明白,再伟大的成功也是一点一点积累的。争取每一个州的胜利,确定每一个目标的实现和完成,才能不断向最后的梦想迈进。这反映了奥巴马的坚毅、勇往直前的品质,在奥巴马身上闪现着不屈不挠的意志,他清楚地知道,只抓大目标而放弃小目标,不是他的办事风格,也不是一个成功人士所应具备的素质。人们也在奥巴马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慢慢接受他、认可他,真正地将他视为领袖。
正如林肯所说,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绝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奥巴马的成功离不开他的信念,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坚信自己走的每一条路都是对的,正是由于这样的信念,他一路走,一路累积,慢慢改变了他在美国人心中的形象。正如奥巴马所赞赏的一位伟大的工程师,他叫华盛顿·罗布林,他的故事给了奥巴马很大的触动。
在1883年,富有创造精神的工程师约翰·罗布林雄心勃勃地意欲着手建造一座横跨曼哈顿和布鲁克林的大桥,他的这种想法在当时的桥梁专家们眼里纯属天方夜谭,他们都劝说他趁早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是罗布林的儿子华盛顿·罗布林却不这么认为,华盛顿·罗布林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工程师,他确信这座大桥可以建成。最后,父子俩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构思着建桥方案的同时,成功说服了银行家们投资该项目。
可是,事情却没有他们所想的那么简单,大桥开工仅仅几个月,施工现场就发生了灾难性的事故。约翰·罗布林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华盛顿·罗布林的大脑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当时许多人都以为这项工程会因此而泡汤,因为只有罗布林父子才知道如何把这座大桥建成。
尽管华盛顿·罗布林丧失了活动和说话的能力,他的思维还同以往一样敏捷,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甚至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他决心要把父子俩费了很多心血的大桥建成。有一天,他脑中忽然一闪,想出一种用他唯一能动的一个手指和别人交流的方式,他用那根手指敲击他妻子的手臂,通过这种密码方式由妻子把他的设计意图转达给仍在建桥的工程师们。如此一来,华盛顿·罗布林花了整整十三年的时间,就这样用一根手指指挥工程,直到雄伟壮观的布鲁克林大桥圆满落成。
我们在感慨命运不公的时候,是否想过其实命运并不会把我们推上绝路,关键在于,在面对打击的时候,你是否能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选择,一如既往地沿着自己最初设计的路走下去。奥巴马如此,华盛顿·罗布林也是如此,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是由无数的信念集中起来的,他们将心中的那一盏明灯点亮,一步一步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行。
当机会来临,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
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顺利,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历经多少失败,都要努力去战胜困难,努力克服当下的不足,要像那无所畏惧的苍松一样,即使面临强大飓风,也傲然挺立,也只有拥有如此坚定的信心,成功才会光顾你的窗子。
对于未来,我们应该抱有足够的信心,不能因为困难就改变自己的想法,那样只会让你流于大众,使自己的想法埋于万千尘土之中。奥巴马在竞选总统时,美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灾难,一场金融海啸即将刮来,而他作为全美国人的希望,肩负着万千使命,可以说他必须有足够的信心才能胜任这份工作。
奥巴马喜欢自比肯尼迪,他与肯尼迪在几个方面具有相似之处。在国内经济形势方面,肯尼迪参选的1960年,美国正面临生产过剩的困境和严重的金融危机。在国际上,又正处于冷战最严峻的时刻,美国的实力和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人们对共和党执政的政府怨言很多。奥巴马参选时,美国的经济状况也很糟,而且伊拉克战争对国力和国际形象的损伤也很大。虽然冷战早已结束,但俄罗斯和中国、印度等国家在经济上的持续快速成长也在动摇着美国的霸主地位。
就个人背景而言,两个人都很年轻,都被政敌指责缺少经验。肯尼迪家族在财力上异常强大,但他的爱尔兰血统和天主教信仰备受责难。奥巴马的黑人身份,受到黑人的全力支持,他小时的伊斯兰背景,亦受到了类似的责难。在肯尼迪竞选总统时,他强调的是: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应当问问你又能为国家做点什么呢?那是在1960年,国家正面临危机,人们希望国家强大。
