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魂之光
8274200000034

第34章 文武双全豪气冲天的伍中豪

伍中豪,又名昭福,1905年出生于湖南省耒阳市城南伍家村,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受李大钊的直接影响走上革命道路。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北京大学和黄埔军校的高材生,可谓文韬武略,学识兼备,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新学涵养,被誉为“第四军的文学家”。他一生正气,为人从容不迫、文雅洁净,他作战带兵训练有素,军事水平很高,能把部队带好、训练好。他在黄埔军校学习时曾在一次军人大会上作演讲,博得众人的一致赞誉。他深得当时总教官兼教导一团团长何应钦的青睐,何应钦一直对他青眼有加,表示伍中豪一毕业便请他做自己的副官。然而,伍中豪有自己的理想信念,他不为功名利禄所困,坚定地走上了艰难却伟大的革命道路。

1927年9月,伍中豪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副团长兼第三营营长,率部首攻白沙告捷。秋收起义失败后,部队在文家市会师,伍中豪坚决支持毛泽东转兵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主张。转兵途中,敌人前堵后追,形势非常严重。伍中豪向毛泽东建议用“时东时西,时分时合”的作战方法,毛泽东采用了他的建议,甩掉了敌人,使部队顺利到达三湾。

1928年2月,伍中豪率一个营战士,运用围城打伏击的作战方式,解放宁冈新城,歼敌一个营,俘县长张开阳,取得井冈山根据地开创以来第一次全歼敌人的胜利。

1928年6月,伍中豪率第三营到永新夏幽,分兵做群众工作,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夏幽工农兵政府和中共特别支部。夏幽成了根据地的一面旗帜,为毛泽东写《永新调查》提供了资料。

1929年1月,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在宁冈柏路召开会议,决定红五军主力与红四军的第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红四军第二十八、第三十一团突围向外发展,以牵制敌人。突围的红军向何处去发展,成了会议争论的焦点。有的主张向赣北去,有的主张向赣东发展,也有的主张到湘南去。时任第三十一团团长的伍中豪参加了这次会议,他在分析井冈山周围地区的形势后,力主向赣南发展,指出:赣南地域广阔,高山多,有回旋余地;敌人力量薄弱,不难对付;物产丰富,易筹给养;有中共组织和地方革命武装,群众觉悟高,活动多助,向赣南突围才是上策。1930年3月18日,毛泽东在赣州城郊楼梯岭会议上曾说:“红军在赣南有今日之发展,伍中豪应记第一功,他是力主到赣南来的。”

为了扩大革命根据地,红四军命令第三纵队纵队长伍中豪率部攻打闽西龙岩,发动农民起义。龙岩是闽西重镇,驻有国民党军一个旅。5月18日,伍中豪率领第三纵队再次进入闽西,5月23日至6月9日,先后三次攻克龙岩,全歼陈国辉旅2000多人,发动龙岩地区七县农民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奠定了开辟闽西根据地的基础。6月中旬,第三纵队扩编为红一军团第十二军,伍中豪任军长,并担任新成立的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毛泽东多次在根据地干部会上,表扬伍中豪能打仗,会做群众工作,是文武全才。毛泽东一直亲切地称他豪子。他也正如其名,满怀豪情,有胆有识,敢于善于打仗,作战灵活,有高远的战略眼光。无论是秋收起义,还是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及开辟中央苏区,伍中豪无不战功赫赫,是毛泽东军事上的得力助手,曾与林彪、黄公略并称井冈三骁将。

6月下旬,伍中豪患肺炎在福建长汀住院治疗,没有随毛泽东去打长沙。部队出发前,毛泽东到医院去与伍中豪道别,伍中豪对毛泽东说:“中央取长沙、攻武汉、饮马长江的指示气候不对,以长途跋涉之孤军攻打大城市不妥,望多保重!”

1930年10月,病愈后的伍中豪根据红一军团的命令返回部队,他带领一个警卫排向袁州开进,与红一军团会合,在途经安福县时,突遭安福县靖卫团的包围袭击,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把他们压在山下,红军战士虽迅速还击,但还是寡不敌众。伍中豪见事态严重,让警卫排长迅速带人突围,警卫排长苦苦哀求让军长带人冲出去,他来掩护,可伍中豪威严地下令让他坚决服从,自己带领留下的战士坚持作战,掩护撤走人员的安全。在敌人疯狂的扫射下,伍中豪身受重伤,多处中弹。他身边幸存的战士看到敬爱的军长身负重伤,不禁声泪俱下,背起军长往后撤。敌人喊叫着冲下山来。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伍中豪坚持让战士放下自己去突围,战士坚决要与军长一起共患难,伍中豪不顾重伤,用尽全身尚存的力气,死死拉住树枝,挣脱战士的背,战士万般无奈下,只好突出重围回来报告。伍中豪被靖卫团开枪杀害,时年25岁。

“男儿沙场百战死,壮士马革裹尸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

这首诗作于1929年5月,是伍中豪生前的铮铮誓言,也是伍中豪壮烈一生的真实写照。

(撰稿陈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