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结识英国议员,参观政府、议院并请教英国文字。关于宋氏考察英国政府,具有多面而深入载述。将见于其他章节,在此要专举宋氏向英国议员戈登请教西方文字之事。戈登议员对于宋育仁之采风问俗有诸多协助,戈氏亦是饱富学养,宋育仁乃得叩问要领,载入笔乘:在巴黎观演剧,演犹太故事。歌者登场,调为三字句者二,七字句者一,如此相间,凡十二句。西国制曲者皆博士或言学士,其雅意一科,专主绘画、制曲、协律。凡为士者,初入经馆,皆习腊丁文字,卒业考成,始各就其性之所近,分科肄业。故凡为博士者,皆识腊丁文。制曲演古时事,则以古时音协律,今演犹太,为一字一音,三言七言一句。则知犹太古音同于中土。后识英议士戈登,娴于掌故,故叩以英文所祖,答云来自索逊(Saxon)。索逊者,英主之先,为日尔曼之族。千年前入主英国,故其文字行于英伦三岛。索逊文又来自印度,故从梵典,旁行,以音为主。乃悟麻(即麻翁)所云古文八变而至今文者。盖缘埃及文有从音一类,参以梵典。拚音之法,以字母就方音,有一种语言即别成一种文字。文凡八变。据二十六字母而言,声音则迁地而变,故各国自为字典,而字母皆同。习其语即通其文。西士博学者,皆通十数国文字,而能识埃及字者甚稀。《泰西各国采风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页17。
于此所载,可证有一定固有文化背景国家教养之人,即使休闲游乐之中,亦俱能因接触而派生比较观感,并加深思追索,宋氏在巴黎观剧,诱导出语言文字讨论,自是一个实例。
丙,与英国汉学家黎雅各(James Legge)之交游。黎雅各乃久熟中国经典文字的资深汉学家,以翻译四书五经享誉于西方学界。清道光后期来华,宋氏在英,尚仍健在,已是年逾古稀。宋氏参与黎氏讲演会,亦并在会中发言,代黎氏解说。当年西方学术讨论情景,除王韬以外,少人留下纪实录,可于此提供参证:道光末,英人黎雅各来中国传教,同治中,曾译《孝经》、《论语》、《周易》、《诗》、《礼记》,携归国。今黎尚存,年七十余。在英叩以传中学生徒,答言西国无所用,习中文者甚稀。一日,招赴其东方学会,列坐十余人,无识中文者。惟黎以西语译《屈原传》,与众演说,义多燕郢,闻者问难,不解其宗旨,以为行径太奇,恐无其人。乃(宋氏自谓)告以中国名教,重君权以治民,即以护教。忠君所以保民,即是敷教。譬如耶稣门徒,殉教而死者十余人。屈原之死,即殉教也。知彼即知此矣。闻者称善相属。《中国近代学术名著·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页374。宋氏自是与黎雅各有较多来往,其所记黎氏来华传教,同治中返英,俱合实事。并举黎氏所译中国经典,亦俱为实有,所以能顺手载述,自无不来自黎氏亲相告知,黎之相招参与学术讨论,亦可见礼重之意。宋氏会中对答,自亦可见其学问自信。
三、见识英国政府亲访英国议院
宋育仁亲访英国之前,自早有王韬、郭嵩焘、曾纪泽、刘锡鸿、张德彝、薛福成等人散碎的记述旅英观感,惟宋育仁所记则颇为专注而深入,有其亲见亲闻纪录,简明而全备。虽然,宋氏之前早已有梁廷枬所撰《兰偶说》(1846)与英国教士慕维廉(Rev. William Muirhead)所著《大英国志》(1856)两种专门介绍英国全面史地物产风俗之书,自是宋氏前驱,亦较其记述更为详尽。惟以国人所见而论,梁廷枬自全迻录西人之书,而宋氏虽晚,则亲见亲闻,更加可信。
