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藏书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私人藏书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世态人情,而且与文化教育、学术传播、图书出版等相得益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集藏书家、文献学家、阅读学家、大学教授于一身的伦明(1878—1944)以“俭”聚书之丰,以“勤”访书之广,以“恒”校书之精,毕生为续修四库奔走,“藏书盈库兼仓富,续补可嗣四库书。安得群儒策群力,提要远追逊代初”。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京师求学到1935年发表《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伦明“际群籍集中之时,日积月累,有莫知其然而然者”,不但有丰富的藏书实践经验,而且有独到的理论观点,其虽言“以搜访故书及过录批校之事耗去一生精力,著书时间反而被夺去”,然往来、奔波之余仍既藏且述,笔耕不辍,所知见者有《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稿》《续四库全书刍议》《拟印四库全书之管见》《关于印行四库全书意见书》《丛书目录拾遗序》《版本源流》(一名《版本学》)《目录学讲义》《续书楼书目》《读未见书斋书录》《清修明史考稿》《清代史籍书目提要》《清代及今人文集著者索引》《清代及今人文集书名索引》《四库全书目录补编》《建文逊国考疑》《渔洋山人著述考》《奉天通志》之《实业志》《交涉志》《伦哲如诗稿》《乡园忆旧》《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草稿》《续书楼读书记》《续书楼藏书记》等。就内容而言,关涉文献学、史学、文学等;就形式而言,涵括诗文创作、史志编篡。版本目录高屋建瓴,考证源流;史志诗词博洽多闻,深邃开阔,体现“文章文学共创”之特色。《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尤其彰显了其文章与文学双创的独特性,可谓文章文学交汇之结晶。
“芸香浓处多吾辈,广觅同心叙古欢。”藏书是收藏者通过阅读与藏书交流思想感情的“觅同心”活动,藏书亦是与古圣先贤交心“叙欢”的过程。《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记事存藏书史,抒情明藏书志,是继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后一部承上启下的藏书诗力作,以近代为主,兼收清季22人,得诗150首,诗后所加按语,对已有材料或加补充,或纠正舛误,或提出质疑,颇多独到见解。对于我们探寻藏书家之书缘、书史、书情,挖掘古籍聚散线索、追溯版本递藏源流,深入研究近代藏书史与学术变迁之互动关系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与叶书异者,叶书但纪私家,此则凡属于书者,无所不纪。所重在书之聚散。”《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不仅记载了藏书家们的生平事迹,而且涵盖了每位藏书家的藏书状况与特点,以及重要典籍的存毁流传,学术传承与历史脉动纵贯其中,既点染出形神兼备的文采,又注重书之聚散离合,我们从中可以领略藏书家们广博的藏书视界,发掘近代私人藏书风气的变迁与思想观念、学术流派之关联,纵览近代藏书的总趋势,即私家藏书的衰落和公共图书馆的兴起。“是书较多地反映了近代藏书家受时代变革影响,注重经世致用,在藏书、治学及志趣等方面都较以往偏于翫赏,秘不示人的藏书家有很大的不同”。
陆游常言注诗之难,知诗不易:“诗岂易言哉!一书之不见。一物之不识,一理之不穷,皆有憾焉。同此世也,而盛衰异;同此人也,而壮老殊。一卷之诗有淳漓,一篇之诗有善病,至于一联一句,而有可玩者,有可疵者;有一读再读至十百读,乃见其妙者;有初悦可人意,熟味之使人不满者。……呜呼艰哉!”诗之为“经”,表明读诗应采取审美和实用的双重视角,除了“人情”之外,还要“明志”。承继“诗言志”之传统,品读《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也亦如陆游所言关乎理解角度、阅读情境、吟诵程度等,世易时移,淳漓善病,可妙可疵,见仁见智。既要体味其诗性情结,更要领悟其诗性哲理,即诗句中所涵盖的读书、著书、传书之理。
目前学界对《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已有黄正雨、周生杰等学者的研究,本书则着重透过《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中读书、藏书与治学相互融合的诗篇,呈现伦明藏书与读书的接受取向与学术旨趣,从诗中体味藏书人与读书人的丰富阅历,领悟藏书人与读书人的深刻学理,品味藏书人与读书人的审美意趣,传扬近代藏书家典范的确立,揭示藏书文化与学术传播互动之特色,丰赡书面文化的人文内涵,期冀开拓《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所展示的藏书史、思想史、文献学、阅读学交叉交融的新视域,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中国近代藏书思想文化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