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让青少年知道热爱科学的150个故事
82635700000007

第7章 不要学位的华罗庚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青年时代不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他没有像其他学者那样,沿着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之路走下来。为了生计,他不得不走“自学成才”之路。

那时,华罗庚在一家杂货店做学徒。虽然他没有在课堂上和同龄人一样攻读各种文化知识,但他酷爱数学。每当柜台上没顾客时,他会立刻拿出早已备好的纸、笔、题,飞快地计算起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奥妙无穷的数学王国中。

一次,进来一位顾客要买烟。他来到埋头算题的华罗庚面前问道:

“香烟多少钱一盒?”

“835729。”华罗庚头没抬回答了一句。

顾客听了莫名其妙,只好又大声重问了一句,这时华罗庚才如梦方醒,赶紧接待顾客。

原来,华罗庚正在解一道难题,顾客问烟价,他就不假思索地脱口说出正在烟盒上演算得出的数字“835729”。

华罗庚卖烟的故事不径而走,从此他得了一个美称“罗呆子”。1936年,“罗呆子”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校方将他编到博士生班,只要通过两年的学习,他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这是许多人都向往的。

但是,华罗庚没有按校方的安排去学习,他要做一名剑桥大学的旁听生。这使关心他的一些英国教授大惑不解,华罗庚向他们解释说:“如果攻博士学位,只能修一两门课程,如果不攻读学位,只当旁听生,我就可以同时学七八门课程了,获得更广泛的知识。”

教授们为这个不图名利的有志青年深深感动,校方同意了他的请求,并给他提供了一些方便。华罗庚在两年的旁听生学习中,广泛、主动地学习各种数学知识,先后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其中不少的论文水平完全可以和博士生论文相媲美。特别是关于塔内问题的“华氏定理”的发表,引起当时数学家哈代的重视,哈代根据这篇论文修改了自己即将出版的著作。在这两年中,华罗庚还彻底解决了19世纪欧洲“数学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合计问题。此事曾在剑桥大学引起轰动。

1938年,华罗庚回国了,他是带着所有的学习成果,而不是博士学位回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