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亮出真我的资本
8282500000037

第37章 成就事业:亮出“爷爷”的辉煌(1)

人生在世就是要干一番大事业,亮出自己也无非是追求事业的成功。当然成功不是垂青于每一个人,有人也许奋斗了一辈子,只能落得老死空庐,有的人却达到人生追求的目标,甚至超额完成。亮出“爷爷”的资本就要求我们,成功了,需要展示自己,不能过份谦虚,当然也不赞成,成功了就小人得志,居高临下,盛气压人。

一、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人

多数人抱怨:我就是缺乏机会,要是有什么,就已经怎样、怎样了。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生就是一系列机遇的组合。”

两类人的对话,也正是“庸人”与“成功者”对人生的不同诠释。在这个世界上,善于利用这些“组合”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故而,悄无声息的平淡人生居多,辉煌风流的人生寥若晨星。

当年诸葛孔明“草船借箭”,一箭三雕,成为千古佳话:一骗曹阿瞒,二气周都督,三保全自身。流传至今,人们更为关心的,已不是当时那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而是诸葛孔明那超乎常人想象的把握时机的洞察力。

周瑜对他妒忌有加,已是个公开的秘密,“造箭”不过是个幌子而已,加害才是“真”;同时,凭他的天象知识,预知了天气的变化;更深知曹操枭雄,生性多疑。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绝好的机遇。孔明没有疏忽,他抓住了。从而不仅为蜀汉政权创造了一个外交、军事上的巨大成功,更为自己神奇的一生添上了绚烂神秘的一笔。

所谓“应运而生”、“时势造英雄”,无论“运”,还是“时势”,都不过是“机遇”的另一种符号。成功的人,其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能在“抬手处”把握住人生的机遇、时代的脉搏。

总结一下,“看看他们”都告诉了我们什么法则:

“机遇”常在,平凡者对之视而不见。因而,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有眼光,而又有冒险精神,能勇于直面危险的人。曾经风靡世界的日本八佰伴公司,开始时不过是个卖水果蔬菜的小店,然而,和田一夫却大胆扩张,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终于成为大型超级市场连锁店,拥有资本236.6亿日元,3500名从业人员。店铺在日本国内有42家,海外有26家,成为日本商业界的一个奇迹。

而“微软”的成功,更是令世人对比尔·盖茨这位“年轻人”刮目相看。正值40出头的黄金年华,他已拥有180亿的资财。想当年,他不过只是个上课不专心,下课搞一些计算机组装的毛头小伙。就是这么一个毛头小伙,却成就了如此庞大的事业,与计算机龙头老大IBM同起同坐。他靠了什么?眼光、冒险、机遇。

到底应如何抓住机遇呢?除却上述几点,另有两点亦非常重要:第一,反向思维。一般人之所以苦苦寻觅,却一无所得,正是因为他受制于习惯思维定势。而机会的栖息之处正是在于“定势”之外。所以,不人云亦云,是把握时机的关键。众人以为不行的事,可能是过分夸大了困难,也可能是不适合他们的,却适合你做的。趋之若鹜时退避三舍可能得到的会更多;大家踯躅不前时或许多跨一步就能够独领风骚。

第二,科学的分析。“经验”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科学愈来愈统治着人类的行为。对“机会”的分析,无疑更应划入科学的范畴。看当今世界上一家顶尖级的集团、公司都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搜集、处理、分析市场动态,从中捕捉任何有利于本集团、本公司的信息。“经验”的局限,已让人们尝够了“苦头”,而不再敢提对它的信任。所以,对机遇的“把握”,并不是在瞬间完成的,其背后更有无比丰富的“内容”。

把握了机遇,并不就走向了成功。——成功与否,还在乎实力。

这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达尔文的“优胜劣汰”在现代得到了过分的扩张。没有坚实的根基,风雨中你便飘摇了起来,甚至于有功亏一篑之败机,即使面临再好的机遇,也相当于“零”。这正是八佰伴公司给我们的教训。

说起来令人难以相信,八佰伴公司在国外声名赫赫。然而,很多东京人根本不知八佰伴为何物。在日本,八佰伴的店铺只局限于静岗及周边地区,并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经营规模。就在此种情况下,和田一夫看准“国际化”这一经济发展潮流,贸然向海外发动大规模的扩张,先后“入侵”:中国、中国香港、巴西、英国、美国等地。结果,过度的扩张引起了资本的不足,最后终于宣布破产。一座商业大厦,轰然坍塌。

八佰伴的教训是令人震惊的,而“微软”却愈演愈“红”,原因是有扎实的根基。

总之,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就看你能否不失时机抓住它;机会又是人为的,勇往直前与老成持重同等重要,就看你是否比别人多点眼光,多点魄力。重要的不是观望,而是行动起来。

二、创造一个完美的自我

对“真、善、美”的追求成为生命的“永恒”命题,其本身便警示了生命无法达到尽善尽美。所以,我们需要批判,因为只有批判,才能进行那一永恒的追求。

人类生来就是一种批判的生物,在批判“异己”时简直就是不遗余力,“怀疑主义者”的出现,便是把人类这一与生俱来的本能夸张为可怕的“劣根性”了。怀疑一切,使得我们的生活趋向颠狂,这一缺乏理性的夸张,着实是使他的信徒无所适从。

