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让青少年知道勤奋好学的故事
82633900000022

第22章 《刻苦勤学》:苏秦悬梁刺股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蒲松龄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这是《三字经》中的几句话。一提起“悬梁刺股”,大家首先就会想到战国时代的苏秦。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苏秦早年十分好学,曾和自己的好朋友张仪一起从师于很有名望的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家的言论。当时,苏秦的家境不好,自己的糊口问题都不能解决,更别说拿钱来买书读了。为了读书,他时常把自己的长发剪下来卖掉,或者帮别人做工卖力气,以换取微薄的收入来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学业。没有钱买帛绢,他就自己把竹子劈成竹片作为誊写的书札。书札多了,没有袋子装,他就自己剥下树皮编织成书袋来装书。由于苏秦勤奋好学,在开始的一段时期内,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然而,可惜的是,从那个时候起,苏秦就开始骄傲自大起来。他不再相信老师的话,自以为已经学到了纵横术的所有知识,可以“运筹帷幄”了。

于是,他收拾好行李,告别了老师和朋友,独自来到了秦国。苏秦在秦国,曾先后上了10封意见书给秦惠王,劝他采用“连横”的办法来并吞诸侯,统一天下。可是,秦惠王只是把意见书草草地看了一下,就随便地往旁边一放,根本不予理睬。苏秦在秦国住了一年多的时间,衣服已经穿得又旧又破,所带的银两也用得一干二净,没有办法再住下去了。他看秦惠王一点也没有重用他的意思,就只好缠了裹腿,穿了草鞋,背上书包,挑上行李担子,离开秦国,踏上了回家的道路。

由于路途比较远,又加之心情不好,所以苏秦在路途上奔波了许多天才回到家中。这时他已瘦得皮包骨头,皮肤也被晒得黑黝黝的,而且因为惭愧而不敢抬头见家人。妻子看见他那副样子,叹了一口气,低下头继续织布;嫂子看见他那副样子,不给他做饭做菜;父母看见他那副样子,也不与他说话。

见此情景,苏秦感到心情极端难受。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道:“唉,妻子不认我这个丈夫,嫂子不认我这个小叔子,父母也不认我这个儿子,这全都是由于我不争气而在秦国游说引起的啊!”

苏秦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开始埋头读书。当天夜里,他把自己几十箱的藏书都找了出来,精心挑选,找出了姜太公的《阳符经》一书,看了几行,觉得很有用。便摊开来埋头诵读,细心揣摩,直到天亮。

从此以后,苏秦不分昼夜,勤于读书,他读书经常到深夜。有时候读着读着就在案头上睡着了。每次醒来时,看见时间已经过去了很多,他总是痛骂自己无用。可是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防止自己打瞌睡。

有一次,他读着读着又开始犯困了,身子一下扑在了案桌上。桌子上正好放着一把锥子,锥子刺痛了他的手臂,他一下子清醒过来。他看着锥子,眨了眨眼,忽然想出了一个制止自己打瞌睡的办法: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以后,每到自己困意来了的时候,他就拿起锥子,朝大腿上狠扎几下。由于扎得狠,往往是鲜血淋漓,血沿着小腿,直流到脚上。他的家人见他这样,于心不忍,就规劝他说:“你也不必这样折磨自己。只要你决心痛改前非,就一定可以成功的。”可苏秦却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使我自己不要忘了过去的耻辱,从而促使我更加刻苦读书啊!”

就这样,苏秦勤学苦读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觉得这一次的确学得深,学得透。他很有把握地说:“现在真可以说服当代的君王,使他们接受我的意见了。”

经过这一番准备,苏秦于公元前334年开始游说六国,终于得到了六国君王的重用,佩挂六国相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中,就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16章。

后人像苏秦一样刻苦读书的也不少。东汉时就有一个信都人孙敬,非常喜欢读书。古时候纸张很难得,他就把柳条劈成一片片薄片,然后编织成书本状,向别人借来经籍,亲手抄写,并闭起门来一天从早读到晚。因为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了,所以一年到头都很少外出。当他偶尔有事到市集上去的时候,市人就在背后指指点点说:“看哪,这就是‘闭户先生’呀!”孙敬读书十分刻苦,常常对着孤灯读到深夜。他唯恐自己倦怠时昏昏欲睡,就想出一个办法:拿一条绳子一头系着发髻,另一头悬挂在屋梁上。这样,一旦自己垂头闭眼要瞌睡的时候,头上的绳子就会拉紧头发,牵痛头皮,人便又醒了……

后来,人们将他们这种苦读的精神称为“悬梁刺股”。