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儿童教育心理学
82874100000003

第3章 追求优越感及其教育意义

追求优越感与自卑感是同一个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追求优越感与一些明显的性格特征有关。培养孩子成为勇敢、坚忍、自信的人,让孩子认识到面对失败不能气馁,要把挫折当作新的问题去解决,这才是更重要的。

追求优越感:儿童自卑心理的一种补偿

除人格整体性外,有关人性的另一个重要心理学事实就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这种追求与人的自卑感直接相关。没有自卑感,我们就会满足于当下生活。追求优越感与自卑感是同一个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但为方便分析,我们将分别进行研究。本章我们将讨论追求优越感及其教育意义。

首先,人们可能会问:追求优越感是与生俱来的吗?我们的回答是:这个猜想不大可能成立。但我们必须承认,这种追求存在于胚胎中,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和发展的潜能。也可以说,人性和对优越感的追求是紧密相连的。

人类活动能力是有限的,有些能力是我们永远开发不了的。例如,我们不可能拥有像狗一样敏锐的嗅觉,我们的肉眼不可能看见紫外线。但是,我们的某些功能性能力是可以进一步得到开发的。我们可以从这些能力的发展中看到追求优越感的生物学上的根源以及个体人格心理发展的根源。

在任何情况下,儿童和成年人都有一种难以避免的追求优越的强烈冲动。人的本性不能容忍永久的屈服,被贬低和被轻视的感觉、不安全感和自卑的情绪,总会唤醒人们渴望达到更高目标的愿望,以此获得补偿和达到完美。

实践表明,儿童的某些怪异特征是由环境作用造成的。受某种环境的影响,孩子产生自卑、脆弱及不安全感,而这些感觉反过来又对孩子整体的心理状况产生影响。于是,孩子决心摆脱这种状况,努力达到更高的水平,以便获取一种平等甚至更加优越的地位。孩子这种向上的渴望越强烈,就会将目标定得越高,以便证明自己的力量。但是,他的目标往往超出人的能力界限。由于儿童在幼儿时常常能得到各方的支持和帮助,这便刺激他将自己设想成一个和上帝一样无所不能的人。我们发现,儿童本身也会被一种成为类似上帝这样的人物的想法所控制,而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自我感觉特别脆弱的孩子身上。

在此,我们以一个心理问题特别严重的14岁男孩为例来进行分析。他在回忆童年的时候说,他曾因为6岁时还不会吹口哨而感觉很痛苦,但有一天,他走出家门时竟然会吹口哨了。他非常震惊,并认为这是上帝附在他身上的结果。这清晰地表明:人的脆弱感和想象自己是个上帝式的大人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追求优越感与一些明显的性格特征有关。观察一个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我们能看到这个孩子的野心。当孩子自我肯定的欲望变得极度强烈时,他就会产生嫉妒情绪。这种类型的儿童,很容易养成一种心理习惯:希望他们的竞争对手遭遇不幸。他们不仅有这种心理(这种心理经常导致神经疾病),而且还会付诸行动——做出伤害别人的行为,制造祸端,甚至暴露出明显的犯罪特征。这样的孩子会诽谤他人、泄露秘密来诋毁同伴,从而抬高自己的地位,特别是有他人在场时。他误以为没有人能超越自己,所以,他抬高自己或贬低别人,都不重要。如果权力欲望变得非常强烈时,他就表现出恶毒和报复心理。这些孩子总是表现出一种好斗和挑衅的态度,会眼露凶光,好像随时准备和想象中的敌人搏斗。

对于这种过度追求优越感的孩子来说,参加考试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因为考试会轻易暴露他们的无价值。这个事实也表明,考试必须适应儿童的性格特点。因为它对每个孩子具有不同的意义。对有些孩子来说,考试太难了,考试的时候他们的脸色时而发红,时而煞白,还会说话结巴,身体颤抖,又惊又怕,脑子变得一片空白。在回答问题时,有些孩子不能单独回答,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看着他们。

儿童对优越感的渴望在游戏中也能表现出来。例如,在玩赶马车的游戏时,强烈追求优越感的孩子是不会扮演马匹的。他总是想扮演车夫,做领导者或指挥者。要是扮演不了这个角色,他就会以扰乱别人的游戏为乐。此外,如果他们接二连三地受挫,并因此丧失勇气和信心,以后面对新的情况时,他就会畏缩不前。

