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女状中记载的“孟母择邻”的故事流传千古,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据说孟母为了给孟轲选择一个适于其成长的居住环境,竟三次搬家。第一次搬到公墓附近的地方,孟轲看了一些送葬人的情景,就经常在沙地上埋棺筑墓;第二次搬到市镇之所,孟轲看到挑提卖货的人的情景,经常学那些人吆喝叫卖;不得已孟母第三次搬迁,这次搬到了学校附近,孟轲耳濡目染,开始学习揖让进退的礼仪,终于成为了令人敬仰的一代宗师。
由“近墓”之所搬到“市旁”,继而又转到“学宫之旁”,可见孟母多么重视环境的选择。环境对人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什么样的环境孕育什么样的人,古语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然,并不是说孟母的择邻直接造就了孟轲的伟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孟轲的成功与他从小的生长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弄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不无道理。
《颜氏家训》中提到: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然,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几千年前老祖宗就已经深刻认识到,小时候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耳濡目染,自然形成一定的品行习惯。良好的生活环境,优秀的亲朋好友,培养出来的小孩一般情况下其行为习惯都不会很差;相反,那些离异家庭或暴力家庭培养出来的小孩,长大后打架斗殴甚至杀人劫色的概率要高很多。作为社会单元的链条家庭,产生的问题如果表现出一种普遍性的话,就会形成普遍的社会问题。青少年问题日益严重,不能不说与整个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即链条效应,指的就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也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影响在青少年人群中更为明显。因为青少年这个阶段正是大量吸收知识的阶段,不仅是学校的课本知识,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等也是这个阶段要上的必修课。他们的心理正处于塑造的关键期,弹性较大,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冲击和影响。不仅是思想品德方面的相互感染,其个性、情绪、能力、兴趣等方面也会潜移默化地相互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源自晋·傅玄的《太子少傅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积极向上的人与积极向上的人相处,人会更向上;堕落的人与堕落的人交往,人就没救了……我国古代就有“亲君子,远小人”、“交益友、挚友、诤友,莫交损友、佞友、酒肉朋友”的说法。与思想正直、品行良好的人交朋友,潜移默化中你也会深受其益,甚至在你的人生发展中,真心正直的朋友会成为你前行的决定器。相反,喝酒的人与喝酒的人腻在一起,酒无论如何也是戒不掉的;你参与了打架斗殴的群体,那么你的思想就会向暴力、邪恶的方向转移,甚至久而久之你还会变得乐此不疲,危害了自己,也危害了社会。这就是链条的连锁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怎么好,通过结交一些心地善良,胸怀坦荡的朋友,与他们相处,就会慢慢发现自己有些地方需要改变,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变得高尚起来;假如结交的朋友都是一些举止行为很差的人,那么不好的行为会逐渐扩大,更为严重的是,你会形成一种习惯,进而来支配你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孩子的社会生活面也在逐渐扩大,一些不良的观念和行为等难免也会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之中。如果学生打群架,有同学不参加,那是其他同学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为了讲义气,免受被孤立的处境,尽管认为该行为不正确,但也会加入,时间长了就会混淆是非,并把错误的行为当成是维系兄弟感情的纽带。对青少年、中小学生来讲,结交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影响到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作为家长、老师必须要擦亮眼睛,细心关注学生的人际圈子。
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谈起他在西南联大读书时的情景,曾感慨地说:“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学习,同学们依然非常认真地学习,热烈地谈论,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有时甚至比上课时学到的东西都要多得多,这种学习更深入、更细致。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你想不进步都难啊!”
好的学习氛围和生长环境对孩子的塑造大有裨益,可以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面对复杂多变的周遭环境父母和老师要做好防护措施,不要等问题发生了才着急处理。在平时生活中,作为家长和老师要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给孩子做好榜样,从小就要求孩子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孩子犯错,父母不针对问题找症结进行引导,而是漠视孩子的错误或纵容孩子的无礼行为,这势必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的发展。
一个孩子从小形成的行为品德和习惯会成为自己性格中重要的一部分。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客观看待,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依据。自控能力很强的人,或洁身自好的人,是可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的人一般不会陷入混浊的染缸中。《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最初的本性都是善良的,长大后之所以秉性不一,与父母、老师的教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处在成长阶段的小孩需要我们的悉心呵护,也需要我们的精心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