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及两位皇后的陵寝。定陵在明诸帝陵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它是第一座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经过科学发掘、地宫被开启的明代皇陵。但谁又知道,在皇陵开启、珍宝面世的背后,隐藏了多少风风雨雨。
寻找墓道,一波三折
1955年,一份由著名史学家吴晗发起的请求发掘明代帝陵的报告送达了当时的政务院。
得到批示后,1956年春,对定陵的考古发掘工作悄然展开了。发掘工作首先是从寻找墓道开始的。定陵中安葬了万历皇帝与孝端、孝靖两位皇后,且他们并不是同时下葬的,这就存在地宫多次开启的问题,也就是说应该有一条通向地宫内的通道。十三陵中有些皇陵的方城明楼背后可见到被封死的砖砌门洞,这可能就是通向地宫的通道入口。但是定陵的方城后面却没有砖门痕迹,那么通道的入口在哪里呢?幸运的是,考古工作者们在宝顶南侧发现了一些砖券的痕迹,可能就是入口。虽然它不是位于陵城的中轴线上,但却准确地朝向正南方向。于是第一条探沟就在这里开挖,果然很快就找到了由砖铺成的隧道地面,还出土了一方小石碑,上面刻着“隧道口”,墓道开口就这样轻易地被找到了。为了节约时间,减少发掘量,考古队决定不沿隧道发掘,而是向前跳跃一段,直接向下发掘。谁知这个决定却使发掘陷入了困境。第二条探沟开挖一个多月后,已经挖出了一个长20余米、宽6米、深7米多的大沟,可是却不见任何墓葬迹象,就连砖隧道也神秘消失了。各种谣言开始在考古工地及周边的村庄流传开来,有人说这是皇帝显灵把自己的地宫藏起来了,也有人说挖了地宫要遭天打雷劈,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要止住流言就要尽快取得工作上的突破,最后大家决定加大探沟宽度试试看。新的方案立竿见影,一尊重要的石碑出现了,上面刻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这尊指路碑就像是一把能够打开地宫的钥匙,重新点亮了大家心中的希望。然而疑问并没有完全解开,此地为什么会出现一尊泄露地宫秘密的石碑呢?砖隧道又到哪里去了?当发掘按照石碑所指的方向继续进行,发现了新的石质隧道时,才找到了答案。原来,定陵地宫的隧道由两段组成,前段的砖隧道大致呈正南北走向,而后段的石质隧道则变为与陵园的走向相同。两段隧道之间不但存在一个夹角,而且也不是紧密相连的,中间有一定间隙。第二条探沟正好挖在这个间隙上,难怪见不到任何迹象。而在拐点上设置指路碑,则是因为地宫建成后需要多次开启,所以负责此事的官员为自己留下了指路标记。又是一段漫长而艰苦的发掘,石隧道中的夯土被逐层清理,考古队终于来到了石碑所指的金刚墙前。金刚墙高8.8米,厚l.6米,厚厚的墙基由4层石条铺成,石基上方用56层城砖和灰浆砌成。仔细察看金刚墙,又有新的惊喜,在墙上竟然出现了浅浅的内凹印记,俨然形成门洞的形状。原来这是由于隧道中填土的压力使得金刚墙被略微推向了地宫内,地宫的入口终于找到了。
遭遇“暗器”
只要打开金刚墙,就能进入地宫,但考古队员们心中还隐藏着一丝不安。进入地宫真的如此容易么?地宫中会不会有传说中为防范盗墓贼而设下的暗器?明代机械与火器的水平都有了很大发展,而且定陵距今不过400年,会不会真的有暗器?1957年9月19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开启金刚墙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两位考古人员爬上高高的梯子,开始从上面撬取墙砖。随着宽大沉重的墙砖被抽出,一股黑褐色的烟气噗的一声迎面而来,两人被冲得一阵头晕,眼泪横流,赶忙爬下梯子躲避。还好,这可能只是墓中尸体、器物腐朽产生的瘴气,并没有太大的毒性,只是把在场的人都呛了个“痛哭流涕”。渐渐地,烟雾由黑变白,而后慢慢散尽。考古队员们再次爬上梯子,抽出更多的砖块将开口扩大,随后几位队员跳进了地宫。众人在黑暗的洞中摸索前进,突然,手电光被一面白晃晃的“墙”反射回来,有人大喊一声“有暗箭”,大家立刻趴在地上。但等了很长时间,并没有什么动静,于是大家试探着站起来,仔细察看,原来面前矗立着的是由汉白玉雕制的巨大地宫大门,门上有面目狰狞的兽首门环,每个门扇上还突起9行9纵81枚乳钉,就是这些乳钉,刚才被当做了暗箭。
“钥匙”开门
虚惊之后,大家又为开门犯了愁,巨大的门扇任凭使出多大力气来推都是纹丝不动,怎么办?从门缝中向内观察,原来里面有石条顶住了大门。墓门怎么能从里面顶上,又该怎样进去呢?这时,有位队员想起了文献中关于“自来石”与“拐钉钥匙”的记载。明代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并没有修建帝陵,一些士绅遗老就自发组织起来,将他与皇后的尸体葬入他在位时为妃子修建的陵墓中。史料记载,在打开地宫大门时就遇到了“自来石”的阻隔,而工匠们使用“拐钉钥匙”打开了大门。定陵中能从内部自动堵住大门的石条无疑就是“自来石”,那“拐钉钥匙”又是什么样的呢?
