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魂之光
8274200000049

第49章 赵博生血洒黄狮渡

赵博生, 1897年9月7日出生于河北省黄骅县东慈庄。赵博生有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大。1914年,赵博生念完私塾,因家道衰落而辍学,后投考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但未考取,先当了半年旁听生,半年后以合格成绩录取到第六期正规班学习。1917年夏毕业后,就职于皖系军队第一师步兵第三团第二连见习官。

在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中,赵博生深有感触。他立下救国志向,要当一名“模范军人”。但是,残酷的现实给赵博生无情打击。从1920年7月开始至1924年9月,因军阀混战他被从皖系转到直系,又从直系落入奉系,短短五年,三易其伍。他深感当时“中国的政治这样腐败,社会这样黑暗” 。

此后,他投入冯玉祥的国民军。当时的国民军纪律比较严明,赵博生在军队中积极上进,很快便担任第五旅参谋长。1926年9月,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宣布接受三民主义,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委任共产党员刘伯坚为国民军联军总政治部副部长,并派党政人员分赴各军成立政治处,担任全军党务政治宣传训练工作。从此,赵博生有机会接触到共产党人,了解了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冯玉祥与蒋介石合作反共。赵博生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也在进行清共。赵博生对此感到茫然和愤慨。

1929年,西北地区大旱。赵博生时任第十四军参谋长兼特种兵旅旅长,并兼西安城防司令。一边是灾难之下农民卖儿卖女、背井离乡的悲惨生活,一边依然是军阀的横征暴敛。百姓生活凄惨,政府置百姓于不顾而专注于战争的景状,令赵博生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决心要拯救人民,让他们脱离苦难。

1930年的蒋、冯、阎大战中冯玉祥战败,赵博生所部第十四军被改编。此时,赵博生接受孙连仲邀请,出任第二十六路军参谋长。1931年2月,蒋介石开始策划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反革命“围剿”,调第二十六路军入江西“围剿”红军。

红一方面军从5月16日至31日连打五个胜仗,横扫700余里,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蒋介石不甘心失败,于同年7月,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第三次“围剿”,第二十六路军被推至宁都。9月,第三次“围剿”又被红军彻底粉碎,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这时,第二十六路军在宁都的处境,已经是处于红色区域的包围之中。

第二十六路军被困在宁都之后,薪饷没有保障,影响士兵生活,加上北方士兵水土不服,军队非战斗减员很严重。所以,官兵中思乡、厌战情绪十分普遍。此时的赵博生特别思念当年在西北时期的政治部刘伯坚主任,为了挽救这支部队,他想找到刘伯坚,找到共产党。

其实,共产党就在赵博生身边。第二十六路军中有一直与党组织保持联系的第七十三旅上尉参谋刘振亚。1931年5月,中央又派出王超、袁血卒(又名袁汉澄)、李肃等共产党员打入该军。他们和刘振亚一起,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第二十六路军开展兵运工作。秘密发展了20多名党员,并在第二十六路军成立了党的特别支部委员会,下辖官长党员和士兵党员两个支部。

特别支部委员会根据赵博生的一贯表现,特别是到江西后的言行,认为他是倾向革命的,拟发展其入党,并上报党中央。1931年10月,党中央批准赵博生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赵博生开始了新的政治生涯。

九一八事变后,第二十六路军的广大爱国官兵都不愿继续留在江西“剿共”,要求回到北方家乡抗日。孙连仲将官兵要求电呈蒋介石,而且未等复电,便命令部队向北开拔。可是,此举遭到蒋介石反对。部队离开宁都60余里时被挡回来,命令他们“死也得死在宁都”。这样,第二十六路军官兵进退两难,前进将被红军消灭,后退乃为蒋之军令不容。

总指挥孙连仲离开宁都后,赵博生代行军务。他以自己公开代行军务的身份,利用部队高涨的抗日反蒋情绪,因势利导地开展工作。给全军官兵讲要挽救民族的危亡、不做亡国奴,就要有冲破一切障碍、选择一条正确道路的勇气。

