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亮出真我的资本
8282500000025

第25章 积极社交:“爷爷”的“亮”路好走(2)

我有一位老师,据说是中国经济与法律结合方面的第一人——法律系的博士又读了经济系的博士后。按说,这样一个老师应该是学识渊博,大受欢迎的了。可事实恰好相反,大家对他的评价反倒不如那些整天抱着讲义照本宣科的老师。

原因何在呢?的确,这个老师有着丰富的知识,同时大量的实践经验使他的课讲得深入浅出。但坏就坏在他没有一点技巧。讲到“股份有限公司”就眉飞色舞地讲某年某月他策划了一个事情,讲到上市公司就手舞足蹈地回忆他当初参与的一个招股公告。其实,本来对一个有着极高学历的兼职律师来讲,参与了这些事情不足为奇,可按照他讲的语气、方式来推理,天下没有他没干过的事了。久而久之,大家便带着一种玩笑的态度看他在课堂上“表演”了。

后来我想,这个老师为什么如此地“痴”呢?想来想去,最后发现原因在他第一堂课的一句话上:一定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意的确不错,在哪儿都找不出毛病,可这句话套到这个老师身上就有点儿问题。

此老师为人极为踏实,说过了“一定要”就决不反悔,在他的观念里:我们每个问题都“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于是,本应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案例在他讲起来成了一个冷冰冰的过场,自然效果不佳。

中国古人说得好:作人无点真恳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没段圆活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此处的花子比喻人的表面好看,像个绣花枕头。意思就是说作人作事必须诚恳,否则就会变成一个绣花枕头,不论什么事情都不踏实。反之,做事如果没有一点圆通灵活和随机应变的情趣,就等于一个没有生命的木头人,不论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阻碍。

做事必须诚恳,这点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做事如果态度不诚恳,对方总会认为你滑头滑脑,因而不敢跟你合作做任何事情。至于说到“圆滑机趣”这并不是要做得象个市侩那样一切都讲求圆滑,而是说该讲究技巧时要意圆通灵活。例如本来是一件很尴尬的事,往往由于当事人富有幽默感,说上几句很逗趣的话,大家哈哈一笑,事情都办通了,可是并没有得罪任何人。否则,如果一切都本着公事公办的严肃态度,那你所办的事情不但处处碰钉子,而且被人指称你是一个不通人情的木头人。

在我们这条江湖经验里,重点要强调的是“真诚”二字。在这样一个充满着不信任的社会中,给人一个真诚的印像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当然,涉世老手也要提醒你,切不可太没心机,否则象我这位老师倒也罢了,顶多不听你的课,如果碰上利益交关的事情,则很有可能被人诱入陷阱,上当受骗。

五、不落井下石,要雪中送炭

“不落井下石,要雪中送炭”的意思很浅显,即朋友处于困难境地时,你的努力与奉献应当比在朋友处于一帆风顺中多得多。也就是说,在朋友真正需要帮助时,这时才是你大显身手的时候。

中国有句老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两个人从初识到成为朋友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经过时间的“筛选”,你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朋友。一开始,两个人处于平等的、有一定距离的状态。随着交往日深,了解越多,彼此在一定的程度上达成默契,遂成为了朋友。这时候的朋友还只是浅层意义上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日子一长,就显出分歧。有的人对于“朋友”采取百般利用,非要榨干朋友的手段。这种人的表现往往就是,在“朋友”一帆风顺时,做一些顺水人情、惠而不费的事情。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将来要有许多事情有求于这位“朋友”。所以,经常可见的就是某些领导一俟退休便“门前冷落车马稀”了。这种事情对付一时的“暴发户”或者一些层次较低的“X星”之类的人当然有效,而时间长了,好些真正对社会,对人生有一定的思考的人往往对这种人敬而远之。这样就引入了本文的主题,“要雪中送炭”。有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善交际,交不到朋友,看着别人高谈阔论,朋友满座的样子非常羡慕。其实,且不说那些人的朋友中有多少是趋炎附势,别有用心之辈,朋友的概念绝不止是欢乐时的捧场。那些自己觉得自卑的人大可不必焦虑,古代有句话:“朋友之间甘若醴”。真正的朋友是不会在乎你有多能说,多会捧场的。淡如水的朋友典范应当是大家效仿的模范。友情之根应当用真诚奉献之水来浇灌。那些想交朋友为不善表达而发愁的人不必担心,只要你认清对象,在他需要别人的帮助时勇于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真正做到“雪中送炭”,哪怕你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你的友情也会深深地感动你的朋友的。

所谓“患难见真知”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在处于危险时期,才能显出朋友本色。因为此时,你处境艰难,急需要别人的金钱或感情来渡过难关,那些虚情假意之辈避之犹恐不及,又哪里敢来“招惹”你。而正是在这个极度脆弱的时候,你交上的朋友往往是你终身不渝的挚友。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对那些想交朋友而无良策的人,你所最值得做的就是在你周围的人需要你力所能及的帮助时,勇于伸出自己援助的手,这样你一定能交上知心朋友。