那些有雄心大志、未受过挫折的儿童,喜爱各种各样竞争性游戏。不过,在遭受挫折时,他们也会恐慌。我们可以从孩子喜欢的游戏、故事和历史人物当中,推断出他自我肯定的方向及程度。

在成年人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喜欢拿破仑。的确,对那些有雄心壮志的成年人来说,拿破仑是最适合崇拜的偶像。沉溺于妄自尊大的白日梦的人,通常有着强烈的自尊心,那些遭受失望打击的人通常会在现实之外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寄托。

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儿童追求优越感的不同方向,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当然,这种划分不可能非常精确,因为儿童在追求优越感方面有很多差别,这主要由儿童的自信心大小决定。心理健康的儿童把对优越感的追求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他们会试图取悦老师,注重自身整洁,遵守秩序,最终发展成为正常的学生。但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情况只占少数。

还有一些儿童则总想要优于别人,把这作为首要目标,表现出一种令人难以相信的执着。他们的努力中夹杂着过大的雄心,但这点很容易被人忽视,因为我们习惯把它当作优点而鼓励孩子继续努力。这种做法通常是错误的,因为过大的雄心会给孩子造成紧张心理,阻碍孩子的正常成长。短时间内孩子还能承受住,时间一长就会不可避免地加剧。这样一来,孩子在书本上花太多时间,就会影响到他的其他活动。在过分的雄心驱使下,这类孩子经常回避其他难题,只想在学习上名列前茅。这样的成长方式并不理想,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儿童身心得不到健康的发展。这类儿童把超越别人当作自己唯一的目标,甚至根据这个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这对他的健康成长没有好处。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告诉他们不要在书本上花太多时间,要去室外呼吸新鲜空气,要和伙伴一起玩耍,要关注功课之外的其他事情。这类孩子同样不会占大多数,但这种情况经常出现。

除此之外,也会有一个班里两个学生暗中较劲的情况。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两个相互较劲的孩子有时会形成让人厌恶的特征。他们会羡慕、嫉恨别人,而性格独立、人格和谐的人是不会有这种特征的。他们看到别人取得成功就会感到恼怒,当其他孩子处于优越位置时,他们的神经性头痛、胃痛等毛病就开始发作;当其他孩子受到赞扬时,他们会退到一边,不会去赞扬别人。这是典型的妒忌,这种情绪不能充分反映出这类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这类儿童不能和他们的伙伴们相处得很好。他们在玩游戏的时候总想当指挥,也不愿意遵守游戏规则。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他们在集体活动中体会不到乐趣。他们对同学举止傲慢,与同学的任何接触都让他们感到不愉快,接触越多,他们就越发感觉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这类儿童对自己从来没有信心,一旦感觉自己的处境不安全,就会方寸大乱,不知所措。他们背负着他人的期望以及自身的追求,这使他们难以承受。

这类儿童能敏锐地觉察到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对于每一个加在他们身上的任务,他们都怀着激动又紧张的心情去完成,因为他们总想着超越别人,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心。他们承担着期望的重担,只要情况对自己有利,他们就会背负众望,继续前行。

如果我们人类掌握了绝对真理,找到使孩子免遭困难的方法,就不会有问题儿童出现了。但是我们无法拥有这样的方法,也无法为孩子创造尽善尽美的学习环境,那么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就成了一件危险的事情。这些孩子面对困难的感受与那些没有不良心理负担的孩子差异很大。这里说的困难指的是不可避免的困难。想让孩子们免遭困难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方法并不适合每个儿童,需要不断改进;另一方面是因为过度的争强好胜会瓦解孩子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勇气,而勇气才是克服困难的关键。

过度争强好胜的儿童只关心最终结果,即人们认可他们的成功。得不到认可,他们就不会有满足感。众所周知,遇到困难时,保持心理平衡比即刻克服困难更重要,但一个争强好胜、只关心结果的儿童认识不到这一点。有这种心理依赖和过度看重别人评价的儿童不在少数。

