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陷阱
8270300000024

第24章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反抗障碍的力量

“我想和你成双对,可怜天公不作美。你情我愿终不悔,只有共死化蝶飞”。美丽、凄惨、动人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多少年以来一直深深地牵扯着我们心中最美的记忆,不断撞击着我们脆弱的灵魂,不断触动着我们波涛般汹涌的激情,令人陶醉,引人深思。

祝英台,美丽聪颖,自幼对知识有着无穷的渴求,无奈其父始终不应,只得男扮女装,偷偷远去他乡求学。途中与梁山伯相遇,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后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二人同窗三载,情深似海。祝英台深爱梁山伯,但忠厚淳朴的梁山伯始终认为祝英台是男儿之身,故只有深深的兄弟之情。十八相送,祝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并暗示梁山伯家有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他做媒。后一切明朗,梁山伯心中甚是欢喜。无奈天公不作美,祝英台的父亲早已把她许配给家境富有的太守之子。美满姻缘,已成泡影。面对祝家的抵死相抗,祝英台和梁山伯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生不能同寝,死亦同穴”的誓言深系二人之情。从此梁山伯忧郁成疾,不治身亡,祝英台遵守诺言,以身殉情。

哭天地,泣鬼神,祝英台哀恸感应上苍,风雨雷电大作,梁山伯坟墓爆裂,祝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山伯和祝英台化身彩蝶,在人间翩翩飞舞。这段生死情,震撼了每一位心中有情之人,颠覆了向命运低头的结局,让人看到了希望。祝家嫌贫爱富,不忍梁山伯深情,硬生生拆散早已生死与共的二人,得到的只能是深深的哀叹与悲伤。

与《梁山伯祝英台》相媲美的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样的悲惨结局,同样的震人心碎,同样的痴迷神往,同样的肃然起敬。

凯普莱特和蒙太古是一座城市的两大家族,这两大家族有宿仇,经常械斗。蒙太古家有个儿子叫罗密欧,17岁,品行端方,是个大家都很喜欢的小伙子。偶然他混进凯普莱特家的宴会场,想寻找新的际遇。却被凯普莱特家的独生女儿朱丽叶深深地吸引了。13岁的朱丽叶美若天仙。罗密欧向朱丽叶表示了自己的爱慕之情,朱丽叶也对罗密欧有好感。可是,当时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身份。真相大白之后,罗密欧仍然不能摆脱自己对朱丽叶的爱慕。他翻墙进了凯普莱特的果园,正好听见了朱丽叶在窗口情不自禁呼唤罗密欧的声音。罗密欧与朱丽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陷入了深深的热恋之中。

但是,双方家族的宿仇,并不允许他们纯洁的爱情。后来,出生高贵的帕里斯伯爵向朱丽叶求婚,凯普莱特家族非常满意,并命令朱丽叶下星期准备结婚。面对种种的阻抗,朱丽叶和罗密欧不愿向现状低头,请求神父的帮忙。可是阴差阳错,二人都为忠于爱情,誓死相随对方,于是罗密欧为朱丽叶喝下了毒药,朱丽叶拿罗密欧的剑刺向自己,两人相继死去。二人不堪向反抗的阻力低头,誓死也要捍卫自己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用生命的代价让双方的父母见证了爱情的高贵,从此双方父母冰释前嫌,成为朋友。

也许,用生命来对对抗爱情的阻力,在我们看来,不是值得推崇的方式。毕竟身体受之父母,不得随意损害。但不得不承认,用生命的代价向世人宣告爱情的坚贞与高贵,令人震惊。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家族的宿仇,他们的爱情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梁山伯尽管家境贫穷,但爱情却是高贵的。在受到祝家极力阻挠时,梁山伯终于忧郁吐血而死,祝英台伤心欲绝,随之跳入梁山伯之墓,以死相随。

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爱情不是你我两情相悦那么简单,而要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干涉、亲朋好友的劝说、社会舆论的压力。但爱情在受到这些残酷的阻碍时,一般情况下双方并不是妥协,而是恋爱的火焰越烧越旺。

心理学家德瑞斯科,为了了解外在力量的干涉是否改变恋人之间的关系和相爱水平,在20世纪70年代曾做过一项调查。德瑞斯科调查了91对夫妇和相恋已达8个月的41对恋人,调查结果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父母干涉程度越高,恋人相爱越深。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会更加牢固。

心理学对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的解释是从维持认知平衡的角度上来讲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对自己的行为都是从内外两方面寻找理由。恋爱双方渴望接近对方等行为原因可以解释为由于双方内在的情感因素和外在亲人朋友的支持。当亲人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时,便削弱了恋爱的外在理由,这导致恋爱者的认知出现了不平衡,于是他们只好把内在的情感因素升级以解释自己恋爱对方的行为,使自己的认知重新处于平衡状态。

另一种解释是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拥有天生的控制权,人们天生就不喜欢自己的自由受到限制。如果自由受到限制的话,人们就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为了摆脱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人们就会采用反抗的形式来对抗这种不舒服感,以使自己变得更舒适平坦。父母越反抗,获得舒服的需求就越强烈,反抗的行为也就越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莱姆曾做过一个实验,要求被试者在低高压力两种条件下做选择。低压条件是“我们选择的是A”,高压条件是“我认为我们都应该选择A”。实验结果表明,在低压条件下被试者实际选择A的比例是70%,而在高压条件下,只有40%的被试者选择A。可见,人们都不喜欢被强迫,每个人都喜欢自由、自愿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

在日常生活中,敏感的家长、老师都会发现自己的子女或学生有早恋的现象。事实上,这种早恋与真正的恋爱是不同的。早恋只是青少年在感情上的另一种形式的依赖,并不算是真正的恋爱。但是父母、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就给子女或学生扣上“早恋”帽子,使得这些学生变得越来越反抗,越来越敌对,甚至还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威胁自己的父母和老师。因为是父母或老师把他们这种理想的想象给打破了。这种反抗从本质上来讲,不是为了捍卫坚贞的爱情而对抗,而是自己的自由受到了限制,心里产生了不舒服的感觉。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和老师都要慎重处理,要采取正确的措施,理智地看待学生的早恋现象。例如,可以慢慢地让早恋的男女认识到对方拥有的一些缺点,认识到对方实际上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让学生那种理想的爱情幻想受到现实的冲击,让他们慢慢思考实际上父母的反对是有一定道理的。让子女或学生真心地看待问题,自己真心接受早恋对自己的影响是有危害的。如果父母、老师强制阻挠,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