而这次,摆在奥巴马面前的是,一系列问题让民众生活品质受到影响,人们希望过得更好些,而国力和国家的声望似乎还没有遇到什么明显的威胁。于是,奥巴马提出了正好相反的口号:我们得问问国家到底为你做了什么和应该做什么,我们的政府并没有做好服务于民的工作,我们需要一种“变革”。
当时与肯尼迪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和苏联的冷战早已经过去了,以对抗为主旋律的政治形势,已经被在竞争中合作和在合作中竞争的新经济与政治形势所取代。美国正面临着次贷、伊战、油价过高和制造业大量外移等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人们急需政府做更多的事情来服务民众。这时提出国家应该为民众做些什么,则是一个更能鼓舞人心的口号。
我们应当注意,美国政治家普遍有个特点,就是强调问题的可怕之处,强调问题的严重性,让民众感到一种恐惧,然后,再告诉他们:我是你们的救世主,只有我才能将你们从苦海中救出来。而这一招在许多情形下还真的很有效,奥巴马相信自己可以成功,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
奥巴马的主要政论基本上都集中在他于2006年出版的那本《无畏的希望》里面。在该书出版之时,美国《时代》周刊同时发表了一篇《下一个总统?》的专题文章,而且周刊选定了奥巴马作为该期的封面人物,这标志着美国主流媒体已经认可了奥巴马作为一位很有前途的政治明星的地位。对于那些以自由派为主的各大媒体,他们对奥巴马更是青睐有加。他们发现了奥巴马与肯尼迪的相似之处,给奥巴马“又一个肯尼迪”的称号,并称他是民主党近几十年来少有的有思想兼有能力的政治家。
奥巴马之所以能压倒希拉里,与他所强调的“服务于民”的平民主义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他发家于平民阶层,来自芝加哥南边区那个相对贫困的社区;其次,在他竞选伊州参议员时,又深入基层,驱车跑遍了伊州的所有州县,了解民情,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尽量听取他人的意见,而不是去发言,他说:“我尽量不说话,而只是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尽管有时候能抽空来见我的,只有令人尴尬的一两个人。”
为了贯彻他的平民主义,奥巴马几乎跑遍了所有他能去的地方,与人们拉家常,内容大部分只涉及一般的电视娱乐节目,有时也涉及比较严肃的政治话题。在政治话题方面,不管来的人所说的是对布什政府的痛恨,还是对民主党本身的愤怒,他都会认真地去听取他们的意见。通过深入基层的广泛调研,奥巴马的心里产生了一股强而有力的信念,那就是:对于一般的美国民众,有一种深深根植于他们内心深处的美国精神,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理想与信念,而这些精神与信念和理想,并不会因为经济的繁荣或萧条而变化,也不会因为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在每一个美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美国特有的信念。
在奥巴马的竞选演讲中,他宣称:目前,美国正在走向信念和观念上的两极分化,不同党派之间的长时期的文化对抗,让民众无所适从,他们已经很难再信任任何一方了,我们的政治家和广大人民之间已经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了。
奥巴马深入到美国人民当中,最切实地了解了当下美国人民的期望,他从他们的期望里懂得了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该如何去经营这个国家,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扭转自己的劣势,成功当选为总统的原因。因为这个国家太需要实干的领导者,需要能给美国带来正确发展方向的领导者,而奥巴马正好符合了大众的期望,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对美国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对自己的理想更是信心满满。
信心对年轻人来说是奋斗的润滑剂,如果没有信心,所有的奋斗都将成为空谈,更不用谈成功。信心是一种自我的肯定,还是一种自我的认可,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培养或是拥有这样的一种能力,让自己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让自己的脚步变得更有力、更坚实。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没有信心或是信心不足,就会优柔寡断,最终只会让机会白白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