保持心理平衡:过分追求优越感对儿童不利

从具有先天缺陷的儿童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对自身价值问题丧失平衡感的重要性。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很少有人知道,许多儿童身体的左半部比右半部发育得更好。在右撇子盛行的环境中,左撇子儿童会遭遇很多的困难。我们会发现,左撇子儿童在书写、阅读和绘画方面存在极大的困难,在双手运用方面显得笨拙。我们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儿童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一个简单但不绝对的方法是:要求一个孩子双手交叉,如果他把左大拇指放在右大拇指上面,那他就是左撇子。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很多人天生是左撇子,而他们自己完全不知道。

通过对大量左撇子儿童的生活进行调查,我们发现:首先,这些儿童通常行为笨拙(这在我们惯用右手人的眼中并不稀奇)。这种情况如同,习惯靠右道行驶的我们来到一个左道行驶的地方(如英国或阿根廷)试图开车穿越街道时,内心和行为都会产生慌乱。如果家人都是右撇子,左撇子儿童在家里的情况会更糟。他的左撇子习惯给家人以及自己带来困扰。在学校学写字时,他在这方面的能力也比平均水平低。因为没有人理解其中真正的原因,所以他不仅分数低,还常常受到责备和惩罚。在这种情况下,左撇子儿童只能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不如别人。他会感觉到被贬损、被轻视,觉得自己没有与别人竞争的能力。在家里,他们也会因行动笨拙而受到责备,这更加重了他的自卑感。

当然,左撇子儿童不一定就此一蹶不振。但很多儿童在类似的情形下会放弃努力。他们不明白自己真实的处境,也没有人向他们解释如何克服困难,这会使他继续尝试掌控自己处境的努力变得相当难。很多孩子字迹潦草,甚至难以辨识,其实也可以归因于他们从来没有充分地训练自己的右手。事实上,这方面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许多一流的艺术家、画家和雕塑家都是左撇子,但通过后天的训练,他们也能掌握善用右手的能力。

有一种迷信说法认为,天生的左撇子如果通过后天的训练来使用右手,就会说话结巴。其实,这可能是由于左撇子儿童有时要面对的困难太大,以至于他们甚至丧失说话的勇气。这也是为什么在有心理问题的人(如精神疾病人群、自杀者、罪犯、性变态者等)当中,左撇子特别多。但是,另一方面,那些克服了左撇子困难的人也能取得极高的成就,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艺术领域。

尽管左撇子特征本身的意义不大,却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给予孩子面对苦难的信心和勇气,否则我们无从判断他们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如果我们吓唬他们,夺走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他们未来的生活不会多好;但如果我们鼓励他们的勇气,孩子就会成就更伟大的事业。

太过争强好胜的儿童通常处境不乐观,这是因为人们习惯以外在的成功标准来评判他们,而不是以他们能否克服困难来评价他们。在当今社会,人们习惯性地关注那些看得见的成就,而不看重全面彻底的教育。我们知道,那种不费力气就得来的成功不会长久。所以,训练孩子成为争强好胜的人并没有什么好处。相反,培养孩子成为勇敢、坚忍、自信的人,让孩子认识到面对失败不能气馁,要把挫折当作新的问题去解决,这才是更重要的。如果老师能够准确判断出孩子在某个领域的努力是否有希望,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就更有利了。

由此可见,儿童对优越感的追求会反映他性格的某些特征,例如争强好胜。很多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刚开始只是以争强好胜的形式出现,但因为有的孩子已经遥遥领先而难以超越,那些争强好胜的孩子就会放弃尝试。

许多老师会采用严厉的方式对待表现不积极的学生,或者给他们打低分,以此来唤醒他们隐藏的好胜心理。如果这些学生还有勇气的话,这种方法会有效果,但不适宜普遍使用。那些学习成绩处于边缘线的孩子会被这种方法完全弄得不知所措,甚至陷入明显的愚笨状态。

但是,如果我们能用关心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儿童,他们会表现出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智力和才能。以这种方式转变过来的儿童,通常表现出更明显的好胜心理,原因很简单:他们害怕回到原来的状态。过去无所作为的生活就是警告,鞭策他们不断进步。以至于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就像着了魔似的,夜以继日忙个不停,饱受过度工作之苦,但总认为自己做得不够。