宋育仁之对英国政府亲身参观,探询细节,全是得力于国会议员戈登的帮助。所记虽简约,无不正确核要。英国仕禄之途,宋氏记来有四种。其一世爵,其二议绅,乃由选举产生,其三学校,具专门之学,亦能进入政府,其四辟荐,各级机关首领,可以荐举有才能之人入于政府低微阶位,渐积劳勋,亦可升至高官。宋氏特具体开列,主政之高层体制,自可见出西方有效之政体典范:英国有大臣十八位,与君主参决政事。一曰宰相兼户部长,二曰刑部长,三曰总管大臣,四曰掌玺大臣,五曰度支大臣,六曰内部长,七曰外部长,八曰藩部长,九曰印度部长,十曰兵部长,十一曰商部长,十二曰工部长,十三曰海部长,十四曰兰卡斯理事大臣,十五曰民部长,十六曰邮部长,十七曰阿尔兰参赞大臣,十八曰副总管,皆由首相荐授。诸人有过,责在首相。一人不合于首相,则其人告退。首相不合于众人,则首相退。与议院相持不合,则首相率其党俱退。两院各以其党推举,君择一人命为首相,则其党俱进为政府。《泰西各国采风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页1b—2a。宋氏在光绪二十年记述英国政府结构,为时并不为晚,其书刊布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后,自可供国人思考中国固有六部九卿政制之不能因应现代世局,提供参考亦适当其会。
前曾引叙早在道光咸丰中叶已有西洋教士著书介绍英国政情,国人待以域外奇闻,岂会重视。同在道光时期,梁廷枬亦详论英国政治体制,而用备地理参考。因未亲历英国,俱多撮抄西人之作,难以引致国人注意。至宋氏之书,不但列载明确,同时颇肯定英国政府之分工有效,以致跻身富强之域。
宋育仁亦以数字铺叙英国议院选举,与上下两院之职能。于此不须一一引据。惟宋氏经议员戈登带领,亲自参观英国议院,记载形式部位,人员区划,坐席部位,叙说简明,兹引据于次:英伦上下议院同在一区,而分两院。下院在西,上院在东。偕议绅戈登往观。院如中国戏园,空庭覆屋,环周以楼。其下周阿列坐,三面相向。院长西位,东向高坐。记事三人坐其前,共一横案。南一行,近中为政府长官坐,议绅坐其后。北一行,近中为建议议绅坐,不议者坐其后。楼东向一楹,为妇女听议处,西向一楹,为王家、世爵、百官、使臣听议处。南楹为报馆听议处,设案置笔札。北楹则平人听议处。朝闻议则夕登报,夕闻议则朝登报。建议者先举所欲问,以问政府长官,政府长官管之。
见一绅举户部用人问户部长,部长不置对,言此系部权,非所当问,群皆哄堂。问者以次毕,建议者举牍宣议。是其议者同声曰唯,数称唯者,其从众。部长恒视众之然否,以定从违。《中国近代学术名著·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页344—345。关于上议院,宋氏亦有参观记载,用字不多,能见梗概,尚值得引据备考:上议院式与下议院同,惟坐移北向南设君主坐位。正中有亭帷,爵首坐其前。大教师三人坐其右,西向。记事三人,共案。在爵首前。对面南向,东一行为政府坐,西一行为议员坐。报馆听议案,在楼北楹。世爵之退于政府者,仍可入于议院。《中国近代学术名著·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页345。十九世纪国人游历西洋者为数不少,而能记叙西方议院场景席位者,则仅有宋氏提示亲身见闻为最先而真切。此外,在1898年又有沈学其人,虽未出国游历,亦能通论西洋议场内容。
在此必须正视宋育仁介绍英国政情之贡献,自不同于早期梁廷枬 之《兰仑偶说》,而是指出变法维新所可能要仿效的模式。乃是想使中国走上英国君民共主之路,一切仿效英国,故宋氏于其政制之下,尚又详加介绍入仕之途,官吏俸禄,官员进退,以至终老颐养,实俱加申解评论,启示国人。
四、英国刑法与狱政
