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陷阱
8270300000053

第53章 德西效应:外加报酬有时会降低人的内在动机

生活就是一场心理较量,英雄难过美女关,赌客难过贪婪关。如果不是心存贪念,又怎会卷入让人身心备受折磨的赌局!“贪”字是由“今”和“贝”二字组成的,意为急功近利。“婪”字是由“林”与“女”二字组成的,意为女人如林,欲海无边。新手往往总是赢钱,因为新手赌钱只为好奇、好玩,没有患得患失之心,在贪念还没有滋长之前,他们不会迷失;因为初次赢钱的惊喜早已让他喜出望外,找地方回味那捡钱般的意外惊喜已经是当务之急。懂得放弃,才会拥有原先属于你的事物。其实,我们只要懂得见好就收,入袋为安,平淡之中也能见神奇,对我们来说即是福。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1971年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要求大学生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所有的被试者都没有任何奖励;第二个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一组是实验组,即每当被试者完成一道难题就可得到一美元的报酬;另一组是控制组,即完成难题后无任何报酬可得;第三个阶段为休息时间,并把被试者是否愿意继续去解题当做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十分努力,第三阶段愿意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的被试者则更愿意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这个结果说明,解答智力难题会给被试者带来愉悦的感受,被试者更愿意在内感报酬的趋势下继续这项活动,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即外加报酬反而会降低被试者继续此项活动的积极性。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德西效应。具体来讲,在心理学中,心理动机会受到内感报酬和外加报酬的双重影响,但当二者同时存在时,外加报酬不但不会使动机力量倍增,而且会使其降低。

生活中德西效应很常见。在学校常会遇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这些学生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与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也很淡漠,性格孤僻,喜欢独来独往,只专注于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细心观察这些学生,总会发现他们的一些优势或优点,然后通过恰当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放大这些优点或优势,如放手让他们组织一些学习讨论会,当他们感觉到讨论会对他们学习上的巨大帮助时,他们的兴致就会在无意识中被调动起来,整个人也会变得更为积极向上。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当内在价值与外加奖励同时存在时,有些人看重的是内在的价值成就感,当这些人去从事能够让他们内在提升的活动或工作时,就会得到愉悦与满足。独来独往的学生,平常得到的外在奖励太多,以至于外在的报酬已经无法激起他们继续奋发的动力,而那些真正能够让内心轻松并愉悦的活动反而会给他带来另一种成就感。体现自身价值并发挥潜在的才能有时要比外加的奖赏、物质的给予更能促进人们的积极向上。

外加报酬失去它原有的作用是因为人们对正在从事的活动已经形成了内在的兴趣,此时给予他们外在的奖励不仅显得多余,有时甚至会物极必反。一味地给予他们外加报酬会使得他们把学习活动或工作任务看成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才去完成的。

有时候仔细思考一下,外加报酬确实会践踏内感报酬。毕竟内感报酬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是无法用外在的标准来限定的,是无价的。如果内在的价值受到外在标准的界定,内在的标准就会变得世俗。而且,外加报酬会使人们原本的浓厚兴趣大打折扣,本来是人们有兴趣做的一件事,被赋予了外在因素后,就变成“是为了得到报酬做的”。而且,这个折扣在外加报酬得到兑现后会变得更为明显。

一些家境状况比较好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时,总会误入德西效应中。总以为金钱就是万能的,使孩子无法感受到在实现理想和抱负过程中的付出与回报,无法体验到成功的感觉。有些家长为了奖励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习惯,会买一些昂贵的礼物,如手机、电脑等,家长的出发点本是好的,殊不知这会导致学校内攀比、炫耀现象的蔓延,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很多企业负责人总在抱怨:我已经给他们涨了很多次工资了,可是高级的人才还是在大量流失。其实,就算涨再高的工资也无法满足这些高级人才内心的真正需求。作为负责人,首先得了解这些高级人才需要的是什么,通过一些方法和策略间接地提高他们的内感报酬,一般来讲,这比直接给他们加工资要有效得多。

事实上,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表彰都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不过现在的表彰活动过于频繁,以至于使得表扬流于形式,起不到真正的奖励作用。此外,因为对一些人张扬的表彰,会使得他周围的人心里产生不平衡感,从而失去继续学习或工作的动力。所以,在表扬那些真正值得表扬的人时,一定要注意时间和场合。当然,表扬的度一定要掌握好,不能让受到表扬的人从此以后就得意忘形、嚣张跋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