第二,对于那些高朋满座的人提出警惕,千万要弄清楚朋友的真谛,那些只会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朋友不但不会为你事业更上一层楼,反而会让你由于过分信任而栽一大跟头。

六、弹簧友情

我们可能谁都做过这样的试验:

弹簧两端连着物体。

当你轻轻地拉伸和压缩弹簧时,弹簧柔顺地遵从你的意愿。去掉你的温柔的抚弄,弹簧会给你一个颤动的美丽。两端的物体保持着那份纯真与自然。

当你过度拉伸和压缩弹簧时,弹簧于是不耐其力,变形了,曲线美破坏了,倔强的弹簧扯离了两物,或将他们弹得远远的。一切成为悲哀的幻觉。

友谊就像这弹簧一样,连着两颗坦诚而又适距的心。

的确,建立一份真诚的友谊,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伯牙鼓琴,子期知音;高山峨峨流水净净。能够保持这份友好的情谊,使之能够经;受风雨的吹打,则是更为可贵的。然而创业难、守业更难。多少人在建立的友谊大厦上如何填上一砖一瓦,保持它的屹立,却都是茫然不知所为。

让我们顺着涉世老手的思想,分一下人性的特点,然后再领受他的千年妙招吧。

《圣经》上说,上帝按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的形体。兴致所至,用树枝沾满泥浆,甩成了成千上万个人形。上帝又寂寞了,于是赋予人类语言、不同的性情和喜怒哀乐。从此,人类诞生繁衍,也不再有完全同样的两个人。

是的,世上没有完全同样的两个人。两个人,不论其形体多么象相,他们决没有完全同样的性情、爱好,绝对没有同样的经历和对事物同样的认知观点。于是,距离就存在了,距离成为人际关系的自然属性。有着亲密关系的两个朋友也毫不例外,成为好朋友,只说明你们在某些方面(或许多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标、爱好或见解以及心灵的沟通,但并不能说明你们之间是毫无间隙、融为一体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其独自的个性,事物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其性是友谊的连接带和润滑剂,而个性或距离则是友谊相吸引并永久保持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弹簧的特性与友谊之间有着惊奇的相似。

是的,因为距离的美,你和他都想进入对方那颗美好的心灵,都努力展现各自的魅力和对对方的关怀。随着距离的缩短,“金无足赤”的人类的暇斑也在友谊的光环中出现,过深的了解使你发现了对方人性自私甚或卑劣的一面。于是,暇斑影子在你心灵里冲突。某些不和谐伴随出现,由于弹簧距离的拉近,你和他都在内心要求对方须与自己一起摆动。少许的违背都使你特别在意。于是,被欺骗感和不忠实感使你对友谊产生了怀疑、冷淡和争执又将友谊根基动摇,弹簧变形了,再难恢复其原来的和谐。这时你便会懊恼:为什么当初要缩短这“弹簧”,破坏了相互间的距离美和朦胧美。

人就是这样奇怪:未得到时,总想得到;未靠近时又总想贴在一起,真正得到和靠近却又太过苛求。人总在无意中伤害着他们自己。

保持友谊美好,避免人们自我伤害!涉世老手在对友谊的失败和成功中总结出了这样的务实友谊观——弹簧友谊。

1.无论友谊还是爱情,都存在一个弹簧距离,只不过爱情的弹簧更短一些罢了。因此过度的疏远和分离或过度的贴接,都会招来彼此的伤害。很长时间不同亲朋好友来往,别人会认为你缺少朋友味,认为你已变得独侠孤傲;将你的隐私和缺暇完全端给对方,又使彼此小心翼翼,形成不吐不忠的负担。当友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双方又会形成可怕的敌人。所以,保持一段“弹簧距离”,创造一种轻松的共处,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安稳。

2.友谊之树长青,需要双方的浇灌呵护。直接的拥抱呵护不如间接的诚挚与关爱来得庄重。尝试通过间接的方式表达你的关心和体贴,能使对方的心更为感动,“弹簧距离”会使你们的心与心之间引力更大。

我的朋友张某就是运用这一“弹簧”妙招追到了他的心爱的情人的。

刚上大学,张某莽莽撞撞。没过多久,就对班上一位纯真、善良的女孩大为心仪,一封连夜赶成、厚厚一叠的求爱信送到了女孩手中。女孩太纯真了,也害怕极了。她偷偷哭了一场,以后见面再难对他施以微笑。

张某第一次准备谈恋爱,他受伤了。但伤泣的心发誓一定要追上她。

“直接的方式也许不很合适吧,”我小心翼翼地劝言,“但她现在拒绝了你,毕竟也注意起了你。你是否在学业处事上令她佩服,同时通过别人或其他一些间接方式,传递你对她的关心,你的耐心和挚着也许能令她将最灿烂的笑容投放给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嘛!”