依照名称,一个折尺形的铁条很快被试制出来,将它伸入门缝,顶在石条上,使劲一推,石条果然被推开了,再推大门,巨大的石门轻巧地应声而开。果然是一把好“钥匙”,此后地宫中每个墓室的大门也都是用这把“钥匙”打开的。这时,神秘的“自来石”也露出了真面貌,原来这是一块立在地面上的石板,关门时将它靠在门扇上,随着门扇闭合,它也逐渐滑落,直至将门定死,设计之巧妙令人叹服。
开启棺椁取珍宝
地宫由甬道、前殿、中殿、左右两配殿、后殿构成。前殿地面铺着厚厚的松木板,但不见其他遗物。中殿地面也铺松木板,除了有万历皇帝与两位皇后的石刻神位外,也不见其他遗物。左右两配殿中垒砌着棺床,棺床上却空荡荡,并不见曾经摆放棺椁的痕迹。灵柩到哪里去了?
直到打开后殿的大门,一切才豁然开朗,原来两位皇后并没有葬于配殿,而是与万历一起葬在了后殿中宽阔的棺床之上,3具巨大的朱漆棺椁静静地摆放在那里。除此以外,后殿中还摆放着26箱各式随葬品。最先开启的是两位皇后的棺椁,它们不像盛殓死人的棺木,倒像是两座珍宝库。棺椁中塞满了各色珠宝、金银、玉器,还陪葬着大量的织锦与服装。这些纺织品不仅织工精美,且图案丰富多彩,特别是孝靖皇后棺内的许多以孩童为主题的锦绣图案,充满了生活气息与天真的童趣。发掘之前曾有人猜测,也许定陵有防腐措施能够保存下完好的尸体,但是两位皇后都只剩下了骸骨,不复当年的容颜了。不过,她们头上的青丝却都完好保存了下来,留给人们一丝遐想的空间。万历的棺椁宽、高都为1.8米,长3.9米,金丝楠木制成,上面遍施朱漆。打开椁板,棺木上铺着一面黄旗,上绣“大行皇帝梓宫”字样。皇帝棺中同样塞满了各色金玉珠宝以及大量珍贵的绣品、服装。在一只小圆盒子中,考古队员们发现了一顶华美精致的金丝翼善冠,由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重量逾800克,半圆形的帽山之上挺立着两片金丝帽翅,后山嵌二龙戏珠图案,两条金色行龙足登帽山,眺望金色火龙珠。棺中万历皇帝的尸身也已经腐朽不存,仅留存下骸骨。
动荡岁月留遗憾
至此,定陵的发掘工作基本完成,前后共历时2年多,但它的悲惨遭遇却刚刚开始。
首先是参加发掘的考古队员们被陆续下放,发掘所得的材料和文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不仅迟迟无法出版定陵的发掘报告,无比宝贵的丝织品也开始腐朽、变黑、变脆,其中许多珍宝就这样带着它们身上无尽的谜团彻底消失了。而后定陵博物馆被接管,不懂文物工作的新领导认为定陵中出土的棺木已经没有用处,就一意孤行地将这3具珍贵的文物当做垃圾扔出了院墙,之后便再也无处可寻。更令人叹息的是,“文革”期间,“造反派”来到定陵博物馆,以批斗地主头子的名义,将万历皇帝与皇后的3具骨骸全部付之一炬!随着政治风暴的平息,定陵也终于摆脱了无尽的痛苦,渐渐恢复了平静。今天,定陵博物馆已经整修一新,对全世界的游客开放。历经沧桑的皇陵不仅向世人展现着明朝曾有的辉煌,也讲述着它的坎坷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