11月底,特派员王超奉调回上海党中央的途中不慎被捕,第二十六路军党组织的领导人名单和政治决议案、组织决议案落到了敌人手里。12月5日蒋介石南昌行营拍来十万火急的电报:“令二十六路军总指挥部严缉刘振亚、袁汉澄、王铭伍三名共产党员,星夜送南昌行营惩处”。

第二十六路军特别支部的同志与赵博生一起沉着、果断做出了应对决策。他们判定王超不是有意出卖党的组织,否则被点名缉拿的就不止这3位共产党员。因此,他们决定将此事转化成为全军举行起义的导火线。

赵博生先后做通了董振堂、季振同的工作,准备发动起义。同时又派袁血卒前往红军总司令部驻地瑞金的叶坪,向朱德总司令汇报第二十六路军的情况。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马上召开会议,经研究,对第二十六路军起义作出周密部署,并将起义的时间定为12月13日晚12时。

此时得知,第二十六路军的两万套棉衣和11月的军费已经到达宁都以北的广昌,不日可以抵达宁都,如按原定计划起义,则无法得到这些物资。季振同主张把起义的日子推迟一天,争取给大家发了衣服,发了饷,再起义去当红军。赵博生和特支的同志认为,推迟起义虽有一定风险,但能得到那些物资也值。经过报告,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也同意推迟一天起义。

14日,除一个团之外,第二十六路军1.7万名官兵参加宁都起义。天亮后,起义部队在宁都城南门外河滩上集合,赵博生向全体官兵发表了简短的讲话,宣布起义胜利了!指挥部队浩浩荡荡地开往苏区。

16日早晨,刘伯坚代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向起义官兵宣读了将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的命令和毛泽东、朱德签名任命红五军团及其所属各军领导人的委任状。季振同为红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为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第十三军军长,赵博生为红五军团参谋长兼第十四军军长,黄中岳为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军长。

部队经过两个多月的整编后,赵博生所部和兄弟部队一道开赴前线作战。1932年2月,参加围攻赣州的战斗;4月,与红一军团组成东路军,参加东征福建漳州的战役;接着,回师江西与红三军团会合,于7月间向粤北的南雄挺进,在水口大败广东军阀陈济棠部;8月,红一、红三、红五军团并肩北上,连克宜黄、乐安等县城;尔后,率部参加了攻克建宁的战役。这一时期,赵博生曾担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第十三军军长。他在指挥作战中,表现出了沉着、果敢、英勇、灵活的军事指挥才能。因赵博生指挥作战有功,红五军团成立一周年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下令嘉奖赵博生,并授给他一级红旗勋章。

1933年1月,第四次反“围剿”的黄狮渡战役中,为了保障红军主力在黄狮渡歼灭敌人,赵博生奉命率4个团在侧翼钳制3倍于己的敌人。赵博生深知此战关系重大,他亲临前线,勘察地形,构筑工事,布置兵力。在激烈的战斗中,赵博生指挥部队连续打退了敌人多次疯狂进攻。1月8日战斗即将结束时,我军子弹打光了,手榴弹扔完了,赵博生就指挥战士们用石块猛砸敌人,用写有“百战百胜”字样的斗笠装上鹅卵石回击敌人。部队伤亡增大,在阵地就要易手的关键时刻,赵博生亲自带领军官组成的最后突击队,向疯狂的敌人发起猛烈的反冲锋。赵博生在距敌百米远的地方,一边指挥,一边回击敌人,不幸右额中弹,壮烈牺牲。

赵博生不幸牺牲的噩耗传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致电红五军团,吊唁赵博生。唁电说:副总指挥赵博生“是为苏维埃政权而牺牲的,为中国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牺牲的。他的牺牲,是永远光荣于中国苏维埃史上。中央政府表示悲悼和敬意”。

为了永远纪念为苏维埃政权而牺牲的赵博生,1934年1月1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下令,将宁都县改为博生县,命令全苏区于1月21日举行追悼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又在瑞金叶坪广场上,建造“博生堡”以示纪念,朱德总司令还亲笔题写了“博生堡”三个大字。赵博生的遗体被安葬在他领导起义的宁都县城。

(撰稿赖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