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最美传世诗词
8280100000069

第69章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煮酒论诗词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作者谪居黄州时作。开篇“大江东去”四字,从眼前写起,诗人伫立于江畔,望着眼前浩浩荡荡东去的长江之水,心中禁不住涌起磅礴之气。“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由景物转入联想:浪花年复一年地冲刷着江岸,冲刷着沙石,也正是在这年复一年中,世间又出现过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故垒西边”四字是实境,而“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立刻由实入虚,借他人之口,使读者回到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在这个时代发生过什么呢?词人并不继续围绕这点铺叙,而是采取了借景抒情的法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词人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的石壁,词人听到的是岸旁的巨浪惊涛,此句从各个方向荡开空间,有声有色,是神来之笔。“千堆雪”以借喻的手法描写浪花,一方面写出了浪花雪白的颜色,另一方面也写出了飞沫四处飘洒的情景。面对此情此景,再联系到三国时的风起云涌,怎不令读者胸中生出千种滋味、万般感慨?故词人不禁发出了“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感慨,此句对上片自然收束,带起下片。整个上片立足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下片借上片之势,转入对赤壁之战中英武的周瑜进行描写:“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当时周瑜正当盛年,担任东吴水军都督,在事业上如日中天;初娶小乔,揽美人于怀抱,在生活上亦春风得意。“雄姿英发”四字准确地比拟出当时周郎的英姿。“羽扇”和“纶巾”都是读书人的配饰,在常人看来,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在战争中本不堪大用,杨炯就曾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形象地突出了读书人和军人之间的差异和对立。但就是这么一个手摇羽扇,头戴纶巾的周郎,举手之间就令曹操的战船化为灰烬。词人通过此二者的极不协调,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力,使读者对当时火烧赤壁的壮观情景产生了联想,对运筹帷幄的周瑜产生了无限的钦佩之情。“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想象回到现实,同样的地方,但已经历朝代更迭。对比周郎,词人想到了自己过去经历的坎坷,感慨万千:我虽钦慕古人的丰功伟业,怎奈年岁将老,却至今一事无成!两相对照,又怎不让人忧从中来,青丝成雪?“人生如梦”四字承载了作者最深沉的叹息,虽然苏轼有远大的抱负,有万丈的豪情,但往往不得不被残酷的现实左右,如在梦中一般。换一个角度,“如梦”二字也是旷达语,纵然如周郎般辉煌,不也被“浪淘尽”了么,所以不管人生如何,都只是一梦,梦醒时分,什么都不会留下。全词至此所抒之情已淋漓尽致,作者以“一樽还酹江月”作结,一方面是想抛洒掉心头沉沉的感伤,另一方面是希望与江月为伴,达到无欲无求,天人合一之境。本词极雄丽之至,写景虚实交错,写情真挚动人,是豪放词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

大话诗人

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苏轼被外放到钱塘(杭州)担任知州。苏轼上任后不久,负责征收税赋的务官就抓到了一个冒充他的名义往京城运送货物的书生。苏轼对这个案子很感兴趣,就亲自提审了书生。一番询问下来,苏轼才知道此人名叫吴味道,是福建南剑州乡贡进士。吴味道家中贫寒,没有路费赶赴京城,多亏同乡给他凑了十万钱作为盘缠。可从南剑州到京城开封路途遥远,而且京城的物价又非常高,十万钱根本坚持不到考试结束。吴味道的同乡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从南剑州买进大量的薄丝,然后贩运到京城卖掉,赚取利润来维持京城的生活。可从南剑州到京城有多处收税的关卡,如果全都如数缴纳,薄丝到京城恐怕连一半都剩不下来。于是吴味道就冒用了苏东坡的名义,假装薄丝是苏东坡给其居住京城,担任门下侍郎的弟弟苏辙运送的,希望能蒙混过关,逃避收税。可没想到正撞到枪口上,被精明的税官抓个正着。苏轼听完书生的讲述后,非但没有勃然大怒,责怪书生败坏自己的名誉,反而写了一个封条,上书“送至东京(开封)竹竿巷苏侍郎府”的字样,然后又亲笔写了一封给弟弟苏辙的信交给吴味道,嘱托吴味道抓紧时间,赶快赴京赶考,并祝他高中。后来,吴味道果然考中了进士,他念念不忘苏东坡的功德,特地写信感谢苏轼的宽容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