让我们回到个体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即每个人(包括儿童和成年人)的人格具有统一性,个体人格的行为表现与他逐渐形成的行为模式是一致的。脱离行为者的人格来判断他的某一行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解释单一行为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我们把学生的一种特定行为,比如上学总是迟到,理解为他对学校交给他的任务不可避免地回应,那么,判断上的不确定性就会消失。孩子的这一反应只是意味着他不想与学校有关系,也不想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事实上,他会想尽办法不遵守学校的要求。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学校里的“坏”孩子是怎么一回事了。孩子之所以不喜欢上学,是因为他们对优越感的追求没有转化为接受学校的要求,反而对学校的要求产生抵触。于是,孩子会表现出一系列典型的行为症状,并且逐渐演变成屡教不改和故意作对。他乐于在学校里扮演小丑的角色,不停地做恶作剧惹得别人大笑,或者招惹他的同学,旷课逃学,和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

由此可见,我们不仅掌握着儿童学校教育的命运,还决定着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处于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学校教育,对个体的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它有机会矫正儿童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不良生活方式,也有责任帮助儿童做好适应社会生活的准备,确保他们以后能在社会这个大乐队中和谐地演奏好自己的乐章。

学校的教育:矫正家庭教育的弊端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学校的作用一直是按照时代的社会理想来教育和塑造学生。在不同历史阶段,学校依次为贵族、教士、中产阶级和平民服务,总是依照特定的时代标准来教育孩子。今天,为顺应变化了的社会理想,学校也必须做出相应改变。因此,如果当今社会理想中的成年人是独立、自主和勇敢的人,学校也必须做出调节,培养与这种理想接近的人才。

换句话说,学校不能把自身诉求视为教育的目的,它必须牢记,是为社会培养学生而不是为自己。因此,对那些已经放弃努力进步的学生,学校也不能放弃。这些学生不一定缺乏追求优越感的动力,他们只不过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了,他们认为做那些事情更容易取得成功。这可能是因为之前他们无意识地接触过那些方面,并取得了成就。所以,他们或许做不了杰出的数学家,但可能成为优秀的运动员。老师不应该无视这些孩子取得的成绩,而应该把这些成绩变成教育的突破口,鼓励他们在其他领域追求成功。如果老师一开始就从孩子长处入手,使孩子相信他们在别的方面也能取得成功,那老师的工作就轻松了很多。这就像把孩子从一个硕果累累的果园引领到另一个硕果累累的果园。因此,既然所有的孩子(除弱智儿童外)都具备成功完成学业的能力,那么学校需要做的仅仅是克服各种人为设置的障碍。这些人为障碍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评判标准是抽象的学业成绩,而不是终极的教育目标及社会目标。从学生的角度看,这些障碍破坏了学生的自信,因此,他们对优越感的追求偏离了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因为他们难以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优越感。

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会怎么做?他会想到逃避。我们可能会发现,他做出一些怪异的行为(如顽固或无礼)。这些行为不会赢得老师的赞扬,但却可以吸引老师的注意以及其他孩子的崇拜。这类儿童通过制造麻烦,把自己视作了不起的英雄人物。

这些心理表现和偏离规范的行为,虽然是在学校里暴露出来的,但它们的根源并不都在学校。从积极的方面看,学校有教育和矫正儿童的义务;从消极的方面来说,学校仅仅是孩子家庭教育弊端暴露的场所而已。

一个称职的老师在儿童入学的第一天就能敏锐地观察到很多东西,因为很多儿童会马上暴露出被溺爱的迹象,他们觉得新环境(学校)带给他们的是痛苦和不适。这样的孩子没有与人交往的经验,而他们也不愿或不能获得友谊。因此,孩子在入学前,最好能掌握一些如何与人交往的知识,比如不能让孩子只依赖一个人,而排斥其他人。家庭教育的弊端必须在学校得到矫正,如果这种弊端不存在当然会更好。

我们不能期望,一个在家里被宠惯了的孩子到学校里能马上集中注意力学习。事实上,他们没有“学校意识”,更愿意留在家里。当然,我们很容易发现孩子厌恶学校的迹象,例如,每天早上都得父母哄着才能起床,让人催着做这做那,吃早饭时磨磨蹭蹭等。