所以,那不是我们所要的“批判”。因为,我们的生活首先需要一根支柱,一根不应随便动摇的支柱。当科学在伽俐略、布鲁诺、牛顿、爱因斯坦等极罕见的不世奇才的批判推动下,而获得发展时,多少前辈在教育后来者:要有怀疑精神。“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两千多年前孟子的细语,在今日却声若洪钟,怀疑、批判在今天显得多么的不谦虚。

沐浴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下,我们多么熟悉那条永葆青春的不变原则:批评与自我批评。当我们回想20年代的“反左”,30年代的“反右”,40年代的“整风”,以至70年代未来以及之后的拨乱反正时,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多大的勇气,也看到了她在批评中成熟的历程。

让我们放低姿态,回到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成为社会所能容纳的成员时,不知是否回想这一过程又是如何完成的。如果说我们“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那么我们本来具有的动物的“野性”究竟消融到何处了?我们那颗本来“贪图安逸”的心又如何被“替换”了呢?我们小时候的“任意妄为”、“随心所欲”如今又为何灰飞烟灭了呢?我们不曾想过,因为我们认为,这理所当然。我们没去深究所谓的“教育”其实质是什么?也没去深究我们如何由“不用负责”的孩子过渡到“有很多责任”的成人的。我们的记忆异常诡秘地将这些痕迹深深隐藏。

当我们在记忆深处发掘出令人心惊肉跳的“批判”二字时,希望各位不要吃惊。因为:确实,当我们狂喊:“我们不要长大”时,那种对孩提时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怀念便暴露无疑。弗洛伊德在其著作中提到:人们一生中的追求便是在未来中寻找过去。因为那是一种最“原始”的体验,因其“原始”,所以更接近自然。印度狼孩的事实告诉我们,婴儿其最初便只是个小动物,而非“社会人”。马克思向我们证明,婴儿从“自然”走向“社会”,必须经过“社会人”的引导与教育。而这教育,正是对人类身上原有的动物性的“批判”。也就从那时起,我们的生活,在批判的大道上向前延伸。

所以,无论知识的发展、集体组织的发展,乃至个人的生活,批判都具有无法替代的意义。

哲学家是无可争议的最具思辩能力的群体。然而,所有的哲学家都坦言承认:宇宙中最神秘的便是“人”这一生命。而心理学家则说:“一个人最看不清的便是他自己”。无论是“高蹈”还是“低姿”都告诉我们:人是奇异的生命,尽管人类将自己划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但从来不敢宣称自己尽善尽美。此时,人们再一次显示其“奇异”之处:尽管深知自身缺陷的存在,但绝大部分人都无法接受无论来自他人,还是来自自身的批评。

这是一个“可悲”的“自尊”。因之,多少沉默的人遭至伤害;多少朋友反目为仇;多少脉脉亲情支离破碎。于是,人们宁愿放弃“批评”,任由恣意的缺陷“为非作歹”,个人的利益遭到侵食,集体的生存遭到迫害,社会因之而混乱,一个失去“批判”的社会,秩序便不复存在,我们的利益乃至生命的安全遭到威胁。

所以,我们重拾“批判”。我们首先解剖自己,虽无法看透自身,但我们尽心尽力。朝自己开刀,本身就向他人证明了你的勇气与诚意。你对别人说:不用顾忌,我欢迎你的手术刀,我相信你的眼光。“过程”中,我们体验到撕掉虚伪的尘垢后的轻松与充实。在对心理学家的挑战中,我们大获全胜,因为他们说:“我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同样的,我们也极为害怕别人的指责。”

当然,在这个“人际关系”日趋重要的社会现实中,更为重要的还是“对别人的批评”。

当年林肯在给胡克少将的信是这样写的:

“我已任命你为波托马克的陆军首长。当然,我之所以这么做,有很充足的理由,不过,我认为最好还是让你知道,在有些事情上,我对你相当不满意。……

“有野心,在适当范围之内,好处多于害处,但我认为,在伯恩塞将军指挥军队期间,你曾表现出野心,而尽可能反对他,你那样做,对国家和一位功劳最大的友军荣誉军官来说,是极大的错误。……

“政府将尽一切力量来支持你,政府在过去和将来对所有指挥官都是如此支持。我十分害怕你以前带到军中来的那些精神:批评长官、不信任长官,现在可能就会报应到你头上。我将帮助你,尽我的一切力量将之扑灭……”

作为总统的林肯,显然试图改变有点“大老粗”的优秀军官。其技巧之高明,确实是令人极为赞叹。

首先,语言中透出坦诚、建议、关怀的氛围,虽是总统,但不摆架子,不下“命令”,同时,又是满腔热忱,指出缺点时也不折不扣,但都是先扬后抑,交替出现,并不挑逗对方的怒火。

其次,巧妙的暗示。如“我将帮助你,尽我一切的力量将之扑灭”,暗示对方这个毛病“必须改掉”,尽一切力量地去改正。然而,这批评的话非但一点不能勾起怨恨,更透出浓浓的情意。当面指责别人,只会造成对方顽强的反抗,而巧妙的暗示,则会受到爱戴。

