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编科技大博览(A卷)——日益重要的环境科学
8278400000034

第34章 我们的行动(6)

每年生产出的这种塑料量达50亿磅,所以大规模地回收便可以大大减少填埋场中这种垃圾的数量。但塑料有许多不同类型,通常商品中包含的塑料就有46种,而且许多产品中含有多种塑料,如塑料的番茄沙司瓶便是由6层不同塑料组合而成的。为了有效地再生高质量的塑料,不同种类的塑料需要事先被分开,如果多种树脂一起再生,产生的塑料质量会降低。低质量塑料混合物常用来制造类似于木材的东西,有时称为塑材,适宜用做户外建材,如篱笆柱、公园长椅等,特别结实耐用。在德国,隔离噪声的塑料篱笆开始在高速公路上使用。

垃圾的重复使用

为使玻璃瓶能重复使用(reuse),瓶壁必须比一次性瓶子的壁厚,故整个瓶子也较重,由于重量增加,运输费用也随之增高。过去的年代,重复使用瓶子是因为当时的制瓶厂小而分散,重复使用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今天,全美国小型分散的厂子已集中起来,数目仅为原先的1/10,瓶子重了运输起来成本增高,所以便不能再回到过去重复使用玻璃瓶的时代了。虽然美国重复使用瓶子的数量下降了,然而其他国家仍保持相当的规模,如在日本,几乎所有的啤酒瓶和米酒瓶都要重复使用达20次;而在厄瓜多尔,一个瓶子要用10年以上。

欧洲国家如德国和瑞士有法律以促进容器的重复使用。美国一些饮料业近来一反往常抛弃瓶子的习惯,采用塑料瓶为定户直接送牛奶,这种瓶子可以用50~100次。一些酿造业也对重复使用瓶子发生了兴趣。但总的看来,除非立法者和消费者采取行动,否则美国是不会回到重复使用旧瓶子的年代了。

废弃物的源头削减

工业在设计和制造其产品时就要注意减少废弃部分的体积和有毒害物质的含量,此种战略可称为源头削减(source reduction),它是废品处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创新和产品改革可以减少产品在被使用后所余留的废弃部分。例如,现在干电池中所含的有毒物质就比20世纪80年代时减少了许多,另一个例子是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铝罐的重量减少了35%。许多工厂也在设法减少它们每天都要使用的有毒的氯化溶剂的量,此物被广泛地用于电子工业、干洗业、泡沫隔绝材料和工业清洁等。有时可以采用毒性较小的东西去替代,以达到从源头削减的目的。化学溶剂的源头削减依靠降低溶剂的挥发就可以实现,因此种物质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通过挥发。装设节省溶剂的装置不仅对环境有利,而且工业上也可以节约成本。

减缩产品材料(dematerialization)是很好的方法。随着技术上的改进,产品重量和体积正在逐步缩小,但要达到从源头上降减的目的,新产品必须像被它所替代的旧产品一样耐用才行。假如新的小而轻的产品使用寿命较短,废物从源头降减的目标就会落空。在美国,让消费者购买那些产生较少废弃物的产品的传销活动也开始进行,例如一家纤维柔化剂公司推出了一种可折叠的和可被生物降解的浓缩纤维柔化剂容器,如果社会上大量采用这种容器,市民垃圾量将会降低不少。

拯救海洋

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已使许多大洋生态系统岌岌可危,导致了世界范围内海洋生物量的下降。过度捕捞,污水排放及化肥、农药、石油及垃圾的不断进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愈演愈烈,再加上近年来气候的变化,正在给全球海洋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曾经以其丰富的鱼贝资源滋润过古希腊和土耳其文明的黑海,其内的生物几乎已荡然无存,80%以上的捕捞鱼类已绝迹,代之而起的是以垃圾为营养的海藻疯狂地生长,和以此为食物的北美水母的大量繁衍。疯长的海藻阻断了阳光的透入,使黑海的水生生态系崩溃。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地中海、波罗的海以及我国的渤海。

在全世界捕捞的约200种海产鱼中,资源遭到破坏的已达60%。同时捕捞者们的网中打上来的还有许多“副产品”,如海龟、海豚、鸟类、水獭等,每年约有3000万吨这类“副产品”被打捞上来,相当于总捕捞量的1/3。这对海洋生态系统是一种野蛮的破坏,人类的不良活动对曾为生命摇篮的海洋是一种犯罪,照此下去,在20世纪末,地球上的珊瑚礁将不复存在,而珊瑚礁正是海洋生物最重要的活动栖息场所。今天,拯救海洋已成为人类的当务之急。

保护野生生物

当前世界上已有超过3000个的国家公园、庇护所(refuge)、隔离森林和避难地(sanctuaries)来保护野生生物。第一个野生生物庇护所是1903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为了保护褐色鹈鹕而建立的。如今美国已有了400多个庇护所,集中在阿拉斯加。而保护野生生物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把它们关起来、养起来,而是努力去恢复那些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事实证明,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是可以被恢复的,这里有一个例子,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内的植物群落曾遭到破坏,在1934年时还是一片荒凉,但由于长期的努力和投入,今天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多种林木已经生长起来,完全改变了当年校园的面貌。

这些手段都用来拯救野生生物,并想尽一切办法来增加濒危生物的数量,因为一个种群当它的数量下降到一个临界最小值(critical minimum)时,便极大地增加了遭受灭绝的危险性。如一种疣鼻鹤,在1941年时已下降到全世界仅有15只,经过长期的努力,到20世纪90年代已增加至100只了,专家们在继续努力,期望在21世纪能将它从濒危生物名录表上除名,而变为受威胁物种。另外,已有人尝试将克隆技术用来拯救濒危物种,已取得初步成功,开辟了一条新路。对亚洲白肢野牛和白臀野牛的克隆便是一个例子,这些类似于牛的动物由于遭受过度猎杀而濒临灭绝,而克隆则是拯救它们的一种方法。克隆一般包括如下过程:先从普通母牛身上取出一个卵细胞,去掉其细胞核,然后从野牛细胞(或已死野牛的冷冻细胞)中取出遗传物质并注入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去,再用化学物质促使该卵“受精”,并形成胚胎,然后将此胚胎植入母牛体内,让我们共同来爱护动物最后生下了小白臀野牛,到此克隆便获得成功。如果把它和自然受精出生的白臀野牛交配,便可增加这一物种基因的多样性。有人想用克隆技术重现恐龙于世上,搞出一个现实中的“侏罗纪公园”来,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可能用石头(化石)来克隆。克隆人和宠物也是不智的,因为它将引发许多问题,而且大约1/4的克隆动物本身是有问题的。最紧迫需要克隆的物种有大熊猫、华南虎和西班牙野山羊。

发达国家最先收集世界各地的植物种子并保存起来作为植物种质资源的贮备所,被称为种子银行(seed banks)。保存种子使其具有活性并随时可以播种到土壤中去,这便需要控温控湿等人工条件,需要长时期的经济投入。种子银行对保存植物种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有一定的缺陷,如:

(1)有些植物(如土豆、兰花等),不依靠种子来进行繁殖,所以不宜保存其种子。

(2)不能无限期地保持一种种子的活力,因此必须定期进行播种、萌发、生长,以收获新的种子。如从古墓中发现的种子鲜有能发芽者。

(3)火灾及断电等意外事故可以使得保存的种子永远地失去。

(4)种子银行的最大问题是它使物种脱离了自然界的进化,因此当被重新引入到自然环境中时,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而生存下去。

所以保存种质,不用说动物,就是保存植物种质也是一件很艰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