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陷阱
8270300000046

第46章 齐加尼克效应:无法完成工作造成的巨大压力

谁没有过成功的喜悦,谁没有过失败的痛苦?正是成功的喜悦,加上失败的痛苦,才构成了实实在在的人生。失败和挫折总是难免的,想得到的得不到,不想失去的却偏又失去,世上的事就是这样,经常难如人愿。为了避免挫折和失败,为了努力获取成功,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应用而生”。不仅如此,在压力面前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放松压力、获得轻松,而是不停地强迫自己学会承受心理负担,尽快完成工作任务,以至于压力越来越大,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

心理学家认为,“只有死亡才能完全摆脱心理压力的困扰。”也就是说,真实的人生随时都有压力的伴随,无论人生如何一帆风顺,总会有令人紧张、感到压力的时刻降临,尤其是那些成功人士。只有适时减压,才能保持良好的心境。中国有句俗话:知足者常乐,就是鼓励人们降低欲求,以减少挫折和压力。

心理学上有一种疾病被称为神经衰弱症,这种疾病是由于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导致人的精神活动能力减弱。该疾病以容易兴奋和迅速疲劳为显著特征,常表现为易疲劳、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衰退、精神不振等。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信息量的迅猛增长,许多脑力工作者面对节奏加快的批量工作,长期用脑过度,导致心理负荷日益加重,精神状态日益紧张,最终引起身体、心理能量的减少而出现严重疲劳,其结果就是神经衰弱症的爆发。

神经衰弱症的爆发与齐加尼克效应有很大关系。齐加尼克效应指的是工作或学习压力与心理紧张状态之间的关系。该效应来源于法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他要求两组被试者同时完成20项工作,在实验过程中,齐加尼克对其中的一组被试者进行了干涉,使得他们无法继续工作而无法完成任务;另一组被试者则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实验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虽然所有的被试者在接受任务时都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工作的被试者在实验结束后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工作的被试者,紧张状态继续存在。在随后一段时间内,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未完成的工作所困扰,齐加尼克就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齐加尼克效应。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或任务,或经过努力攻克了难题,人的心情就会豁然开朗,愉悦之情油然而生,之前所承受的压力现在想来也会觉得是十分美好的事情。正是因为完成过程的不容易,所以成功之后才会觉得异常高兴,压力随之消散,不复存在。但如果拖延了该完成的工作或学习任务时,想要完成这项任务的心情会一直伴随着我们。没有按时完成工作让我们产生了一种愧疚心理,愧疚心理让我们的压迫感越来越强,最后导致本该完成的任务却完成不了。

经济的迅猛发展要求人们解决问题、完成工作的用脑速度和用脑节奏必须跟得上知识信息的更新速度。大脑的积极思维是持续而不间断的活动,所以面对紧张的环境,压力是持续存在的。而且每个人掌握新知识的能力都是不等的,知识信息更新过快容易导致心理承受能力的减弱。再加上紧张的工作节奏和残酷的竞争压力,越发容易使人们产生紧张感、压迫感和焦虑感。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心理疾病。

常听人们讲,“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不可否认,一定压力的工作任务更能激起人们想要攻克它的动机与勇气。在学生时代,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为了得到老师的一句赞美或为了拿到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们拼命地学习,熬夜到凌晨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于是,优异的成绩就成了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我们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提高。当我们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眼泪顿时无法抑制地倾泻而出。同样的道理,具有一定难度的工作总是能激发我们解决它的欲望。

当我们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当我们完成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时,当医生经过整夜抢救病人且病人脱离危险时,当律师赢得诉讼与当事人激动拥抱时,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所有苦楚,忍受的所有压力就会随之而消散。在很多情况下,当人们没有完成应该完成的工作时,不管是出于自身的主观因素还是出于外在的客观因素,当初人们经受的压力并不会消失,而是继续伴随人们走下去。同样的压力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这主要取决于人们对待结果的认知态度。一个明智的人,在经过深思熟虑,认真客观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后,即使失败也能坦然接受。一个不够理性的人,在看待失败的问题时往往会犯错误,会钻牛角尖。他们怨恨命运的不公,怨恨机遇的错失,但从来不从自身寻找原因。这样的人把失败看得太重,无力承受失败的打击,结果是负性情绪占据心灵主导地位,引发很多严重问题。那么,在面对压力、紧张情绪时,我们该如何做?

19世纪后期,美国第23届总统竞选之日,候选人本杰明·哈里森(1833—1901)很平静地在等待最终的结果。当竞选结果公布时,已经是深夜11点多了。本杰明·哈里森的一个朋友给他家打电话向他祝贺竞选成功时,却被告知本杰明·哈里森早已上床休息了。一般人都会认为,这么重要的时刻,候选者肯定是心急如焚,焦急等待结果,怎么可能会如此安静?本杰明·哈里森的朋友同样有此疑问。本杰明·哈里森是这样解释的:熬夜并不能改变结果。如果我当选,我知道前面的路会更难走,所以不管怎么说,休息好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面对压力,良好的心态最为重要。而良好的心态是通过合理地调节工作时间,有效的自我放松,正确地看待事情的成败达到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或学习,休息的时候就好好休息,这样工作与生活才不会发生冲突。每个人都会遇到工作压力或学习压力,关键是遇到之后如何淡然处之。是焦虑急躁、寝食难安还是客观对待、理性处理,这是衡量我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标。没有完成该完成的工作而产生的紧张焦虑,并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太过于注重结果,更多的时候我们忽略了过程。如何能够在享受过程的愉悦心情中实现理想的目标,这是一门难解的哲学,却也是一门值得我们探讨、体验的哲学。所以,当我们为实现目标而奋斗时,不妨多欣赏、多品味实现的过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