早期旅英之士以及出使大臣,极少介绍英国刑法,而王韬则提示国际公法问题,郑观应未经访英,但止介绍西方商律。至宋育仁自是有心,探考英国刑法狱政,用心深细,有简明系统介绍,重视体制结构,职分脚色:刑名官由律士出身,内自刑部大臣至刑曹诸司;外自巡按至季审官,不出此途,皆命于国家,而进于学校,由学校考成为律师,或由官举为刑司季审管官,或由民举为各邑审事官,皆必采听其人在学校资望以及荐格。或竟由学校推举为国家律士。凡听讼,审官必有国家律士佐之。皆食于官,有俸。其资深有望,每数年推一人,君锡爵入上议院。其未得仕进者,为人书交易约剂,订公司协会章程,考验契券,为两造执讼,皆有入金。由律学会每数年一议定章。故律士精于业者,皆致富贵。《泰西各国采风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页6b。宋育仁进而载述英国上下刑法制度系统,简明而完备:刑官之制:分上下审事院,上审事院理国家官府议院之讼,及讼狱之大者。有君主审事院,议院审事院,户部审事处,海部审事处,兵部审事处,户婚审事处,皆刑曹官为主。各曹官会谳,国家律士佐治之。
下审议院,理民间讼狱及凡小事之讼。有季审处,设于各邑之大镇。季审官,由刑部大臣选授,理钱财命盗。每岁至少审断四次。国家律士二人或四人佐之。就地轮举十二公正人参断。小事专之,大事达于上。其下有月审处,一曰各邑审事处署,大邑每邑一署,小邑附于大邑,月审官由民举,理钱财户婚及捐赈贫民,禁作践地域阻塞道途。每七日一审,月审为主。季审官会谳,无律士佐治,不用十二公断人参断,其断罪至监禁两月,罚至金钱二十而止。大事录送季审或巡审。上下审事院职,总于刑部大臣,而别设巡审官主治内外讼狱,译为巡按或按察司。职专听断,上无所统。阶优于按察,权重视巡按,为律士仕宦之极地。其国家律士封爵入上议院者,亦可出为巡审。同上,页6b—7a。宋氏于英国刑法体制,申叙简明而具系统,行之百年未大改易,自具参考价值。惟在其书中屡言之律士,乃过于笼统,明法学者命之为律士,任法官者亦称为律士,而私家律师亦称之为律士。不免多有混淆,读其书必须留心加以分别。至其书屡言之国家律士,而是政府任命所谓之御用律师,混为一谈,令人无可摸索。
宋氏在英,曾亲往参观英国监狱,曾考察其询讠匊之前之轻罪拘系监狱。盖英之狱政,实分别四种性质。英国友人则只引导宋氏较未定谳之狱所,以见大概。英伦大狱四所,往观其一,为未定罪犯讼系处。巡捕逮捕人犯至,集于一所,各置一室。扃户,通言于牖。胥一人,询其姓名、里居、年岁,书之于牍。引至浴所,令先解衣,胥一人审其形状、身材,及身手刺花纹部位、式样,楬之于牍,以验有无再犯。要囚则照影留像,以防逃匿。勘竟。入就浴,留其衣襦,易以狱中所备衣襦,如常式。
引入狱室,列屋而居。室中床一,卧具被褥枕毕齐。凳一,木盘一,水瓯一。方板一,炙诸墙以为案,置书三册:一耶稣经,一《旧约》诗歌,一异闻小说。令犯肄习修省。狱卒引入,出键其户。食日三餐如常食,无楛恶。 《中国近代学术名著·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页355。审案经过,或无罪而释,或定谳拟判刑期,宋氏亦作明白陈述,虽简约,亦足明其制:狱卒传送,狱官督之。依到狱先后,以次赴审。巡捕以槛车至,按名提犯。狱官率狱卒启键引出,至一所,为一行列,稽名无误,引出狱门空院,复令为一行列,立必齐,以次引登车。车仍漆缦,但无牖,中为十数格,每格一人,狭只容身,仍有坐板。审定罪,或释,或坐监,定其期。分发各狱,则不归容系焉。小犯二三日定谳,迟无过七日,重犯四十日定谳,迟无过两月。同上。宋氏载述英国狱政,更及病囚就医,巡按查狱,以至重病死囚之送葬祈祷,狱中医生、牧师之呵护,俱见英国狱政之善,颇表改良中国狱政之意。
五、英国城镇市政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