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有这么一种现象,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每一个同学在班上的座位都是固定的,大家都按这个固定好的座位有秩序地学习、生活。上了大学之后,就不存在座位固定的问题了。可是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同学们经常坐的位置实际上没有多大变动,初次进教室选定的座位一般来说会成为他以后常坐的座位。而且并不是说故意要选之前坐的座位,而是一进教室不由自主就会朝自己熟悉的座位走去。更有意思的是,如果常坐的座位被人占了,自己心里会感觉很不舒服。想想也觉得挺不合理的,毕竟座位那么多,而且也没有人规定某个座位是属于谁的。但是就有这么一种心理,让我们做出许多自己无法理解,令自己困惑的事情来。这种现象,在大学里快要期末考的时候最为明显。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对自己选定的角色位置不因其他因素而发生太大变化的现象,称为定位效应。
实际上,这种困惑也不难理解。先入为主的观念,往往能在人们的大脑中保持很长时间,在没有特别重大的刺激影响的情况下,这种先入为主会强力抵抗随后而来的刺激影响,使最初形成的印象占据主导地位。
定位效应会使人们的内心产生一种协调感,也就是习惯成自然。最初形成的印象,如果与后来的认知出现不一致的话,人的内心就会产生冲突和不愉快感。人们为了避免这种不愉快感的出现,就会做出与之前认知一致的策略,那就是维持最早形成的认知形象。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召集会议时先让人们自由选择座位,之后到室外休息片刻再进入室内入座,如此五至六次,发现大多数人都选择他们第一次坐过的座位。如果在休息一会之后,大家又重新选择座位,不仅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让简单的心理变得更为繁杂。在一种完全未知的环境中做选择,要比在熟悉的环境中做选择难得多,就是因为有定位效应的存在。
当然,也不是说任何人都是这样的,这与定位者的人格特质有很大的关系。习惯遵从自己认定的事情,说明这个人具有定力特质,也就是说一个人不为周围因素所干扰,始终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最初所选择的对象上。这种思想集中、专注的能力就是定力。这里所讲的定力不是禅学中的定力。禅学中的定力是通过坐禅而获得的精神集中,是禅学中的专业术语。此处所讲的定力是人人都可以获得的,只不过获得的程度深浅不同而已。
一般来讲,产生定位效应的人具有懒惰心理。他们不想改变目前的状况,他们的性情不活跃,懒得想,懒得言,懒得动,懒得变。一句话,他们认为变新太麻烦,能照旧就照旧。所以,一般来讲,无重大特殊变故,他们原先认定的事情、想法会一直保持下去。一个从小留短发的青春女孩,会把短发一直留下去。实际上,她的朋友都认为她留长发会很好看,会更有气质,但懒人的心态——短发容易打理,使她不愿意改变短发的现状。并且这种懒人心态还会产生一种盲目的认知,那就是短发更好看。这是一种定位效应的误区,定位者太过主观了。
盲目的认知也可称为盲目的自信,也就是自信过度。这种类型的人不受他人意见的左右或影响,更严重者会有一意孤行的行为,而且对自己做出的决定深信不疑。所以,产生定位效应也就见怪不怪了。
更多时候,“位”不一定就是指“位置”。不是像字面意思那样,选定好某个位置就不再变动,这样理解定位效应太过狭隘。我们都知道第一印象未必是准确的,但又会不由自主地根据第一印象做出判断。与某个人初次见面,因为环境的陌生,以及没有熟悉的朋友在场,这个人始终默默无语,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人就是一个内向的人。实际上,你走入了定位效应的误区。这个人真的内向吗?未必,当你与他熟悉甚至热聊起来时,你会发现他侃侃而谈,思维广阔,巧舌如簧,幽默风趣,这时你还会认为你的定位思想是正确的吗?
定位效应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确实,固定的习惯能让我们避免一些挫折,但也会使我们失去机会,不要总是让习惯给自己“定位”换个角度,也许会找到另一片生活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