张某尝试了,一年半之后,他俩相拥深吻。间接的弹簧距离式的方法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保持一段弹簧距离,小心呵护你的友谊。你会保持一种和谐、信任的情谊。

七、欲洁勿染,超物乐天

没有欲望意味着没有目标,没有欲望的人永远不能发展。

看惯了声色犬马的人有一天终于悔悟,达到了人生的又一境界,从无止境刺激的循环中退了出来,转而寻求内心的静。其实,这又是一种欲望。所以,欲望无时无刻不困扰着我们。但是,这里我要说的是,我们要在这无限度的欲望中保持一份清醒,在茫茫人海找到自己的位置。

决不能没有欲望,这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要求。你可以去追求欢乐,你可以去在适当的时候做些、说些昧着良心的话,但你的人要有一个根,这个根就是原则。所谓有原则就是在你做了违背某些道义的事后,灵魂要有一个着眼点。否则,得到之后是空虚,你将永远背上包袱前进。

我们就生活在城市中,生活在烟囱、街道和商店彼此挤撞的庞大物群里。是的,我们拥有一份职业、一张身份卡、一条牛仔裤,我们读报、掂菜篮子,看“秦池酒”或“小霸王”的广告,还出没于歌厅、饭店,当然也必须遵守“不准随地吐痰”或“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之类的规定。更加确凿的是,在这个嘈杂而有序的网络结构里,我们总能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栖息点,一个由钢筋、水泥和玻璃组成的永不风化的方形空间。于是,我们被称为“城里人”。

但是,更值得关注的是,城市并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极限。在成亿的“乡下人”日夜做着“城市梦”的同时,许许多多个不愁饭吃的“城里人”却患上了“城市病”——一种欲望综合症。城市文明的二重性,导致了人性在城市阶次上双向发展的可能性。人性优化的欢乐与人性异化的痛苦,特别折磨着一些生活相对优越或不那么优越的年轻人。据统计,在为数不多的比较发达和成熟的城市里,流行的“城市病”已达五十种之多。名日虽繁,但究其病理却不外是“精神分裂”,其症状表现为无聊、厌倦、抑郁、狂躁、空虚、忧烦、怠情、恐惧、……无止境的消费刺激,无限度的欲望生产,无节制的广告翻新,无遮掩的色情诱惑,把生命变成了一个迅速耗竭的过程。挣了就花,花了再挣;没有了拼命要拥有,有了就毫不珍惜地丢掉。一方面是得不到满足的焦虑;另一方面是满足了以后的怅惘;生活陷入了木马式的原地旋转,疯狂过后,总是一片瘫软和空虚。

所以说,人最重要的是一个根,在长辈那儿是关怀的根,在朋友那儿是友谊的根,在妻子。女友(或丈夫、男友)那儿是信任的根。有了这些根,无论你在外面怎么折腾,多么风光,都能找到人与你真心分享;反之,即使你跌个头破血流,一无所有,世界上还有个肯为你分担苦难的人。

游戏于大千世界,漫步于人生禅机,追物而不为物所困,寻爱而不为爱所累,这实在是“城市人”的一大梦境中啊!

八、交友之道,可“多”勿“滥”

人,不能没有朋友,没有朋友的日子是难过的。但是,芸芸众生谁为友,需要慎重选择。现如今,被称为朋友的人大街上到处都是,人们已惯将过去称为“同志”的改成称呼“朋友”,似乎更亲切。其实“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志”之称也有朋友的意思。我们所讲的交友需选择,不是这种泛泛之称的朋友,这里需要说明一下。

一个人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自己的思想、品德、情操、学识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贤则聪,近愚则聩。”古代名人很重视对朋友的选择。孔子曰:“君子慎取友也。”也有人说:“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见《荀子·大略》)。品德高尚的人,历来受人推崇,也是人们愿意结交的对象。而品德低劣的人,却常常被人所鄙视,极少有人愿与之结交,当然也不排除“臭味相投”的“朋友”。实际上,每个人不管自觉或不自觉,他们交朋友总是有所选择的,他的择友总是有自己的标准的,明代学者苏竣把朋友分为“畏友、密友、昵友、贼友”四类,如此划分便可明白:畏友、密友可以知心、交心,互相帮助并患难与共,是值得深交的;那些互相吹捧、酒肉不分的昵友,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利则来,无利则去,还可能趁人之危损人利己的贼友,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结交的。

都说朋友志同道合,情趣相投,这可以作为择友的一个标准,志向不同,情趣有变,友谊不可能长久的,早晚分道扬镳,“管宁割席”的典故就是个例子,管宁热衷读书做学问,而华歆则热衷于官场名利,两人缺乏做朋友的共同思想基础,割席而坐是可以理解的。人类普遍存在着一种“趋同”的心理现象。有一个心理学实验说明了这个现象,心理学家让十几个素不相同的人呆在一间屋里,不与外界交往,只让这些人相处。几天后发现,有共同爱好和追求者大都成了朋友,而没有共同爱好和追求者则形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