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陷阱
8270300000016

第16章 拆屋效应:漫天要价与心理预期

我们在商场买衣服,当店主给出一个远远超出我们所预想的价位时,我们的心里一般是难以接受的。这时店主马上就会问我们的底线是多少。我们受之前店主所要价位的影响,往往不敢过分抬低或抬高商品价格。最后的成交额一般是店主在原有价位上下调价格,但又在我们要价之上。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刚开始店主提出的高价位让我们难以接受,但这个价位在我们心理已经产生了影响,这就是该商品所值的价位。之后,店主巧妙地把价位下调,我们往往会更容易接受。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该效应与登门槛效应似乎有点异曲同工。

拆屋效应来源于鲁迅先生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的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有些子女犯了错误后离家出走,父母很着急,过了几天他们安全回来后,父母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子女犯的错误了。大型情景喜剧《家有儿女》里面露露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错。父母不给买数码相机,她就耍小孩脾气,藏到小雨家,并准备一夜不归,任由父母着急。而失踪了的露露却暗自高兴,以为通过这种手段一定能够得到数码相机。父母刚开始的着急、生气,在看到露露的刹那间就完全消失了,只剩下浓浓的温情。“相机算什么,孩子能平安回来就是大福”,却完全忽视了由此造成的恶性后果。

其实,离家出走相当于“拆屋顶”,是父母无法接受的,也是他们不希望发生的一种结果;犯了错误相当于“开天窗”,虽然原来难以接受,但相对于离家出走就显得可以接受,实际上这就是拆屋效应。因此,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要恰当,要能被子女所接受,同时,对子女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子女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父母讨价还价的习惯。

在教育学生时,也是一样。面对犯错误的学生,老师在批评学生时一定要注意方法,掌握批评的分寸。要在批评中给予学生改正错误的希望,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按照老师的指导一步步地完善自己。如果批评学生过频或过重,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让学生丧失了自信,进而破罐子破摔,那么学生犯了错误时想到的不是如何去改正错误,而是如何逃避惩罚,如有的学生采取了离家出走等极端的应对方式。因此,老师在批评学生时要恰到好处,让受教育者看到希望,找到路标。

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时,可以强化他们偶尔表现出的良好行为,如“今天认真听讲,值得表扬”、“帮助小朋友打扫卫生,乖孩子”等。任何小孩都需要赞美,来获得成长。适度的赞美会让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行为。或者也可以要求学生从找准自己的不足做起,然后根据自身问题一一改进,如“不随意发脾气”、“抓紧时间做事”、“倾听别人说话”、“不随地扔垃圾”、“勤于思考”、“聚精会神听课”、“做题仔细认真”等。长此以往,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便会功到自然成。

通过对比以下两种情况,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拆屋效应的神奇吧!第一种是先提出一个不合理要求,再提出一个相对较小的要求;第二种是直接提出这个较小的要求结果表明,在前一种情况下提出的要求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而直接提出要求反而不容易被接受。通常人们不太愿意两次连续地拒绝同一个人,当你拒绝第一个过高要求后,你会对被拒绝的人有一种歉疚,所以当他马上提出一个相对较易接受的要求时,你会尽量地满足他,而不太愿意连续两次摆出拒绝的姿态,毕竟我们并不想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让人觉得我们想拒绝这个人。

在电视剧里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谈判专家面对寻死的人,会声色俱厉地说:“想要死就跳吧、开枪啊”等类似的话,而且还会做出要把对方推下去的动作。事实上,谈判专家真的会这样做吗?当然不会。这只是一种策略,是拆屋效应在谈判中常用的和有效的技巧,有时候我们需要在谈判一开始就抛出一个看似无理而令对方难以接受的条件,但这却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想继续谈判下去,而只代表着一种谈判的策略罢了。这是个非常有效的策略,它能让你在谈判一开始就占据比较主动的地位,但记住这只是“拆屋”,如果想让谈判真正有所进展,不要忘记“开天窗”。所以,当你的一个要求让别人很难接受时,在此前你不妨试试提出一个他更不可能接受的要求,或许你会有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