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各自爱
8274400000010

第10章 甜区

甜区其实是个体育术语,它来源于英文单词sweetzoone或者sweetpoint,也有不同的中文译法如“甜蜜点”、“甜点”,意思是指球拍拍面的最佳击球位置。它意味着击球的力量、手感和对对手的冲击力。

说说写作中的“甜区”。比如说我深深喜爱的某作家,在新书里,我认为她没有发挥出最好的文字水平,这绝非因她技术下降,而是她偏离了自己的“甜区”,具体说就是:她是个长于横向书写的人,比如说笔力一落到具体的情境描绘,人和故事上,浸润感就很好。而新作是纵向的,是就一个个主题发起思考,这个空中技巧不是她擅长的。类似的例子实在太多,比如很多小说都好在散文化的段落,而不是情节的架构和遒劲的思辨力,这就是因为作者回到了她的“甜区”,能用力的部分。

对“甜区”的依赖,乃人之本能,就像四季色彩原理中,春季人穿亮丽色系,秋季人穿大地色系就会高效而准确地赚取预期美感一样。但是这种轻车熟路,注定射中靶心的安全系数,也会变成固定路径的狭隘。有时,看见一个作者努力而诚挚地写着非甜区的文章,我甚至有点淡淡的感动,他是用力想拓展自己,离开手到擒来的工具和地盘,蹒跚地跑到陌生地带去探险。“甜区”大小影响了一个作家的活动半径,后期可持续发展性。(但也不是绝对的,也有用单一文体和题材反复写也能写好看的。)

我喜欢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小说,那时是写实主义的高峰期,而且作家们多不是知识分子,他们秉承一个观念:写作得取用直接经验,因而他们个个人生经历丰富,不管毛姆,格林还是奥威尔。毛姆素来看不起书房作家(以至于有些人以为他不读书,直到读到他的书评,细致犀利),他自己是十七岁就跑出去游学了,他要是写异域风情,无论印度还是中国,就一定要实地考察,听到他们的口音,打量他们的穿着,摸熟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格林亦是屐痕处处,遍布全球,异域风情密布,什么行业和阶层,他都了若指掌,他传记的下册是可以当环球游记来读的,哈哈哈。他经历过二战伦敦空袭、战后原殖民地独立浪潮、中东战争,他的足迹更从苏伊士运河一直到西非的塞拉利昂,做过间谍并亲临火线。

奥威尔更好玩,他自己是中产出身,伊顿公学出来的,结果放着好端端的殖民地警察不做,辞了好几百镑年收入的工作,换上褴褛衣杉,遮住自己的伊顿口音,数年混迹于流浪汉等危险人群之中,以期获得最近身的精确资料。后来为了写《向加泰罗尼亚致敬》,又奔赴西班牙前线,舍身参战之后做出实地考察笔记——这类动态取材,就等于是不断调整素材库“甜区”,不让自己淤滞在一处。

再说阅读,这个我拿自己来举例吧。我个人的“甜区”是西方小说,散文部分是民俗,植物,园林,美食,家居,工艺,名物考据这块,还有中国的古诗词和笔记。只要在“甜区”范围内找书,基本都不会失手错选,但流连甜区容易造成偏食,为了荤素搭配,丰富精神食物结构,合理摄取营养,就不能只顾舌头不顾胃,就得把自己频频赶出“甜区”,强令大脑读一点非甜区的书,建筑啊,历史啊什么的。

离开熟悉的“甜区”,一开始是咀嚼艰难,口感不适的,但慢慢也渐入佳境。比如最近我很受益于芦原义信的一本建筑书,《街道的美学》,很讶异于他对直觉的抓取和理性析出的能力。

我自己很多感性的习惯,都能用他的建筑理论来阐释。如喜欢窄小栽树的小街(可用D/H值来解,某一个比例会让人舒服),偏爱座灯讨厌高悬的白炽灯,这是因为反射光在夜晚比投射光更易构成室内氛围,在广场,咖啡馆,教室上总找死角坐,这是“阴角原理”,封闭空间会带给人母体的安全感。还有为什么在文学作品中,日本的街道和建筑没有欧洲的有美感,是因为二次轮廓线过多,干扰视线,且不利于语言描述。还有日本人的内心,深深渗透“地板型建筑”的精神……这些知识点,都给予我很大的启示,可以冲淡成很多杯营养液。

不仅阅读,包括思考方式也有“甜区”。昨儿还看阿城说:“美院和美院附中美学教育有一个错误,就是让女孩子也去画素描结构,这不是她们的长处,那是男性脑的长处。女性脑就应该从颜色开始起,不要管素描,从颜色开始走就对了。”人际交往亦有“甜区”。前年写过“我喜欢和散文人格的人生活在一起,温煦贴地,没有情绪陡坡;和小说人格的人做朋友,丰富有趣,跌宕多姿”,这个就是敏感又好奇的本人的“甜区”。敏感易受惊的心可以舒展,好奇的眼睛也可以多打开几扇窗户。但每个人的“甜区”也不一样,有些人可能喜欢通过交锋来磨亮刀刃,不让思维生锈或关系死水化,又有人喜欢过山车似的跌宕戏剧感,觉得非如此不刺激。总之,林林总总的甜区,因人而异,选择重蹈旧路无可厚非,偶尔涉险也别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