解决这种问题和解决左撇子问题一样,我们必须给孩子时间去学习和矫正。我们不能因为他们上学迟到就惩罚他们,因为这只会加剧他们对学校的抵触,让他们认定自己不属于学校。父母如果用体罚的手段强迫孩子上学,孩子非但不愿意到学校去,反而会想办法应对自己的处境。这些办法只是为了逃避困难,而不是真正地面对和解决困难。我们可以从孩子的一些举动看出他是否厌恶学习,如果一个孩子习惯性地忘带或丢失书本,我们就可以肯定他在学习上并不顺利。

如果进一步考察,我们会发现这些孩子对获得学业成功不抱一点希望。这种自我低估不完全是他们的过错,周围的环境对此也有责任。家人在对他们生气时可能口无遮拦,说他们将来前途暗淡,或者骂他们愚笨。这类儿童在学校的经历也似乎证实了这些“预言”的真实性,而他们缺乏对这种错误看法的判断、分析和纠正能力,因此,在尝试努力之前,他们就已经放弃了。他们把由自己造成的失败视为不可克服的障碍,并且把这看成是自己能力不足或低人一等的证明。

错误一旦发生,得以矫正的可能性就很小。虽然这些孩子付出了努力,但还是成绩不好,于是他们很快就会放弃希望,找借口逃学。逃学或者旷课是一种危险的信号,也是一种恶劣的行为,对此要受到严厉的惩罚。于是,为了免遭惩罚,孩子会使用诡计、造假的手段蒙骗老师和家长,并认为这是迫不得已。他们会伪造家长签字,篡改成绩单等。他们会编造一大堆谎言,跟家长谈论在学校的情况,但实际上,他们已经逃学很长一段时间了。他们会在上课时间找地方躲起来,这些地方也是其他逃课学生的藏身之处。逃学以后,这些孩子追求优越感的心理得不到满足。这就驱使他们采取更为偏激的行为来追求优越感,甚至做出违法行为。这样一来,他们就会错上加错,最终以违法乱纪告终。他们会组成团伙,尝试盗窃和不正常的性行为,并错以为自己已经长大。

一旦走上违法犯罪的这条路,他们就会继续寻求新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野心。只要还不被别人察觉,他们就敢犯下更严重的罪行。他们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因为他们已经把其他有益的活动排斥在外,认为自己在别的方面无法取得成功。他们不会考虑任何富有建设性和有益的事情。同伙之间的争强好胜也会驱使他们不断做出新的违法行为。

我们发现,一个有犯罪倾向的孩子同时也会极度自负,这种自负和野心的根源相同——追求优越,凸显自己,他们在生活中的积极方面找不到一席之地,就会转到消极方面发展。

在男孩杀死教师的案例中,我们发现这个男孩具备上述所有的人格特征。他的女家庭教师以为自己很了解心理的功能及表达,男孩在她的管教下,过着被精心照顾又太过紧张的生活。结果,因为期望过高却一无所成,他完全丧失了自信心。生活和学校都满足不了他的过高期望,他就转向了违法活动,因为这能让他摆脱教师和教育治疗专家的控制。

教育工作者都会熟悉这样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教师、牧师、医生及律师的家庭中频繁出现任性不羁的儿童。这说明,无论是在职业声望不高的家庭,还是在有较高的职业权威家庭里,孩子教育失败的问题都会发生。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职业权威,但他们似乎没有能力为自己的家带来和平和秩序。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在这类家庭中,某些重要的观点被忽视或者不被理解。其中部分原因是,本身是教育者的家长,会借助自己的职业权威,将严格的规定强加给他们的家庭。他们严厉地压迫孩子,威胁甚至剥夺掉他们的独立性。他们的所作所为唤起了孩子身上的反抗情绪,唤起了孩子对记忆中责罚他们的棍棒的暴力压力,同时唤起了他们的报复意识。

我们要记住,刻意的教育法会使家长特别关注和监视自己的孩子。很多时候,这是一件好事,但这也会造成孩子总想成为被关注的焦点。这样一来,这些儿童会把自己视为一件展示品,并认为他人有责任帮自己克服困难,而他们自己则不用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