当我们设身处地的想想,我们便会发现对方的缺点错误并不那么可恨,因为那并不仅仅是他的错,我们心平气和,满怀诚意地以各种巧妙的方式暗示对方错误的存在,在“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人际的奇妙。

批判生活,我们才更懂得生活。

三、适度的同情是一种美德

当今节假日的外出旅游开始蔚为风尚,“褪去工作的疲倦”成为每一位“工作者”的心声。事实对我们说:五天来,人们形神俱伤。而且“神”伤尤甚。在“五天”中,我们努力工作,我们装扮得衣冠楚楚,在人群中挖空心思地图名图利,为此,我们摆出一张微笑的面容,然而,内心深处正在一点点地干涸。于是,某一刻我们才注意到自己太狂暴了。人生场上的搏杀,把人们之间的距离拉得太大太大。从一开始,我们便掉进了一个恶性的“循环”:理性的工作,忘乎情感的付出,当感受到他人的“冷冰”时,我们又忘乎自己的“同样”,因而“狂暴”,因而更加悲苦的工作。

是啊,我们需要同情,整个世界都需要同情。同情就是一种神奇的感觉,在中和酸性的狂暴感情上,有很大的化学价值。当工作、学习不再成为痛苦的疲倦,我们便懂得了同情的真谛。

同情贯穿于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当一群猿猴吱吱呀呀地站了起来,开始用他们的双手,进行艰苦异常的劳动时,人类的祖先便开始了与大自然的长久抗衡。然而,在大自然跟前,个体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当我们回溯历史,看到祖先的“群居”,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我们多么感叹情感的交流,普遍的“同情”,给予子人类祖先多大的力量,在那狂暴的自然历史中,“同情”给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多大的契机。

当人类产生,社会形成,人际关系便逐渐地在扩展其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在社会历史长河中,我们遭受了太多的惊涛骇浪:每一场自然灾害都让我们失去自己的同类,留下生者那长久的哀思与痛苦;每一场战争都让我们失去太多的兄弟姐妹,“集团式”的对抗带来的往往是血流成河;每一次的社会变革,无论前进还是后退,我们的大众都如一叶孤舟在风雨中飘摇。然而,我们都坚强地挺过来了,我们没有被“击倒”,我们依旧站立在自己的土地之上,只因为我们是“我们”,而不是“我”。我们同舟共济、同病相怜。在暴风雨中,我们用彼此的心灵温暖着彼此,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抚慰,我们因彼此的同情而感到坚实的后盾。在困苦中,我们找到奋进的动力。那时候,“人际关系网”时刻都在燃烧着。

然而,有一天,当我们已经习惯了对物质的追求时,我们忽然发现那张日趋庞大、日趋重要的“人际关系网”是那样的冷冰而伪劣。“真实”的层段无法延伸到该有的地方。于是我们开始“怀旧”。经济学家们在研究经济时,不得不提出“人们的满意程度”也应作为指标之一。管理学者不得不将“人”的因素放在重要地位。日本式的企业经营方式在全世界引起广泛的重视与借鉴,其“人情式”的经营管理营造的是一个充满情感温馨的家庭朋友式环境。用“同情”成功地灌溉了干涸的心灵,工作不再成为痛苦的“疲倦”,而是积极进取的人生“需要”。

然而,正如马斯洛所假定的,人必然向最高层次的需要迈进,而那正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日本已经到了这么一个阶段:年轻人再也不愿一生“呆”在一家企业内过活,他们的追求不再“单纯”,“自我”以其突出的地位主宰了他们的行动。人们更加关心的只是“自我”,就连“虚伪”的同情也开始在人与人之间丧失。“日本式”的经营开始在日本分崩离析。这并非只是他们的遭遇,世界普遍存在的情感危机,给人类带来多少难解的问题:自杀、犯罪、吸毒、忧郁等等。所以当一群非理性的“智者”向理性提出质疑与挑战时,便在人类社会里激起了极大的反响。

我们不排斥理性,然而,我们更不希望理性对情感的排斥。我们之所以不是“机器”,就是因为我们有了情感。因为有了情感,才有了喜、怒、哀、乐。我们并不指望人生“消除怒气与哀怨,因为人生难免磕磕碰碰”。也正因之,我们呼唤“同情”。我们需要同情;我们也付出同情。

人们已花太多的时间去改造外部世界,却也因此耗尽了本身的能量。理性的发达以情感的牺牲作为代价,同情因而变得弥足珍贵。那是一种理解的爱、抚慰的爱、关怀的爱。在匆忙的工作劳累中,犹如一泓清泉,灌溉着彼此干渴的心灵,平息了因生活工作节奏带来的情感交流缺乏与人心底的本能渴望的冲突。

是的,我们似乎太重视“同情”了,已经有点近乎隆重。我们似乎一直都在谈一个自视清高并不“实际”的话题。人们不禁要问:除了同情,我们还有什么?事业、人生呢?是的,我们一直都致力于对“同情”的付出,却始终忽视了“同情”对成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